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57
2024/09/06 19:59:53瀏覽11|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57  257頁1行-258頁2行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初中分三: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所需要學的大乘,一共分成二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本論厚厚的好幾百頁,但對於金剛乘的內涵根本沒談到,後面真正講到金剛乘時也只有幾句話,其中是說顯教的基礎有了之後,如果願意進一步學下去,那一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時才談到一點金剛乘,在這個之前,完完全全都是談大乘的根本。而其下腳第一步則是從下士開始,這是現前增上生,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求往生、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   

現在這裡大乘又分三部分,先看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發了心以後不是馬上要去廣行六度,要先學菩薩學處。學處就是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再受菩薩戒,受了戒後再廣行六度。「律」就是別解脫比丘戒,「咒」就是密乘。沒有受比丘戒前,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同樣,沒有受密宗的灌頂,則密宗的戒不能聽。但是菩薩戒不一樣,在沒有受戒之前,應該先好好地了解道理,然後認真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內心上也生起絕大的好樂,那個時候才授予菩薩戒。正規受菩薩戒,不是大家一起照本宣科受一下就是了,一定要先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出了家的沙彌先要學習一段時間後,再去受比丘戒,有了這個根本之後再受菩薩戒,是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菩薩地》上說:如有人想受菩薩戒,先應該好好的開導他,為他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就是菩薩法藏中的菩薩學處,詳細說明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學,不該學的而學就是犯了。學了以後,以智慧去觀察、思惟決擇,到「至心愛樂」的程度,就是覺得這個很好,一定要去學的那一種心情。不是因為別人勸說:「菩薩戒很有功德,去受沒關係啦!」以這種無謂的人情就去受;有太多人是在這種狀態下受戒的。還有,「非為勝他」。現在有人這麼說:「身為白衣,要出去做一些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是不可以的。」有人就因此而去受菩薩戒。當然,要學菩薩就非要學菩薩戒不可,那是對的,但是如果是為了其他的理由而去做的話,那有問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無論如何,對種種子、結結緣來說都是好的,所以我們總是隨喜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而至心好樂,這樣叫做堅固菩薩,這樣才不會失壞。這一種人才是真正可以受菩薩淨戒律儀,要如法去受戒,而老師也應該如法地告訴他。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所以我們在受戒之前,應該先把要學的內容了解清楚以後,「為作意境」,就是如理作意觀察思惟。所以我們平常真正要修的,就是對於該學的內容要有正確的認識,內心經常牢牢地緣在這上面。如果了解了所要學的內容,產生強盛的好樂心,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才去受戒,那麼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後面還要講,所以這裡不多講了。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受戒的儀軌該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後面在講戒品的時候還會詳細講。我們在沒有受戒之前,一定要先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解了才去受戒,受了戒之後正式地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廣學六度。

﹝第三分三: 何所學處,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部分。

第一個、學處是學些什麼內容呢?

第二個、六度能把我們應該學、需要學的所有內涵都含攝無餘,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就不圓滿;它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不只是浪費,還會有問題。所以第二個就是詳細地辨別此點,讓我們有了正確圓滿的了解;再下面才開始談怎麼樣去學。現在先說第一個。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如果詳細來說,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但是分類、歸納成六個項目的話,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裡先簡單地說一下。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二者有一點不一樣,後面再詳說,但是行相確是相同。其他愛語、利行、同事的主要內容,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以福智兩種資糧,及戒定慧三學,也可以統攝一切菩薩所要學的內涵,但是透過六度所能夠引生的了解,其他的方式都比不上。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真正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餘,而且不多不少、最圓滿的就是六度。不管是二種資糧或四攝、三學等,菩薩所應學的都包括在六度當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00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