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1 07:42:13瀏覽2380|回應0|推薦15 | |
《人生剩利組》主要探討成就壓力下的「同學會情結」與中年危機,劇情多數以布萊德的獨白進行。故事的起點從47歲的布萊德談起,布萊德住在沙加緬度,是個非營利事業的經營者,妻子梅蘭妮是個公務員,兒子特洛伊準備申請大學。就在布萊德陪著特洛伊前往波士頓的過程中,突然湧上許多想法和情緒,如同中年危機的症狀。 導火線是一名他極力栽培的年輕員工提出離職,他雖然肯定布萊德的優秀,卻對他的非營利經營模式提出質疑,他認為賺錢很重要,而不是一輩子向別人伸手。彷彿被打了一巴掌,與其向有錢人伸手要錢做公益,何不成為有錢人,用自己的錢幫助別人呢?他想起大學時代的四位同學,都成了人生勝利組,尼可是好萊塢巨星,過著瘋狂糜爛的生活。傑森哈菲有自己的避險基金,是個三間豪宅的大慈善家。比利威瑟40歲賣掉科技公司,在茂宜島過著退休生活。克雷格費雪任職白宮,兼有作家及電視名人頭銜。相形之下自己就像魯蛇,投入畢生的非營利事業只是次級市場,身邊都是凡夫俗子 ,自己的人生毫無成就。 大學時代布萊德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他崇拜一位很有使命感的教授,受到感召決心投入非營利事業,他以為自己全心愛世界,世界也愛他,但努力20年,卻被當年不如他的同學遠遠抛在後面。那些溫拿同學,他們的世界不是戰場,是遊樂場,是夢想,是人間天堂,自己的人生卻什麼都不是! 但當他發現兒子竟然有機會進入哈佛,他轉而將成功的期望投射在兒子身上。17年來他培育了一個傑出的兒子,如果特洛伊進入哈佛,就能在那些風光的同學面前揚眉吐氣,一掃遺憾。 偏偏兒子記錯面試時間,雖然還有第二次機會。但他想在兒子面前展現能力,於是放下自尊,打電話給老同學克雷格。他剛創立非營利事業時,曾寄望克雷格引薦名流或捐款,但對方反應冷淡,受辱的心情讓他每次看見克雷格出現在電視上,便感到嫉妒與被貶低的痛。 電話沒打通,於是他打給另一位勝利組的同學比利,比利不僅告訴他克雷格的電話,並告訴不久前他們一起參加誰誰誰的婚禮,誰誰誰的電影首映。布萊德發現自己成了局外人,不知何時他已被踢出飛黃騰達的名單。幸好他聯絡上克雷格,兒子順利參與面談,讓他贏回顏面。 因特洛伊介紹,布萊德認識在哈佛上學的安娜雅和麻雅。布萊德發現她們就像年輕時的自己,對世界充滿熱情與使命感。安娜雅對布萊德的公益經營感到興趣,布萊德得意忘形,說著說著理念變成計較。他說自己曾是同儕的核心人物,卻成為別人眼中的魯蛇,因自己選擇了道德事業,至少自己誠信,那些榮華富貴的同學,不是成功而是背離初衷。 他以為可以得到安娜雅的共鳴,安娜雅卻點破他:「你以為世界繞著你打轉嗎?」她問他為什麼要競爭?這句話問進要害,他從事非營利,為何要跟功利的同學競爭? 接著他發現他以為把世界當遊樂場的溫拿同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有人因投資觸法,也有人為女兒生病所苦,就像安娜雅說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當他計較自己與他人的成就高低時,別人正在面對自己的人生難題。跟克雷格用餐時,因為無法忍受他的炫富,二人不歡而散,布萊德明白他和克雷格不是一掛的人,但為何他還是無法釋懷! 原來他對成功充滿了價值判斷,他以為懷抱使命的自己比較偉大,比較高尚,因為他追求的是道德目標,追求道德目標為何沒有做好淡泊名利的準備?因為「功利的主流價值」窄化了成功的定義。我們以為追求道德不僅可以得到好名聲的回報,並且可以得到利益回報,但現實人生的遊戲規則不是如此,布萊德的溫拿同學們並沒有高喊道德,他們追求的是功利目標,獲得相應的名利,也付出相對的代價。 他趕去參加安娜雅和麻雅的音樂會,動人天籟讓他脫口而出「好美」,頓時豁然開朗:「音樂好美,這些女生也好美,我能愛她們但不必擁有她們,就像我能愛這個世界,但不必擁有它。」 以為愛是擁有,反而招來無法擁有的痛苦,但如果愛是欣賞、祝福,或者維持它的本質,反而可以擁有超越的自由。投入非營利是因為他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不就是他的成功,無關名利。 但他該怎麼面對別人把他當魯蛇的評價呢?特洛伊告訴他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別人不會在乎你:「唯一在乎的只有我,所以你只需要在乎我對你的看法。」 即使沒有名、沒有利,但布萊德並非一無所有,他擁有兒子對他的愛,那是恆常的存在。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