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30 09:47:18瀏覽2047|回應0|推薦8 | |
<囤老本的智慧---萬海輕鬆理財專欄9> 註: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所出版的公益刊物<停泊棧>,去年秋天邀請我去撰寫專欄。基於公益考量,我馬上就答應了,並將把已登出的內容陸續轉貼於此,以嘉惠本網站讀者。 本文刊登於第65期,出版於2017年8月。http://charity.wanhai.com/do/usr/Init?method=textPage&ariticle_id=ARITICLE20170809203420115&objId= *********************************** 有朋友問我:「退休金除了靠保險,如果自己的投資能力好,是不是應該學保險公司,自己投資、自己累積晚年老本?」 我的看法是,不管懂不懂投資,在既有的勞工或軍公教退休保險之外,為自己再多設定一層商業年金險的保障,永遠都應該列於靠自己投資之先。 資產與現金大不同 受到年金改革政策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晚年退休金的來源。其實對上班族來說,這問題早應該在30歲左右就開始進行;最遲也不該晚於40歲。如果人生到50歲才開始思考退休後的生活著落,一來可選擇的手段變少,二來可用以滾出足夠財源的時間也不夠,就只能接受差強人意的「補強」方案。 之所以稱為「補強」方案,意謂著每個人原本就有基本的養老方案。事實上,還真是如此!拜台灣算半個福利國家之賜,政府開辦了不少社會保險,導致只要是有工作的人,就一定會有勞保、農保或軍公教保險。 就算沒上班者,政府後來也開辦國民年金保險,造成全民晚年「皆有所養」的承平假象。這種假象也嚴重影響了國人對晚年生活的危機意識,讓許多人年過半百,連自己的退休金有多少都還算不出來。 無奈的是,政府開辦的社會保險全都面臨破產危機,不少人此時才驚覺應該要為晚年盤點一下資產,看看自己的生活費夠不夠。但盤點晚年資產,跟盤算晚年的生活費來源,一不一樣呢?答案當然是「No」! 舉個簡單例子,很多人年輕時省吃儉用,目的是想囤一間房來養老。房地產,很明顯是國人晚年養老的一種重要財富手段。但房地產除了讓人老有所居、免付房租外,它能成為每日生活所需的現金來源嗎?除非你把房間當雅房出租,否則不可能敲磚頭來變現。 這個例子是要說明:資產與現金流量的差異。前者是比較不容易變現的不動產或動產,後者則是隨時可拿出來用的現金。 越年輕規劃越有保障 即使是動產,比如股票或基金,退休後的老人有可能隨時變現嗎?答案一半一半。理論上,股票隨時要在證券市場的交易日賣出,是可能的;但如果市價低於買價,也就是入住「套房」時,你捨得賣嗎?以正常人性而言,不太可能賣出虧損的資產來變現,除非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賤價求現以免斷炊! 股票如此,基金亦然。人性不太可能去賣出虧損的資產,這就是「資產存量」多,並不代表「現金流量」高的意思。這個基本且重要的理財觀念,也正是要說明:一個穩定的現金流量來源,遠比盲目、雜亂地囤高資產重要。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自己或家人擁有一份工作,就代表一個穩定的現金流量。因此,人們偏好穩定的工作。之後行有餘力,人們才會去追求資產的增加,靠投資行動來讓日後生活更為富裕。 現金流量就好比飯票,沒飯票會餓肚子;資產,則代表生活享受的增加,可以有本錢與條件過更好的生活。但人只要活著,飯票必須天天有,生活享受則可增可減。因此,晚年退休生活的最佳保障,就好比年輕時必須有一份穩定工作一樣,穩定的月給付現金遠比虛渺的名片頭銜來得重要。 就退休規劃而言,(年金)保險這項工具對於活著就保證有現金可領這件事,等於發揮了年輕時的穩定工作一樣,是遠比不動產或動產之「可見而不可馬上變現」的價值要高很多。 但保險的特色是,必須用一定時間的保費,外加給予保險公司夠長的投資時間,才有辦法以小錢來交換退休後的豐裕生活。如果太晚才做年金險的規劃,就只能具有塞牙縫的「補強」功能而已。 如果理財者夠聰明,趁年輕就該越早啟動退休保險規劃,不但保費較為低廉,且還有本錢在繳完保費後,再靠自己行動力來投資個人資產,讓晚年的現金流量有保障之外,更透過自己的DIY努力來讓資產存量增加。 如此雙管齊下,把現金流量與資產存量都考慮進來,才是退休規畫的上善之策。 王志鈞 國際財經作家,深耕台灣家庭理財教育十年,致力提升正確的財富觀念。作者提供免費理財諮詢,歡迎來信:solon8888@yahoo.com.tw 演講與課程邀請:http://guruwang.com/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