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消失的原因(2)
2009/03/02 00:43:27瀏覽594|回應1|推薦16

  首先,我想表明,由於我比較關心精神分析的激活力量,因為若果了解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話,精神分析師最終要做到的就是要啟發病人,或者幫助病人重新建立象徵界秩序(象徵界秩序簡單定義是我們對遵守社會道德法律的意識),當然,這已經是另外一個很大的範疇,而我會把重點放在激活力上面。我認為,關鍵是,我們要如何建構屬於我們的啟發和重新激活的力量,但當我們去追問這個答案前,我們首先要處理好意向性和因果關係,這樣,我們對於啟發和激活的力量泉源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亦由於因為我的目標是指向激活、啟蒙和啟發,所以,我對於意向性的寫作,主要會圍繞著有關信念意向性和信念因果性的關係去探討。

  首先我想明確地指出並不是所有心理狀態都有意向性。意向性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會對應著某一事物或事情的。例如:我相信我們會組織一個幸福的小康之家。

  若果沒有意向性的話,則會是:我相信,但我不知道我相信什麼。

  然而,通常被人所忽略的追問是,若果是有事件而沒有心理狀態,例如:我夢遊。(但我無法知道我的心理狀態是焦慮、開心還是痛苦等)。又或者,我有一個女朋友,但被問及當初為何我們會走在一起?這類問題時,意向性並未能對這種心理狀態進行描述,並且被忽略。因為它更多地涉及到回溯性因果關係,而不是當下的因果關係。回溯性的因果關係是指事件已經發生了,並且事後被追問事件的原因。簡單來說,由於事件已經成為過去(其實真相是,意向性一向對行為主義有種拒斥,我將會用下一節提出硅片大腦就能明白箇中原因),於是不被當作意向性,米已成炊是沒有意向性可言的。然而這是真的嗎?沒有首先提出原因的事件真的沒有意向性嗎?

  我樂意在這裡舉些淺白的例子,一個關於為何一腳踏兩船的問題,是基於需要對兩種意思(指向性)作出區分的:

1 因果關係會說:因為兩個女朋友都對我很好,因為我花心,因為新女朋友很有新鮮感而舊女友很有感情,所以,我一腳踏兩船。

2 因果倒置會說:我已經一腳踏兩船,因為兩個女朋友都對我很好,因為我花心,因為一腳踏兩船很有新鮮感。

  第1點的指向是我們要對我們的行為負責任,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考慮清楚原因,以及原因的合理性才能行動,否則我們的行動從一開始就失去理據,所以,因果關係是更加傾向於思考層面;而第2點的指向是我們要對我們的陳述負責任,之所以說是對陳述負責任,正正在於因為它會在事情發生之後有可能被追問原因的合理性(稍候會見到的重點),我必須要求我已經決定的行為必須已經具備正確的條件,所以我才能為我所做的決定提供往後合理的原因,於是因果關係更加傾向於行動層面。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意向性是具有因果關係和因果倒置的雙重關係。對於因果關係來說,它的意向性要求必然是明確的,它必然要求到在行動前先行提出原因;而對於因果倒置則未必那麼明顯,因為它的意向性原因總已是被預先設定為正確的,又或者是需要事後回溯性地被檢驗,意向性總已是被推遲或過早就已經存在了。(這裡我想多謝秦偉燊對我過份強調因果倒置所面臨的危機和質疑,使得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出路。)。

  第1點僅僅需要對說話負責任,即使我的判斷錯誤和所提供的理由是失誤的,我所犯上的錯誤都只是言語上的過失,而不是要為我的實際行動而負責。而第2點則完全相反,我總已經需要對我的行為負責任,這不是一種等待,而是一種急迫性,火燒眼眉。所以,前者是一種從心靈向世界的行動,後者是一種從世界向心靈的行動;前者傾向需要對思想負責任,後者傾向需要對現實負責任。所以,當秦偉燊一再攻擊我的因果倒置的危機,正是因為我需要為現實負責任,因此他特別愛追問我:若果你一腳踏兩船,那麼,你根本無法為你的行為提出合理的根據,而只能提出回溯性的謬論原因。

  對塞爾來說,他回答了有關心靈向世界的調整:「可以說,與世界相匹配是信念的責任,而這種匹配失敗的地方,我會透過修正我的信念來配合情況的。」然而,他卻沒有回答有關世界向心靈的調整,這種對世界向心靈的忽略,或多或少是因為他認為行為主義並不是構成心靈的必要條件,這一點會在稍候論及。

  明顯地,若果要構築一個生活世界的前提,兩者其實缺一不可,因為這裡將不再是僅僅涉及命題的因果關係還是果因關係,而且是關乎到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缺乏行動的人,等待時機成熟往往已經讓機會白白溜走;缺乏思考的人,行動的合理性將會瓦解。現在,我們要帶領出一個既重陳述又重行動的世界;現在,我們要帶領出一個既具有因果關係又具有因果倒置的啟蒙思潮;現在,主體的啟蒙改革將在這兒。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ysoul3&aid=2700031

 回應文章

天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3/02 19:19
前者是”真小人”;後者是”偽君子”。前者總比後者的好,因為存在著一種可置”否定性”的餘地存在。這又讓我想起,《存在與時間》對”此在”(作為人的這一種存在者的別號)的分析。”此在”首先並尋常都是以一種”沉淪”的生存方式,”此在”總是受著周遭其他存在者的左右與影響,在”此在”這種”非本真”的存在方式,”此存”的行止總是因果未分、主客未立。然而,”此在”的本真性,即把握過去,把握自身的可能性,而對它的將來來做著籌劃;就是小簡兄你文中所講的,先因後果。

但承如小簡兄你文末所講,做人可不能時時算計,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又記得從莫大的一篇小說(好像是《月經失調》,具體情節內容都忘光光了,哈)曾說過:做人可以糊塗一輩,卻不可糊塗一時……類似的句子。亦是很讓人咀嚼箇中深意。

天魂(skysoul3) 於 2009-03-02 22:03 回覆:

天魂兄要繼續好好閱讀<<存在與時間>>喲~這本書將會是對你的文學作品有莫大啟發的書籍喲.

誠如小鋮兄所提及的"在世界之中"的世界觀概念,將會是任何作品中必須的深厚內核之一喲.

關於消失的原因(3),我想更好地回應小鋮兄的留言,加上今晚有約會在身,唯有明晚回覆吧.兩位夥伴都要加把勁喲~希望我們能廣結天下有識之士,分享彼此的智慧和人生吧.

by 小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