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琴癡狂—天才是完美的陷阱
2021/11/28 20:02:00瀏覽2564|回應0|推薦6

(有雷慎入)

就像榮格集體潛意識的寫照,以色列家族以男性為主體的意識形態成為原罪。馬倫艾利亞即將接任音樂學院校長,坐擁音樂界最高權位,年輕時曾被視為音樂天才的他,卻是以色列父權主義的代表。女兒艾娜遺傳家族音樂天份,並且苦練琴藝,渴望得到父親肯定,父親卻將期望放在兒子德洛身上。

開場艾娜在台上演奏鋼琴,羊水流至腳邊,原來她已臨盆在即,卻忍受分娩痛苦硬撐完成演奏,可見她的堅持與執著,也丟出導演的第一個議題,音樂家是由努力或天份所造就?如果是天份,艾娜的過度努力是福還是禍?

前往醫院的車上,艾馬倫播放拉斐爾的音樂,德洛聽不出來,艾馬倫抱怨他:「連艾娜都聽的出來。」艾娜可以辨識,德洛無法辨識,是否表示艾娜天份高於德洛?顯然艾馬倫的想法並非如此,他認為是德洛不專心、不努力,並非天份不夠。換言之,天才存在於主觀的認知,甚至一己之私。並且艾娜都可以聽出來,你還聽不出來,形式上責備兒子,實質上貶低女兒,父權的刻板印象對艾娜何其殘忍。

艾娜卻不服輸,她期望父親肯定她的才華,無法如願下她把期望轉到即將生下的嬰兒身上,這個血統正確的男孩,或許可以彌補她身為女子的遺憾,代替她獲得父親的認同。於是見到初生的兒子,艾娜的第一個反應是檢查他的手指,匱乏讓她的愛有了條件,可惜合格的手指並非保障。

醫生診斷發現孩子有失聰現象,對艾娜而言簡直晴天霹靂,聽不見的孩子如何彈琴?如果兒子不能成為音樂家,她便永遠無法得到父親的肯定,接受兒子等於承認自己是輸家,她不能接受。對比艾娜,沒有音樂包袱的哈南對兒子反而可以無條件的去愛,知道兒子聽不見,他的反應是去無聲言語學校報名手語課程,他的目標放在解決與兒子的溝通問題,他接納兒子的不完美。

這樣的態度卻是艾娜無法忍受的,不完美不是選項,接受不完美是認輸。就算不擇手段,她也不能輸給命運,失去父親的愛。流連嬰兒室,艾娜做出抛棄有缺陷的兒子,將賭注下在可能成為音樂天才的男嬰身上,偷換別人的孩子,並且是個對聲音敏銳的孩子,這樣的選擇可以魚目混珠嗎?

依丹在艾娜的嚴格教導下,果然音樂技巧日漸純熟。祝賀艾馬倫升職的家族聚會中,除了艾娜全是男士,親友話題全部繞著音樂,證實這果然是個音樂家族。樂壇長輩打開話題,熱議當紅音樂家拉斐爾,目的是為了推崇艾馬倫名師出高徒,因為拉斐爾是他的得意門生。接著焦點轉到德洛身上,喬說:「希望你儘快有新作品,我若有你的技巧就不會浪費時間。」既然沒有作品,如何展現技巧。顯然這是場面話,艾馬倫的嫡傳當然是天才。艾馬倫不滿的抱怨:「他才沒浪費時間,他在學習如何煎牛排。」

艾馬倫的意思是德洛如果把時間花在練琴寫曲上,以他的天才成就絕對不可限量。然而德洛寧可把時間花在煎牛排是浪費天份嗎?還是他的天份其實是在飲食,並非音樂。音樂世家只能生出音樂天才嗎?德洛在家族壓力下,保有自我空間,艾娜卻為了讓家族認同,犧牲自我空間。

話題終於繞到依丹身上,長輩暗示艾馬倫當了校長,自然可以決定依丹進入音樂學院的命運。依丹在眾人促擁下當眾表演琴藝,艾馬倫讓依丹演奏自己小時創作的樂曲,暗示自己還沒依丹大時已展現音樂神童的天賦,依丹演奏過程他不停指指點點,依丹不從,他問譜上是這樣寫嗎?依丹說:「這樣彈比較有意思。」伊丹彈畢,叔公讚賞:「這是他第一次彈這首曲子?」顯然依丹的技巧贏得眾人肯定,卻得不到艾馬倫認同。

艾馬倫就任典禮,前任校長巴魯赫移交鑰匙前說了一段35年前的故事,年輕的艾馬倫是當時作曲組的畢業生,走進他的辦公室要求在學校教書,巴魯赫認得這位作曲讓所有老師感到嫉妒的學生,他問他如果教書他創作兩年的交響曲就會忙的無法完成,年輕的艾馬倫回答他「反正那首也不夠好」,巴魯赫回他「你錄取了」。巴魯赫說有人問他們學校為何有如此多傑出校友,說如果看過那年輕人放棄作品有多精彩,他們就懂了。他對艾馬倫說:「你常說有人是天才,有人是庸才?請繼續讓我們學校產出作曲家。」如果自我創作才是音樂家,何以艾馬倫對依丹的指導卻是技術複製,是因為天才只有一套標準嗎?巴魯赫刻意提及35年前,是否也是提醒艾馬倫莫忘初衷!

