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1 20:45:58瀏覽280|回應0|推薦0 | |
n 不可或忘的1949年以前及1949年以後 誠如前述, l 中西方的衝突 自明朝末年便來中國傳教的湯若望(Adam Schall),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接續向康熙皇帝證明西方曆算、天文、科技、軍火之精良,西方傳教士承歐洲教會之命,試圖藉助西方科技專業勸服中國人皈依天主教,「來到中國的洋人,自恃科技過人,以為中國很需要他們,把中國過於簡化,以合於其目的,而無能理解儒家思想道德結構的頑強頡頏,誤將敵意以為一時的悖常」[1]。天主教會屢遭朝廷禁止傳教,然傳教士屢退屢進,中國能服膺西方科技之奇淫技巧,而無法服膺西方教會文化,實因中西文化均為深長久遠,無法短期融合之故。 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和中國的士大夫階級乃是天敵。雙方都享有特權—可以免挨縣官責打,雙方也都是教導天地宇宙道理的人。競爭對立是在所難免。保羅‧柯文(Paul Cohen)引用一名早期傳教士的話,頗具代表意義。此人認為,儒家士大夫外表作出來的禮貌文雅之下「除了詭詐、無知、粗魯、庸俗、自尊自大、對一切外國事物頑固仇恨之外,什麼都沒有」。對方的感想正是半斤八兩。在士大夫讀書人眼中,傳教士乃是外國來的顛覆份子,拿砲艇作他們傷風敗俗行為的後盾。守舊的愛國份子痛恨也害怕這些外來的不速之客。[2] 十九世紀的中西融合並未成功。費正清解釋到部分,他說「入侵的西方人有能力參與清朝的權力結構,也的確參與了部分,卻無法像以往的入侵蠻族一樣融入中國文化。晚清中國誤判了此一融合。中國認為可以把西方納進中國所整理的乾坤大架構中,同時由西方吸收科技上的好處。中國的說法是:西方使節在中國皇帝之前直發抖,緊張之下連文書都掉了;做最後決定的,永遠是中國上邦。而西方的描述卻說,大批中國人將投入耶穌的懷抱,幾百萬人將捨棄筷子,改用刀叉,中國人人身上將都穿上棉衫,很快就叫英國曼徹斯特市遍地黃金。大家的盼望都是一場空,但是誤判最慘的是清廷。[3]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