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2021/04/03 12:18:52瀏覽219|回應0|推薦0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202143

    據說在中國古代周朝的制度中,有一個「告朔餼羊」的禮儀。周天子每年歲末要將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各諸侯國,這時要殺一隻羊。諸侯拜受,藏於袓廟,每月朔日,以活羊祭告於廟,然後聽政。這是古書上《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的記載。到了魯國,從魯文公(在位期間約西元前626-西元前609年)起,就不再親自到祖廟告祭,只是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孔子的學生子貢,想去掉殺羊這個步驟,孔子反對,說:「你愛惜那隻羊,我看重的是這個告朔之禮。」這就是在《論語》當中,對於「禮」的形式和實質的一段著名的對話: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篇》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並非不愛惜那羊,只是百姓由知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如果不殺羊,這告朔之禮也就徹底廢棄了。孔子看重的,實際上是這種儀式的精神內涵,用羊這種象徵性的東西,維繫制度的嚴肅。

    單就「告朔」之禮而言,周天子頒布的曆書,是各諸侯國行政的基礎,是禮之「質」;餼羊則是禮之「形」。當新的曆書不再被頒布,則等於禮之「質」不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再用餼羊來祭祀,也僅是一種「形式」,還有意義嗎?從孔子的回答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通過形式,能引發對「質」的了解。研究中國上古史的人常說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禮壞樂崩」並非純粹因為禮樂的不合時宜,很多時候是因為人為違背禮或放棄禮造成的。孔子認為:即使「禮壞樂崩」有名無實,有形無質,但總歸有禮樂的一點影子,能帶給後人一些啟示。可以讓我們再去深入思考,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篇》的真實意義。

        輓聯是由團體或個人為了哀悼逝者,治喪和祭祀時專用的對聯。一般分上下聯,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績和美德,以及他的亡故對後人的影響等。上下聯之間講求對仗,講求平仄,辭意相對相輔,句式仍要對偶,字數相等。輓聯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絹)上,也可以寫在上長幅白紙上。可貼在追悼會或今天通稱之『告別式』會場兩側、花圈上、門口、骨灰盒兩側。花圈和祭幛上的輓聯分上下兩條,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 上聯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聯常用“xxx敬輓”、“xxx泣挽”、“xxx拜挽”

https://www.mingyanjiaju.org/tool/tongyongwanlian/1132716292853341.htm

除了上下二聯之外,還有橫批,例如: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遺愛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永垂千古、功業長存、孝慰忠魂、舉世同悲、留芳千古、浩氣長存、千古長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蘭摧蕙折、天妒英才、泰山其頹、哲人其萎、痛失英才等等。

    日前出席了一位學友的喪禮告別式。雖然其家族成員親戚朋友高級長官工作夥伴還有地方上的民意代表出席,整個儀式也是委託國內有名的禮儀公司來承辦,場面莊嚴肅穆,哀戚動人,可是我總覺得似乎缺少了什麼?後來仔細地觀察了一下,我才發現過去小時候,隨同大人了參加喪禮的場合,都有懸掛一些輓聯。仔細閱讀輓聯上的悼文之時,對於往生者的生平事跡和德性志業,都會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在當時小小的心靈裡,就發出了無限的敬佩之心,當然也為亡者的逝去而感到哀傷!

    現在的喪禮除非是在私人的家庭或者私人的場地舉辦,否則在政府管理的殯儀館裡頭,是不可以懸掛輓聯的。據說是為了環保的緣故,而改用電子輓聯。其實那不叫做輓聯,嚴格來說,那個只是我們前面所講的輓聯上面的橫批而已。許多人並不了解往生者的生平志業或是對社會國家的貢獻;看了千篇一律的橫批,甚至於還有誤用的情況,真是令人感嘆,也為亡者感到不值!

    現代人有許多毛筆字寫得相當有格調,又優美,不論是正楷行書真草隸篆各種的書體,都可以得到眾人的欣賞和敬佩。可是我覺得有許多人,不僅不知道輓聯怎麼寫,甚至於包括墓誌銘在內,恐怕能寫又寫得好的人才,也正在逐漸凋零之中。我擔心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恐怕就不會有人寫作輓聯和墓誌銘這種在中國文學之內的特殊文體了。一個綿延數千年的獨特文體,就在最近三十年的所謂教育改革當中被斷絕了;拋棄了中華文化獨有的文體,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一件事情!

    或者有人會說這種想法是太封建太保守,但是誰能告訴我,為一個曾經在現世輝煌燦爛的生命當中出現過的亡者,寫上一副輓聯,就叫做封建嗎?什麼又是保守呢?中華文化強調四維八德,難道這就是保守嗎?難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就可以不講四維八德,來表示自己聰明進步的一面嗎?又比如在政治上,數千年來,我們期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樣的政治理想,今天也不需要嗎?難道也就是封建保守得一併要把它消滅嗎?

    也許現在的中學生已經沒有意願和興趣去接觸古代的文學作品。閱讀古文的能力日趨低落,更引不起學子們閱讀的興趣。過去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討論國文課本裡面課文選擇的問題。當時我是希望把國文課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單純的國文,就是教導學子們,如何閱讀一篇文章,並且能夠寫作得通順完整曉暢;這樣子的文章包括來往書信,包括將來的求職履歷自傳,公文寫作練習,甚至一些屬於人情世故上面的應酬文字。另外一方面,就是屬於文學的部分,這可以發揮美化人心培養氣質滋潤生命的功能。為了不增加學生過多課業上的負擔,如果在國中和高中六年十二個學期的時間,每學期精讀甚至於背誦三篇古文,不管是詩詞歌賦都好,十二個學期就有將近四十篇的古文爛熟於心中,至少將來做起文章來,就能夠信筆拈來,得心應手,作文就可以自在了其實,市面上流通的《古文觀止》一書,也有好的現代註解本,對於普通受過中學教育的學子們,就非常夠用了

   我們的教育,常常由於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以至於成為這個鬥爭場域裡面的犧牲品!這不僅僅是學生的問題,更包括台灣整個教育制度以及執政者的心態問題!個人人微言輕,所寫的文章,可能只有幾個人會看;我也沒有能力去扭轉這樣的一個趨勢,但是我還是要回到前面孔子所說的那一句話: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luo&aid=15945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