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59
2024/09/07 17:22:57瀏覽20|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59  259頁3行-260頁2行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午二、觀待引發二利數量決定分二:

成辦利他須依前三度 成辦自利須依後三度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惟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菩薩依靠增上生的圓滿之身修學菩薩行,只有兩種所作之事,即引發自利和利他。因此,若觀見引發自他二利所應修的正因不多不少,正好是六度就可以決定:引發二利唯一應修六度。

未一、成辦利他須依前三度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64及所依事65,利他極大,故須尸羅。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66,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以修持利他而言,首先須以財物饒益有情。對此若邊損惱有情邊行佈施,也無助益,若能遮止損害眾生的行為和意樂,則利他極大,因此必須護戒。若不能安忍他人的損害,而一再地進行報復,那戒律就難以清淨,所以持戒要達到究竟又須依靠忍耐怨害。由於不報復,就能讓他人(和自身)避免造下許多罪業,如果他人信樂,就能令他行善,因此是最大的利他。

要成辦利他:首先應以財物佈施饒益有情,故須佈施;為使利他廣大,必須不損惱有情,故須持戒;不能安忍,則戒律不得清淨,故須忍辱。因此,欲成辦最大的利他,必須修持佈施、持戒、安忍。

64.損他:身語七支--身業之殺生、偷盜、邪婬,口業之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身三語四等七支。

65.所依事:指意三支——貪嗔癡。十惡業中之七種。即身業之殺生、偷盜、邪婬,口業之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身三口四,故稱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業之貪欲、瞋恚、愚癡,則為十惡業,稱為身三口四意三。

66.報一報二:他人損害一次,就報復一次;損害兩次,就報復兩次。(或說一再的報復)

未二、成辦自利須依後三度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所謂自利,即是以智慧力獲得解脫的安樂。如果內心散亂,則不能獲得解脫,所以必須由靜慮令心安住三摩地,堪能按自己的意願安住於所緣境。若有懈怠則不能引生靜慮,所以必須日夜不斷地激勵自己精進,毫無疲倦地修持。精進即是這一切(其他五度)的根本。

自利是以智慧獲得解脫,智慧要依靜慮產生,而靜慮又依精進引生,因此成辦自利必須依賴智慧、靜慮、精進三度。

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因此,修持自他二利決定要依六度,數量決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菩薩精勤利益有情之時,修習施捨饒益他人;又以持戒不損害有情,遠離殺生、不與取等惡業;他人損害也不報復,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他人。因此,成辦利他必須依賴布施、持戒、忍辱此三度。1.修習靜慮,令心安住所緣;2.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脫;3.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精進,因為依靠精進便能令心入定而修持勝觀。因此,須以後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67,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所說的“安住”和“解脫”,應當辨別其各是何者的結果:心安住所緣是修習靜慮的結果,解脫生死是修習智慧的結果。若能辨明這二者的差別,就不致於把寂止誤認為勝觀。比如,有人認為自己護持心的程度很深,其實這也只是靜慮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六度圓滿之體性求得定解。

若對六度圓滿的體性獲得定解,則不會產生各類修行上的偏差,即不會把寂止當成勝觀,不會以智慧而捨棄方便,不會偏於自利,也不會忽視前前而只重視後後等等,有很多必要。

67.行跡:結果。

小結:

自他二利(有法),須以六度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佈施而不損惱他人並且達到究竟的緣故,而成辦他利;依靠不倦的精進,令心安住所緣並以智慧修習解脫之故,而成辦自利。能成辦二利的正因在六度之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對此成立的理由:

要成就利他,最初將有情攝受為眷屬,須依惠施財物的佈施;其次,行持遠離損惱的佈施,須依持戒;持戒要達究竟,須依遭人損害而不報復的忍辱。

要成就自利,須依能解脫二障的智慧,

智慧又須依賴堪能如欲安住所緣的靜慮引發,

而定慧二者的所依即是精進。

若無六度,則不能成辦自他二利,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三、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依於靜慮以神通等”:靜慮是引發神通等的正因,引攝眾生必須依靠神通等方便。

首先通過惠施財物遣除有情的匱乏,其次不損惱有情,並且忍受怨敵傷害而不報復,對饒益有情的事業發起精進、心無疲厭,依靠靜慮運用神通等引攝眾生的心,使他生起信心,一旦堪為法器,便以智慧為他說法斷除疑惑,使其解脫。因此,從引發圓滿的利他而言,須依六度,數量決定。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以無貪施捨有情所需的物資,令其受用不匱乏;以持戒不損害有情;以忍辱遭受有情傷害時不生嗔心,堪能忍耐怨害;以精進對行持利他之事心無疲厭;以靜慮(禪定)顯現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並且歡喜;以智慧能為所化善說聖法,由此成辦他利。如此精勤利他,暫時也能自然成辦自利,究竟能讓自己獲得無上菩提。因此,依靠六度能任運產生自他二利。

小結:

圓滿利他(有法),須以六度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既以佈施財物遣除他的貧窮,又不對他做損害,又在他損害自己時能夠安忍,又對行持利他之事心無疲厭,又以神通使他生信,又以佛的善說解脫他的相續,由此必能圓滿成就他利。對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要做到讓所化不匱乏,需要佈施;要做到不損惱他人,需要持戒;要做到他人損害時安然忍受,需要忍辱;要做到行持利他事業何時也不厭離,需要精進;要做到以神通等令他人信服,需要靜慮;要做到相應法器而善說開導,需要智慧。因此,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利他,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以下是對於前二種觀待道理總的教誡。

此二頌68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二個偈頌說到修持自他二利不可不依仗六度,如果對六度能引發自他二利的道理獲得定解,就能殷重修習六度。

68.此二頌:指上段偈頌--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與259頁第8行「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二偈頌。

新譯廣論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自利的意思便是以慧力達成解脫之樂,但假如自心散亂便不能達成此事,所以,必須以「靜慮」(梵:dhyana。藏: bsam gtan。又作禪定,令心專注一境,而達到不散亂的狀態)令自心住於「等至」(梵:samapatti。藏:myam bzhag。意譯等至、正受、正定現前。由遠離昏沉、掉舉等,令身心達于平等安和的狀態,是「三摩地」,又作「等持」的進境),獲得能隨意安住所修境的心堪能(心力能耐)。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大乘經莊嚴論》說:精勤利益有情,修習施捨(佈施),不害(持戒)和忍辱(安忍)。以安住解脫(靜慮、般若)及其根本(精進),究竟圓滿成辦自利。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此六者並非完全屬於圓滿利他(格西耶舍塔噶Geshe YesheTapkay 認為宗喀巴大士的意思似乎是說行者要究竟圓滿利他的話,除了修習六按羅密多之外,還要修習「自他更換」及「菩提心」。見《廣論》英譯本注釋),論中提到的「安住和解脫」是有兩點差別:
(1).心意安住所修境是靜慮的印記。
(2).勝解生死輪回是般若(智慧)的印記。

若能明辨兩者的分別,便不會把「奢摩他」誤作「毗缽舍那」。由此可知,一些以為專住無分別的修習便是修習甚深(空性)之輩,僅是這種靜慮(波羅密多)修習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對於六種波羅密多取得全面的決定瞭解。

**「止觀初探」真如老師會詳細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00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