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5 15:01:20瀏覽1133|回應1|推薦2 | |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視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摘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佛教出版社) *** *** ***
*** *** *** 此舉能治正境界。而言諸法不出七種。皆有此性自性。為諸佛所證之真理也。 有云此七通真俗。以前六為俗。第七為真。有云是邪執之極。以二十五冥諦釋之。 有云通凡聖。以迷此為凡。悟此為聖。 觀上諸說。起信猶難。今據後結文云。此是三世諸佛。性自性第一義心。則知約佛境界為正也。蓋七性自性。乃所證之理。七第一義。乃能證之智。能所雖殊。理智不二。盡佛境界也。 通言性自性者。有二義。一約體。謂此如來藏性。自有真實不變之性。二曰用。謂藏性妙能隨緣。能與諸法而作自性。故名性自性。體即第二。用即餘六。 今初集者。合體用言之。謂此藏性渾然未變。能攝無邊性用功德毫無漏失。然此性實依藏體而為自性。故名集性自性。 二曰體言。然舉此體。明後用故。義如前集所明之體。名性自性。 三謂聖凡依正各有相現。故名相性。 四謂一切有形。皆依四大造色所成。名大種性。 五謂諸法生時。必依親種為因。故名因性自性。 六謂藉增上力。助成為緣。如內以心識種子為因。以業習染愛為緣。而有有情眾生生起。以五穀種子為因。水土人時為緣。而有種種五穀草木生起。故名緣自性。 七謂因緣既會。諸法皆成。此乃染淨依正。究竟成就。故名成自性。 以上五種。皆依性自性體。隨緣而有。故相等以下。皆云性自性也。然此諸法。既依性自性成。則知根根塵塵。凡聖差別。乃至大小塵毛顯現之時。即性自性。同時頓現。所謂諸法實相。世間常住。唯佛究竟者。此也。 此七種性自性章。唯魏譯乃云。復次大慧。外道有七種性自性。後云七種第一義心。魏譯又云。復次大慧。我有七種第一義心。至後總結。魏譯又云。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應正遍知。性自性第一義心。據此。前既云外道性自性。今何得云三世諸佛性自性乎。故知魏譯欠前後和會耳。恐有執外道性自性者為是。故今依數論二十五冥諦釋之。以圖好異者觀覽。實非經之正義也。 金七十論云。第一自性。所變中間。二十三法與我受用。我不受用。自性不變。名得解脫。准此自性是一。而由縛脫始終。已成七種。今之前四曰縛。後三曰脫而言也。以冥性未變。渾然是一名集。 初生為覺名性。從覺生我心名相。四大種相名大種。此含五唯量。五作業等根也。因謂外道所修之因。 緣謂修因之助緣。成謂因緣所成之果。及心平等根也。 然此七種皆云自性者。蓋外道計此為宗極。即所歸冥諦。意謂七種。皆以自性為本。而六師諸見雖異。而所歸根。唯一自性耳。 …………… 摘自《楞伽科解》卷三 *** ***
*** *** ***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二 *** ***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