艾馬倫以填鴨教育要求依丹,艾娜又何嘗不是,考前背誦應答題目,反複練熟拉斐爾的所有曲目,甚至他的表演樂曲《德布西的雨中花園》能以流利法語唸出,指法靈巧熟練。這是艾娜填鴨式教育教出的技巧,為了考試給出標準答案的準備,但這樣的教育下沒有依丹的自我,所以依丹是不是天才呢?是否沒有血統加持,依丹只能勉強到達極限,還是依丹擁有不同於艾馬倫家的自我天才,只是無緣表現。得失心促使艾娜私下造訪拉斐爾,請他指點依丹的創作曲,拉斐爾說:「我不會更動任何地方,這樣就很完美了。」艾娜還是不放心追問真的沒問題嗎?

艾娜是個具有相當造詣的音樂家,她怎會無法辨識依丹作品的好壞呢?是否因為依丹是她以抛棄親生兒子為代價,換取父親認同的工具,因此她對依丹無法信任。依丹演奏時她總是注意他人的反應,父親的表情,親友的表情,評審的表情,甚至觀眾的表情,她看不見依丹真實的本質,換句話說她沒有自信,只能藉由別人的滿意來肯定自己。依丹有無天份不重要,考上學校就能以依丹的成功證明她的價值。所以她把考試當作戰,防衛的滴水不漏,依丹想要參加二天的旅遊都被中途截下。哈南跟他理論去二天真的有影響嗎?她說旅遊以後都有,但考試只有一天。

事實上依丹在初試已被刷下,害怕讓艾娜失望,依丹把通知藏起。不知情的艾娜再度深夜造訪拉斐爾,甚至不惜獻身換取依丹錄取機會。激情過後拉斐爾裸身坐在鋼琴旁演奏,他對艾娜說:「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在的作品,這是我寫給你的。」如果過去的作品不自在,是否暗示他師承的教導方式並不允許自由創作!

艾娜終於知道依丹初選沒錄取,她帶著依丹去找父親追問原因。在艾馬倫心裡依丹只是來考試的平庸孩子之一, 艾娜卻認為他是你的外孫,應該與眾不同。艾馬倫說依丹努力了也表現的很好,但不是誰都能入選。艾娜強迫艾馬倫聽依丹演奏新曲,問他這首夠好嗎?艾馬倫怒斥她:「你要不要臉,這樣逼他。有人是作曲家,有人是編曲﹔有人是畫家,有人是畫匠﹔有人是鋼琴家,有人是藝匠。你自己知道他是遺傳誰的?」

艾娜終於明白,在父權思維的父親心目中,她永遠無法擠進血統純正的認同裡,無論她多有天份,父親也不會肯定她的成就,那是父系社會的原罪,不是她的錯,她卻錯在不認命。至於依丹,他遺傳的是血統不純正的女兒和音樂圈外人的南,怎麼可能是天才?但天才怎麼定義呢?依丹彈奏的樂曲,被艾馬倫鄙視為藝匠之作,但那不是依丹的創作而是拉斐爾的作品,並且是拉斐爾自認最好的作品。所以天才由誰認定?如何認定?

走出父親家門,挫敗的艾娜仍未覺醒,依丹卻不再忍受,逃離母親的壓迫。被鎖在門外的艾娜只能等候,住在隔壁的啞吧女士,正是無聲言學校的負責人,邀請她進門,談話中她發現女士家裡有鋼琴,女士說她女兒學過琴,艾娜問她:「她還在彈琴嗎?」女士說:「我不知道。」女兒想要彈琴因此學琴,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成名,更不需要證明天才,愛與教養都是同樣的道理,無條件的接納。

艾娜不被愛的匱乏讓她無法理解真愛,不能無條件接納有缺陷的兒子,也不能無條件接受依丹真實的樣子,昨日她是父權社會的受害者,今日她卻成為親子關係裡的加害者。接下來她該何去何從?在無聲學校中她凝視著可能是她的兒子的畫面,導演留下反思空間,她因此放下完美執念,接受兒子真正的樣貎。或者,她仍執迷於純正血統,無法走出完美陷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eneyang&aid=17068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