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明—四月
2022/04/20 00:41:40瀏覽288|回應0|推薦0

清明四月

 

        人的一生有如一年的四季,各自有各自的滋味,值得細細品嘗。在農事上,古人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生命上,則說春生夏長秋熟冬凋,人生四時的輪迴,實在有其真理存在。今年(2022年)特別有所感觸人事、家事、國事、天下事,雖然事事關心,但也有許多無能為力之處。人生之有限,非僅死生壽夭窮達順逆聚散而已,花開花落,緣生緣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萬事莫非如此。

      四月,應該是我們很喜愛的一個月份,因為它有三個重要的節期,逼使我們從寒冷肅殺的冬天清醒,去面對自家的心性精神。在對人生的體味上,也有其特殊的存在意義。以今年來說,依序有伊斯蘭教的齋戒月中國的清明節和基督宗教的復活節。這三大節期促使我們去回應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尋索和探問我們與超越者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

        2022 年伊斯蘭教的齋戒月(賴買丹月,Ramadan是從 4 2 星期六晚上開始,持續 30 天,在 5 1 星期日日落時結束。齋戒月是伊斯蘭曆法的第九個月。這是穆斯林齋戒、祈禱包含夜間祈禱在內、施捨慈善)、讀誦古蘭經和自我反省的一個月。穆斯林必須於本月份恪守齋戒每天從日出到日落期間,停止飲食、性交等生理活動當天日落之後直至次日晨禮之前,都可正常作息吃喝;晨禮時分、喚拜一起,便再度進入齋戒狀態。老人、病人(包含生理期的女性、孕婦、產婦、殘障人士)等可受減免,而旅行者則應該在旅途結束後,適時補齊欠齋的日數。根據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第2章第184節:「故你們當齋戒有數的若干日。你們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當依所缺的日數補齋。難以齋戒者,當納罰贖,即以一餐飯,施給一個貧民。自願行善者必獲更多的善報。齋戒對於你們更好,如果你們知道。」第2章第185節:「賴買丹月中,開始降示《古蘭經》,指導世人,昭示明証,以便遵循正道、分別真偽,故在此月中,你們應當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當依所缺的日數補齋。真主要你們便利,不要你們困難,以便你們補足所缺的日數,以便你們讚頌真主引導你們的恩德,以便你們感謝他。」以及第2章第187:「齋戒的夜間,准你們和妻室交接。她們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是她們的衣服。真主已知道你們自欺,而饒恕你們,赦免你們現在,你們可以和她們交接,可以求真主為你們注定的子女,可以吃,可以飲,至黎明時天邊的黑線和白線對你們截然劃分。然後整日齋戒,至於夜間。你們在清真寺幽居的時候,不要和她們交接。這是真主的法度,你們不要臨近它。真主這樣為世人闡明它的迹象,以便他們敬畏。 

        依此可知,在齋戒月中,穆斯林透過生理上的禁制如飲食男女等事,保持心靈的潔淨,檢討反省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獲得身心靈的清淨,同時還要讀誦真主的聖言《古蘭經》,領受真主的教訓,默思與真主的關係,獲得真主的光照與恩寵。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造物主真主阿拉,並相信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是追隨、服從和取悅真主,並慈愛所有真主的創造物;所以穆斯林在齋戒月中,還應該施捨行善,讓孤苦貧病無告者也能得到真主藉著信徒所施予的恩慈。齋戒月是一個將穆斯林與真主超越的唯一存有)緊密連結的重要日子,於清心寡慾肅穆齋戒當中,進入與真主同在的奧秘與欣喜。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元朝學者吳澄(1249—1333年)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據說光緒年間富察敦崇所寫的《燕京歲時記》所引《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約當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自宋朝以來,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即是掃墓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1]墓地中的無主孤墳,也常見有人祭掃,展現中國人仁慈敦厚的一面。 

        清明節既然給了我們一個清潔而明淨的天地,我們的生命也應該與之相應。千百年來,清明掃墓已經成了中國人集體的文化實踐既具有道德教化的意義,也同時保有一個生命存有學上的重要意涵。透過掃墓的文化實踐,講述先亡者的事蹟,喚醒對先亡者的記憶,緬懷先亡者對本家本族的貢獻,對先亡者的紀念感恩與愛,讓我們飲水思源,知道我們之所以有現在,乃在於我們有過去,也就是說,我們是有歷史的,不是無中生有從空而降的。對先亡者懷抱溫情與敬意,使我們不至於成為歷史的虛無主義者,一種善良溫暖敦厚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時,人情自然復歸於純厚樸實,這便是孔子所說之民德歸厚。再從另一方面來說,透過掃墓祭祀,先亡者宛然在前,我們對他們的思念懷想,因此有了連結,就這個意義來講,他們是雖死猶生,雖然看不見,可是依舊存在,我們的心靈得著了安慰,情感獲得了安置,哀傷得到了紓解!經由祭祀的儀式,我們與那超越界重新取得了聯繫,重新肯定並且回到了我們存在的根源。因此,祭禮的性質自古以來就與喪葬之禮不同《周禮.春官宗伯》中有所謂的「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而祭祀天地祖先亡魂的禮儀,乃是規定為「吉禮」,這與一般人與喪葬之禮相提並論視之為「凶禮」是截然不同的。 

