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61-2
2024/09/08 15:15:17瀏覽21|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61-2   261頁4行-262頁3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午六、觀待三學數量決定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觀待戒定慧三學數量決定方面: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72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戒學的自性是持戒度,這又要有佈施、不顧戀資財才能真正受戒,所以佈施是持戒的資糧;受戒之後,要由他罵不還罵等的忍耐心守護戒律,故安忍是持戒的眷屬。靜慮是心學,般若為慧學,精進則通於戒定慧三學。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72. 他罵不報罵等:沙門四法,“等”字包括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如云:針對戒定慧三學,佛陀無顛倒地宣說了六度。戒學中包含施、戒、忍前三度,後二者心學、慧學中含攝靜慮、般若後二度,精進一度通於三學,屬於三學所攝。

小結:

三學(有法)以六度能歸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圓滿三學必須依賴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戒學的體性,即是持戒;為了不貪受用而真正受戒,需要佈施;持戒時要做到不違越沙門四法,需要安忍。故前三度攝於戒學。靜慮是心學的自性,般若是慧學的自性,精進通於三學。因此,以六度能使三學究竟圓滿,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成就戒定慧三學。

以下總的教誡應重視六度數量決定的道理。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

此句實際是上述六種觀待道理的總結。

如是應當以何等殊勝之身、圓滿哪些自利他利、安住何種大乘中、由具備哪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種學處,能圓滿如是身、如是自他二利、如是大乘,能統攝如是方便、如是三學的妙法,須知即是六波羅蜜多。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對這總攝菩薩一切修要的大總綱,乃至沒有獲得廣大定解之前,應當不斷思惟,直到獲得決定為止。

廣大定解”,是學習這一科所應達到的目標。“廣大”,是指認識到一切菩薩的修持要全都含攝在六度中,猶如百川同歸大海,由此方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

總的必須認識“萬行歸六度”、“六度開萬行”。

萬行歸六度”,是由思惟以上內容,而認識到菩薩萬行的關要完全攝於六度中;

六度開萬行”,即由此廣大定解積極趣入六度,開展菩薩道的無量修行,此內容將在下一科判中廣說。

巳二、獅子賢論師對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觀點的解釋分三:

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就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

就隨順成熟有情數量決定

午一、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最初不讓我們出離生死的主因有兩個,即貪著資財與貪著家室。其能對治即是佈施和持戒。以佈施能遠離對資財的貪執,以持戒能遠離對家室的貪戀(貪執)。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雖然暫時出離了,但修道不能究竟因而中途退墮的因素也有兩個,即由於1.遭遇有情的邪行和遭遇眾多的苦而生厭離—其對治-安忍,以及由於2.長期修持善法而生厭離(長期行善但缺乏耐心無法持久—其對治-精進)。其能對治即是安忍和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依靠忍耐眾多的苦和他人的損害,經歷無量時間猶如一日,善能了知並修習勇悍之法,如果時時多修煉因而發起安忍、精進,便能對治退墮之因,此極為重要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不僅長劫修持菩薩諸行,即便現在修一些善行時,由於對少許艱辛的忍耐力薄弱,且對所修之道沒有大的勇悍心,因此由於上述的原因,以致最初趣入的人雖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轉的實為罕見,這些都是由於沒有修習忍辱和精進的教授所導致的。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73。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

另外,在修道中間雖然沒有退轉,但有二種失壞修道的因素,即1.內心散亂不安住於善所緣以及2.顛倒取捨的惡慧。能對治此二者即是靜慮和般若。

73. 壞惡慧:惡慧或邪慧。

以下說明為何散亂和惡慧是失壞善法之因。

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

佛宣說以散亂心修習念誦等,沒有大的義利的緣由。

是在說明以散亂心會失壞善法的理由,就是以散亂心行善,勢力薄弱,雜諸妄念,利益極小。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 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廣論156頁第3行

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如果對內明三藏法義不具備簡擇的智慧,即使對粗大、明顯的取捨處,也會錯誤顛倒自己行持的緣故。這是以惡慧失壞善法的理由。即沒有智慧而顛倒行善,不但無益而且有損。

因此,只是修忍辱、精進使自心不退轉還不足夠,還必須修習靜慮、般若,才能保證善行不失壞。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74,數量決定。

以上是依斷除所對治品的能對治法,說明六度數量決定。

74. 增上:針對這個方面。

小結:

斷除所對治品的能對治法(有法),需要六度,數量決定。

因為:最初障礙超出生死、中間退墮、最後失壞的因緣決定只有六個,其能對治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1.貪著資財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佈施對治;2.貪著家室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持戒對治;3.雖已出離資財和家室,但因眾生的邪行及眾苦而生厭離菩薩行,致使中途退墮,須以忍辱對治;4.由於長期修持善法加行而生起厭離,以致退墮,須以精進對治;5.雖無退墮,但以散亂心不能安住善所緣而失壞善法,須以靜慮對治;6.雖無退墮,但以邪慧失壞,須以般若對治。若無六度,則不能如是對治,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01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