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9 13:57:03瀏覽335|回應0|推薦3 | |
1937年至1945年之對日侵略戰爭,黃仁宇博士說:「中國的抗戰動員了三百萬至五百萬的兵力,在統一的軍令之下,以全國為戰場,和強敵做生死戰八年,其情形已是洪荒以來所未有。而緊接著又是毛澤東及中共領導之下的土地革命,其程度與範圍均超過於隋唐之均田。茲後1949至1979年共30年仍未有定局。當中經過「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之醞釀,最後才有鄧小平所主持的對外開放與經濟改革」、「除非我們認為歷史全無意義,以上的牽扯反覆全是愚人蠻漢做壞事的紀錄」[1]。 l 綜觀中國近代革命 簡而言之,自18世紀以後,西方國家已邁進現代化國家,商業資本主義導向,必須向外尋覓資本資源;反觀中國天朝大國,自給自足自滿自誇,限制與西方文明交流、停滯本身之進步。直到衝突積壓至必須以武力衝突,於是有現代化武器與中世紀時代武器對決之情形,包括八國聯軍時期,清廷派僧格林沁騎兵勤王,對日抗戰,29軍的大刀隊與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對抗,其結果不言可喻。其事蹟雖可歌可泣,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是一連串讓人讀之感到深沈哀痛的歷史。 費正清寫到清朝說:「中國並不是藉由捨棄她的帝國傳統而邁入現代世界,而是進行自我調適,以因應十九世紀中葉的問題。[4]」清朝滅亡,原本統治權天授的高層機構不復存在,新誕生的中國民國,如前述「可以把中國社會改形換貌的新政治力量還不存在」,清末存留下來的軍閥無所適從,便有民初軍閥割據之情形。蔣介石和國民黨因藉著北伐與抗戰替新中國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使中國能獨立自主。毛澤東與中共則利用土地革命剔除了鄉紳地主保甲在農村裡的壟斷,使社會上下層因素同有平均發軔之機會。[5]以致有 [1]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第5頁,時報出版社,1994年 [2]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第6頁,時報出版社,1994年 [3]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第34~35頁,時報出版社,1994年 [4] 譚若思(Ross Terrill),一中帝國大夢(The New Chinese Empire),第149頁,雅言出版社,2004年 [5]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第6~7頁,時報出版社,1994年 [6]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第151頁,允晨文化,1999年。筆者註:黃仁宇博士諸著作中「數目字上管理」為現代化國家管理的重要概念,如「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第245頁:「所謂現代化,以商業的方式管理,或這說是推行金融經濟,在數目字上管理,甚至實行資本主義都先要具備若干基本條件。簡言之,則是先要承認私人財產權之堅定性,如此其下層機構內才有能確切加減乘除的公數。次之私人財產之享用轉讓,也要脫離專制皇權和宗法社會的限制與壟斷。」又,「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開場白及「中國大歷史」第325頁均談到,「現代經濟制度的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資金(信用)廣泛的活用。二是產業所有人雇用經理,不受人身關係限制,超過本人及其家屬足以監視的程度。三是屬於服務性質的事業,如交通、通信、保險等共通使用,用之商業活動之所及,又超過各企業自辦自用的限度。」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