        復活節Easter),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宗教的重要節日之一,現今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今年415星期五)為「耶穌受難日」(Easter Friday),417星期日,Easter Sunday)是耶穌從死裡復活的日子。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復活的奧秘,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永生與赦罪。新約聖經中,耶穌基督以道成肉身」的方式降臨人間,傳揚神國的福音,勸人認罪悔改歸信上帝;並且預言將會被其中一個門徒出賣給猶太的法利賽人、祭司和文士,最後被釘上十字架,但是會在第三天復活。耶穌基督復活後會再回到天上,等待第二次的降臨。但是當再度降臨時,則是預告世界末日的來臨,是天主施行審判的日子。 

      舊約聖經已經有多處預言彌賽亞救世主的降臨,例如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第七章第14節)「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做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他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彌迦書第五章第2-4);「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10節);「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至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以賽亞書第537-12節);另從但以理書九章24-27節》可知彌賽亞的使命在消極地止住罪過、除淨罪惡以及贖盡罪孽;在積極方面則是引進永遠的公義、完成上帝所有的啟示、異象和預言,讓聖靈住進我們的靈裡面,使我們成為上帝的聖殿—也就是回歸到上帝造人之初的神聖和諧的狀態。 

        耶穌基督就是聖經所預言的那位「受膏者」,祂就是眾人所期盼的彌賽亞,更是世人的救世主。在耶穌受難日的前一個主日(今年為410日)被稱為「棕櫚主日」(聖枝主日,Palm Sunday),正是耶穌以受膏之彌賽亞的身份,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受到民眾手持棕櫚樹枝、歡呼「和散那,如迎奉君王般的禮遇接受百姓的歡呼(《馬太福音》第21章1-11節)。然而,猶太人終究不接受這位為愛而降生,和平的彌賽亞,他們要的是戰爭的彌賽亞,是一位施行報應把他們從羅馬帝國政權下解放出來的救世主。也許猶太人是受到詩篇第1101-6的影響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直到我使你的敵人成了你的腳凳。』 耶和華會從錫安伸出你的權杖,說:『你要去敵人當中征服他們。』 在你軍隊出戰的日子,你的子民會甘心獻出自己。你的青年隊伍顯出聖潔的光彩,好像清晨的露珠。 耶和華發了誓,就不會改變主意。他說:『你會按照麥基洗德的模式,永遠做祭司!』耶和華會在你的右邊;在他發怒的日子,他會擊潰列王。 他要對萬國執行判決,使他們屍橫遍野;他會擊潰大國的領袖。」猶太人用他們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所想要的彌賽亞,不肯接受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帶來謙卑柔順和平的彌賽亞。也就是聖經上說,他們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太福音 1623節;馬可福音831-33節)。所以最先歡呼迎接耶穌的猶太人,也正是高喊要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同一批的猶太人,而這也就應驗了舊約中有關人子受死的預言! 

      耶穌在世的時候,多次講道宣揚天國的福音,例如著名的「山上寶訓.真福八端」: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馬太福音第五章第1-12相似的經文也見之於路加福音第六章第17-26節)又如耶穌講道時:「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第35-40節)。耶穌基督一生在世宣揚福音,其精隨就在這二段經文中概括無遺了。 

        復活節既然是基督信仰的高峰,也象徵世人獲得永生與赦罪,回歸人與神和諧美好的關係,所以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者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翰福音146節)。因此在這一個節期當中,基督徒一方面紀念耶穌代替世人贖罪受死與復活之外,還應該讀誦聖經誠摯禱告反躬自省懺悔認罪完全順服於神,尋求與超越的存有相合為一,不如此,復活節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宗教節期而已,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上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四月的三大節期,都與我們的存在根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無論東西方皆是如此。這個存在的根源,可以說是上帝真主、民無能名的天或道、或是絕對的超越存有,也是那個絕對的「一」!如今正是因為我們丟棄了那個絕對的「一」的緣故,導致人心的敗壞墮落,世界的混亂失序與自相殘殺,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侯王蹶正如耶穌所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要大大震動,多處必有饑荒、瘟疫,又有可怕的異象和大神蹟從天上顯現。(路加福音第2110-11節,另外相同的警告也出現在馬太福音第六章6-7節)。目前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戰爭瘟疫飢荒,不就是預告著將會有極大極恐怖的事要發生嗎世人還能不立即警醒,棄惡修善,彼此相愛,共同面對我們的未來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當」已經不再為我們所顧惜,已經不復存在的時候,人的心靈最終只有飄零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luo&aid=17345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