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06 23:07:45瀏覽9536|回應5|推薦28 | |
兩岸流行火鍋形式有些不同。在彼岸大行其道的「大骨煲」近年才悄悄登台,但是絕非本地主流鍋物。大骨煲原本並非上得了餐廳檯面之物,一般人家將廉價的豬大骨(後腿居多)熬湯喝,只是廣東地方家常粗煲湯之一。不是火鍋持續加熱形式,配料只是加些紅白蘿蔔、玉米、中華芹菜等,湯底也沒有太多調味、以胡椒為主(廣東人相信胡椒有「暖胃」效用),一鍋煮熟了便是家常湯類,而且可以加料、一熱再熱,喝好幾餐。 家常湯也有進化、走入餐廳的空間,但是總不能端一鍋不登大雅的骨頭湯就賣錢,於是,在原本即普及的澳門等地開始直接連湯帶骨以火鍋形態販賣。在咫尺之隔、卻更挑剔的香港市場,骨頭則多不上桌、只取其湯為火鍋(或稱「打邊爐」)湯底的一種。澳門、深圳 、珠海版後稱大骨煲、港版成了「豬骨煲」。華人向視豬肉為主要食用肉類,豬骨頭湯家家戶戶都能煮,大骨煲就一路紅到內地,今日連東北地方都開了。 台北在兩年多前已出現一家港式、以大骨湯底為號召的《新鍋道》,自然「骨頭不上桌」、只用湯底,該店湯底有模有樣、涮煮料也新鮮可口。惜還是非主流,曲高和寡之下消失了。之後,幾家港式火鍋店也相繼推出大骨湯底,不過都不如新鍋道濃潤中帶爽俐的湯底。一年前,則出現連湯帶骨的大骨煲版本。 一樣賣大骨煲,到了各地自有變化。到了川、湘,就變辣了;到了台灣,還搭上另一紅遍華南的「花雕雞」、再配本地台式、客家小菜。日前嚐一《海雞會》餐廳,便是大骨煲、花雕雞、台菜一齊來,因為適合本地口味,生意相當好。入口處更是貼滿名人光臨簽名照、放大了的雜誌介紹頁等。 晚餐組合,還是想嚐什麼就點什麼,一方面點太多、另方面店家一股腦上菜,堆得滿桌、應付不暇。鍋物方面連點四鍋(!):沙蜆鍋、花雕雞兩鍋、澳門大骨鍋;菜又點了脆皮豬腳、鹽酥蝦、皮皮挫(兩種皮蛋涼拌)、麻油龍鬚菜、炸肥腸、蒜味中卷、香穌龍(豬)筋,六大人一小孩、四鍋七菜,外加最後以花雕雞鍋炒拌的乾粿條,別說吃下去、簡直看了都飽。
炒菜方面,一般常見台式炒菜炒得普普通通,帶些西式的脆皮豬腳則硬軔難嚼、較市販現成熟食貨還差。同桌看法相近,各樣菜皆剩不少。鍋類方面,則比炒菜好些。 沙蜆鍋:可說是綜合蜆鍋,用了沙蜆(台稱黃金蜆)、海瓜子、蛤蜊三種,煮出來的湯自然甘鮮。所用蜆類已經養過,湯、蜆肉不致有沙。此鍋當成湯來喝不錯。
花雕雞:紅遍華南的此味,因為先煎炒雞塊、等於是「半乾鍋」。該店花雕雞酒香較弱,雞塊雖是腿肉、但偏「柴」硬,與粵菜食雞注重滑潤是兩回事。後來續添湯底、成了火鍋,再放凍豆腐、豆皮及豬血糕(來得怪,筆者從來不喜豬血糕這糯米塊、且加上豬血較不衛生,故甚少碰)。其中以很吸收湯汁的凍豆腐為最佳,煮透後十分香柔,所以筆者一直不停箸的吃豆腐... 隨後店家取湯汁拌炒乾粿條,味道可以,但粿條本身既不似客家粄條、亦不像南洋「貴刁」,反而圓滾粗肥像台式烏龍麵,有些「咬不斷、挾還亂」,一試即擱置。 澳門大骨煲:大骨煲主要是喝湯,此鍋之湯號稱放了海南島胡椒與其他各種香料,自然是去豬骨腥氣。初嚐其湯、只有胡椒味,之後才慢慢出現陳皮、甘草等味,可說有些層次及學問,不過喝多了仍膩人。店家來拆骨、分裝小缽予各人,近關節之少量筋肉值得沾本地腐乳醬一吃,至於盛行的以塑膠吸管吸食骨髓法,還是有些豬羶味、可沒有義大利式 Osobucco 牛膝那麼柔滑好吃,覺得噱頭多於美味。此湯渾濁一派,後來再投入的火鍋料全都一個味,多餘。
海雞會把花雕雞、大骨煲都調整成了台式,是頗粗獷的吃法、與大陸內地版本接近,與港式很是不同。可能適合一群大肚食客熱熱鬧鬧「拼」一頓。 如選擇之,個人還是喜歡港式較清些的豬骨湯鍋底、慢慢涮煮一些新鮮食材來得閒逸悠哉。一股腦「倒」進去、打仗似的吃火鍋實非筆者所喜。 2006‧06(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just a cell-phone camera) 延伸閱讀:掙扎求存 - 港式火鍋在台灣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