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7 13:01:56瀏覽1894|回應4|推薦79 | |
那天新聞報導提到彰化鹿港一戶望族人家清明掃墓時在先人墳前發紅包,長長的排隊人潮在鄉野間成為一樁美事,但負責報導的記者卻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說:『這種錢你敢去要嗎?』其實這種風俗叫做「揖墓粿」,是我小時候清明時節賺外快的好機會,怎能錯過呢!而且這本來就是農業社會藉機會幫先人積德的美德呢! 國人「慎終追遠」的觀念漸漸淡薄,但清明節要到祖先墳前掃墓大家應該都知道。而我們一般所稱的掃墓其實應該叫做「培墓」。就掃墓的時間點而言可以分成兩種;一者是以清明節為掃墓的日子,另外一種則選在農曆三月三日掃墓。而今年恰巧國曆四月五日(清明節屬於二十四節氣,遇到閏年時會落在四月四日。)就是農曆的三月三日,所以掃墓的人潮是可以想見的。 但近年來因就業或其他因素有些許的改變;譬如家族內成員事先約定在清明節前找一個假日一起去掃墓,以避開擁擠的人潮。甚至就我所知,原本農曆以三月三日掃墓日期的族群,也因國人日常生活作息常以國曆為主,常常會不小心而錯失時間點之外,當日也非國定假日,所以蠻多人會經過祖先同意後改到清明節這一天來掃墓。茲寫下我小時候印象中的幾個清明習俗: 一、培墓: 二、挂墓紙 不過另一種說法是「不同的族群會使用不同顏色的墓紙,泉州人用白墓紙,漳州人、同安人用黃墓紙,紅墓紙則不分地域或客家族群所採用,現代人則多用五色墓紙。」不過在時代進步下,這種區別的界線只會越來越模糊,因為子孫未必懂,商家拿了就賣,所以才可以看到不同子孫攜來不同顏色的墓紙,當然也就形成墳塋上頭五顏六色的墓紙奇觀。 一般墳塋上頭必須挂上奇數排數的墓紙,且通常以三張為一疊,將墓紙一端壓入泥土內以防風吹走,最後還要將紅色為首的那一疊用小石塊壓在墓碑上頭,代表屋舍已整修完畢,換過全新的屋瓦了。不過也不能忘記墳塋旁邊的「后土」也要壓上墓紙,畢竟平日是靠祂在幫忙我們守護著祖先的住居。挂完墓紙後就可以開始祭拜。 三、祭拜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裡,只要一聽到墓地理傳來的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送墓粿,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麵粿等分給他們,若不夠分則以硬幣來代替。這種習俗就叫做「揖墓粿」。 四、揖墓粿 如果墓粿不夠分,豆干、鴨蛋甚至芋頭都可以給,有時候還能分到銅板,這都要看自己排隊的順序運氣好壞。我曾經看過村里一位比我年大的男生,快輪到他時卻自己動手搶奪墳前一隻雞後迅速離開,但礙於眾目睽睽之下,最後他還是乖乖的把那隻雞還給主人。而現代國民所得升高、衣食無缺,乞討的孩童已然少見,「揖墓粿」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 那個時候我們都會互相通知哪幾個墓是屬於三年內的新墳,也會觀察注意那個新墳祭拜儀式快告一段落,就會群聚在墳前自動排隊等著揖墓粿。當然聽鞭炮聲也是一個好方法, 不過也曾經碰過喪家在揖墓果結束後才燃放鞭炮的「欺敵戰術」。甚至因為排隊等著揖墓粿的人龍實在太長,也有喪家乾脆直接用撒的方式讓孩童自己去撿拾、搶奪,食物還好,要是銅板的話找起來就麻煩多多。後來我有一位堂妹想出對策應付這種「撒墓粿」的策略,她隨身帶一把雨傘讓她那年收穫最為豐盛。 五、吃潤餅 我們家通常是以乾麵為襯底,加上一些荀絲、紅蘿蔔、豆干、肉絲、魷魚、蛋皮、韮黃、海苔、花生粉、糖粉…等乾料下去用潤餅皮包成調狀食用。在小時候我們會期待著清明節一大部分原因其實就是可以包潤餅吃,另外當然就是在揖墓粿的過程中可以為自己掙更多的零用錢與零食。 這些都是我自己記憶所及關於清明的一些習俗,如果有所謬誤,還望格友指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