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初衷,早上總是很自然地先以熱稀飯暖胃。

稀飯鍋裡的鐵杓子舀起來,剛好是小半碗,但我卻很貪婪的鋪滿一層各式配菜。

還不忘加上少許的薑絲和蔥花調味。

  

▲再拿一個碟子裝熱食,青菜是必要的,順手抓一個不知是什麼內餡的包子。

旁邊的燒賣夾了兩顆,拿了一小個玉米慢慢啃,滑溜下肚的蒸蛋也充滿了誘惑。

  

▲咬了一大口包子,好像是棗泥內餡,記憶衰退,答案已不可考。

  

▲用餐區通往取餐區的門邊,站著一個戴高帽子的服務人員。

我猜...他可能是要特別服務守夏節(應該稱為九皇齋節)取用齋食的客人吧?

(九皇齋節為期九天,因為泰國使用佛誕年,大約都落在9月或10月,今年為10/6~10/14。

期間可穿白衣白褲,吃素食,朝拜觀音,可增加好運。)

  

▲旅行接近尾聲,後天就要返台了,享用早餐的機會所剩不多,心動就要行動呀!

我終於走到鬆餅區,還拿了個小小的蔥花麵包,更毫不猶豫地拿了巧克力餅。

好愛吃飯店的果乾,拿了李子乾和杏桃乾,至於那兩片似鳳梨片的,實在想不起那是啥?

(也許是乳酪,是嗎?我就是不懂外國人怎麼吃乳酪。)

  

▲我這頭水牛不可能不喝水呀,除了不斷續杯的咖啡,我還拿了一瓶紅色的現榨果汁。

衷心期盼那是我喜愛的甜菜根汁,但沒細看說明圖片,或許幾種果菜混打的,忘了滋味了。

吃完水果,早餐就結束了,多汁的西瓜是最愛,木瓜也很甜,哈密瓜有時不夠軟甜,常吃到酸味的鳳梨就直接放棄。

  

▲回到房間,W先生吃飽飯,抽完菸,已先一步回到飯店房間休息,正遙控器不離身的看著電視。

央視正播放《向經典致敬》,凡經典者,皆是業界菁英,同行翹楚。

這一集的經典是向作曲家張丕基先生致敬,我半路插班,不知其來龍去脈,就也慢慢趕進度。

一開始介紹張丕基先生1979年的名曲《鄉戀》,由歌唱家李谷一詮釋到位,深刻入魂。

  

▲對於過往,大家如數家珍,生活在同個時代背景的人,總會層疊著相同的記憶。

當李谷一述及唱過張丕基先生作曲的幾首歌,情不自禁便引吭高歌幾句。

  

▲張丕基老師說起自幼學音樂的濫觴,其父親是烈士,在他二歲多一點時去世的。

媽媽辛苦地撫養他們幾個小孩,也時常聽媽媽唱起《秋水伊人》,對音樂的熱愛緣由於姨媽家的一台風琴。

年少時的張丕基喜愛閱讀古典音樂家的傳記,於1955年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

當年的上海音樂學院在二千多名考生中,只錄取了28位,其中小提琴班只錄取二位,張丕基以85高分考上。

為了上學,需花費30塊8毛錢車資,歷時三天二夜搭乘火車前往。

  

▲悲苦童年鍛鍊出獨特的音樂風格,許多人都說張丕基的曲風帶著淡淡哀傷。

媽媽辛苦地養育幾個小孩,尤其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常聽媽媽唱起《秋水伊人》。

  

▲音樂求學路多舛,當年媽媽為了讓張丕基上學,到某個單位申請到了三十塊錢。

張丕基在上海音樂學院先學小提琴,再學作曲,早期的音樂路線是寫交響樂和古典樂。

  

▲金兆鈞形容張丕基這一代的音樂家成長於多磨多難的時代,有最豐沛的創作情感。

尤其他形容《鄉戀》一曲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短小卻彰顯作曲者的功力。

  

▲我本來沒專心在看節目,忙著刷牙,忙著上廁所,忙著滑手機....。

但耳朵旁傳來歌唱家優美嘹亮的歌聲,所以當佟鐵鑫準備唱最後一首代表作《尋找回來的世界》。

我一個箭步,抓了傻瓜相機,衝到電視機前面,蹲的歪歪扭扭,還差點跌坐在地上。

畫面當然拍得很不理想,至少可以留住歌聲。

(佟鐵鑫老師先唱了一首《夕陽紅》。)

  

▲節目最後請張丕基老師站在舞台中央,由節目單位唸了一篇致敬文稿,獲得眾人的掌聲回響。

這篇致敬文稿,也製作成捲軸,贈送給張丕基老師留念。

  

這個節目的主持人是王盛楠小姐。

  

▲最後由現場邀請的幾位嘉賓老師獻花、獻印,並當場用印落款於節目初始,張老師寫的《情》字上。

他說:『當情感無法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時,只有音樂了。』

  

▲二年前的央視節目,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

我覺得是藝文界不錯的節目,並能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並且給予創作者肯定。

多年前也看過一個由老師教導孩子中國文化與禮儀,孩子們都很認真聆聽學習。

反觀台灣的教育揚棄中華文化,背其道而行,將來孩子們的氣質神韻必有差別。

  

▲不知道節目已從這山攀過那山,換成了哈薩克斯坦姑娘的中國情緣。

既然放上來了,便不妨看個戲外戲吧!

  

▲緹娜與李菁現場飆戲,飆的是什麼戲,我就莫宰羊了。

  

▲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老師教導禮儀課,場子中有位法國女孩,中文字正腔圓,名叫金小魚。

 

 

~~~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