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9 13:16:25瀏覽2448|回應2|推薦10 | |
4.感嘆靈性的幻滅
人的高尚情操如愛、懷念、感激、同情、助人、包容等皆屬於“靈性”之表現。凡藝術多能展現對靈性之追求。本片導演透過對比、反諷、暗喻等技巧來表達他對人的物化、庸俗化及靈性的幻滅的感嘆。 .江濱柳無法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愛情,刊登頭版“尋人啟事”,希望還能見到“人”。而年輕護士與男友分手不到兩星期就記不起對方的容貌,並好奇 的想知道刊登頭版“尋人啟事”要多少“錢”。 透過江濱柳與年輕護士的對比,感嘆年輕一代對“人”,對“感情”已愈來愈沒有感覺。(對錢倒比較敏感) .<桃花源>劇中袁老闆勸老陶:“做人啊要努力要有理想,想爭什麼就硬闖進去再把它搶出來。” 許多人為了達到目標(或稱為理想、桃花源)而不擇手段。袁老闆本身即為了自己那個“偉大的抱負”而剝奪了老陶的幸福。這是人性的功利和殘忍。 春花和袁老闆是情慾和功利的象徵,袁老闆的好賭、說大話(誇張、如他喜歡掛在嘴上的“偉大的抱負”)更是投機、腐敗的典型,他的名字叫“袁老闆”亦頗堪玩味,“袁”與“元”同音,“元”老闆這名稱所暗示的金錢、投機、功利及可能的腐敗是不言而喻的。 .<桃花源>劇中的老陶一角,是導演對陶淵明的戲謔式再創造。文學史上的陶淵明是靈性的;而現實生活中的老陶卻是“武大郎”式的,困頓、失落、挫折、無力集於一身。(這或許是導演對靈性幻滅的嘲弄吧。) .透過春花、袁老闆與桃花源裏白衣女子和男子的對比;暗示情慾、物慾是人世間煩惱、庸俗的根源,要擺脫庸俗與煩惱,唯有追尋桃花源的靈性生活。 .<暗戀>劇中的江濱柳和雲之凡都是追求靈性的角色。江濱柳一直到臨終都無法忘懷昔日美景,他是執著於靈性的,但卻終究要從“景美”搬到“民生社區”去住下來;而出現在臺北病房的雲之凡實際上已真正落俗,可是她卻住在“天母”。這種交錯而不露痕跡的對比,正是導演對靈性幻滅的暗喻與反諷。 .<桃花源>劇中有一場景,桃樹是從背景切割出來的。(桃樹是靈性的象徵,而這靈性是從背後佈景偷工減料出來的。按<桃>劇導演顧寶明的說法是:“為什麼桃樹會從那裡逃出來的?”) 顧寶明問李立群這幕畫得還好看嗎?李立群回答說:“遠看還可以,近看就不行。”距離是可怕的美感,一切庸俗事物亦往往經不起仔細玩賞。 5.劉子驥──中國式的追夢情結 失落女子是唯一與二劇台前幕後人員無關的角色,但她可能是導演賴聲川想藉以傳達重要訊息的角色。 失落女子在劇場內到處尋找劉子驥可說是賴聲川借題發揮,神來一筆;但這一筆卻似謎般,把觀眾弄得滿頭霧水而不得其解。 原來,劉子驥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出現的一個名字,原文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欲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晉書.隱逸傳》:“劉子驥,名麟之,好遊山澤,高尚不仕。” 魏晉時代,政治險惡,隱逸成風;許多讀書人都有逃避險惡政治和黑暗社會的傾向。歸隱田園山水,追尋桃花源是中國式的追夢情結,帶有避世避難的味道;這與西方人傾向於在現世建立理想國烏托邦的情結有所不同。“劉子驥”或可作為中國式追夢情結的象徵。 人的生命歷程就是一連串追夢的歷程。 劉子驥追尋桃花源,夢未成身先死;這本是許多人生命中註定的憾恨。 電影<暗戀桃花源>中失落女子當年在南陽街(臺北確有個南陽街)和劉子驥吃了一年“酸辣面”之後劉子驥就離她而去。“酸辣面”應該是暗示一段火辣辣、酸溜溜的愛情,或許是愛情的失落導致她精神崩潰,到處找尋“劉子驥”。 問題是“劉子驥”到底是高尚的隱士、追夢者呢?還是個薄倖郎?這是最難解的地方。 也許失落女子並非劉子驥理想中的愛人,因此劉子驥離開她去尋找心中理想的愛人。 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傷害了他人(或忽略了他人),如<暗戀>導演對其助理的忽略,江濱柳對他台籍妻子的冷漠、不耐煩等。 眾裏尋他千百度,燈火闌珊處,伊人獨憔悴。 劉子驥可以是賴聲川另一個戲謔式的再創造(從一個高尚的隱士變成一個薄倖郎),他本是隱士,沒有出現在電影中也是合情理的;他也可以影射<暗戀>的導演或江濱柳或金士傑或所有追尋桃花源的人。 ( 點擊歌曲欣賞 : 遺忘 )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