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戲曲欣賞課程的困境
2016/03/31 21:20:40瀏覽1490|回應18|推薦76

  由於國二下學期的表演課程裡有一大部分是傳統戲曲,內容之多,我怕上不完,所以提前在上學期期末就先開始給學生欣賞一些國劇及歌仔戲的片段,多是有身段的內容,唱段較為少!每個片段大概都只有兩三分鐘,以免他們不耐煩,透過我的解說,多數同學還算願意觀看。寒假輔導課我挑了經典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來播放,結果很多男生就不太配合,聊天的、睡覺的,或是故意在不該笑的時候笑,狀況不少。實在讓人感嘆現在的人心怎麼變得如此?以往學生還蠻能接受這部影片的,至少不是單調的黃梅戲,是融合南管、小調等改良的黃梅調,音樂層次比較豐富,影片播放時,我也會趁機介紹劇中的道具,桌椅、食具、背景畫作的時代性是否吻合等等。可惜這些男生還是意興闌珊。

  開學後陸續在兩週內把影片看完!看之前我已先警告他們若是在悲劇之處無端發笑,影響其他同學看劇的心情,我一定會登記起來扣分,結果看到英台聽到山伯死訊而昏倒那一段,還是有幾個男生笑出來!當時我只瞪了他們一眼,沒有多說甚麼。事後我才質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不尊重他人?就算無法融入劇情而感動,也不要那樣故意唱反調嘛!真不知他們是何心態?

  我記得以前是在金馬獎影片觀摩時看過梁祝的,那時我們都會買幾場自己想看的影片,在配合影展的電影院裡觀看,日片<羅生門>也是那時看的。

  回想當年,我們在電影院看梁祝時都會哭,特別是山伯病死那一段,用音樂與鏡頭的轉換營造出那份悲劇,就能將觀者的情緒帶出,而不是直接拍攝山伯死亡的鏡頭,這部影片最讓人讚賞的就是運鏡。其中一段在山伯快要到到達英台家的時候,馬家正好下聘,然後鏡頭就轉向一處民宅的牆壁,屋簷掛著一個鳥籠,暗示著關在裡面的白色小鳥是英台,而牆壁上有張破損的喜字,表示山伯與英台的婚事將會受阻。五十幾年前的影片有這樣的拍攝心理意涵很棒了。曲風及布景更是沒得挑剔了,這是後來的其他同類型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

  而現在的學生無法靜下心來欣賞,那份傳統戲曲之美自然就無法感受了。這幾年的學生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毫無妥協的餘地,抗拒以及情緒的躁動,讓我們這些做老師打從心裡痛出來。

  學生常常把表演課的影片欣賞當成消遣,而非學習,就是態度與認知上的偏差。

  影片看完之後,我當然會講解,我提到了觀片的心理層面,以及我想藉由觀看以前的影片來讓大家審視「慢的哲學」。也想藉由觀看此類影片,順便讓學生接觸一些古典文學。梁祝是七世夫妻的第二世,我也在觀後順便介紹了其他幾世。

  我跟學生們解釋了男生與女生的觀看傳統戲曲的心理層面不同。
  
  傳統戲曲有多數是女生反串男主角,尤其是歌仔戲,黃梅戲也不少,女生觀戲時,比較容易融入角色,穿上男裝,女性觀眾就會將之當成男性角色來認同,就會 融入劇情,而多數男生就怎麼樣還是看到"男主角"原始的性別,不易被劇情感動,這點我可以體諒,但不該笑的地方笑就很沒水準!

  而我要他們觀看的尚有演員表演的方式,各個角色的詮釋方法。要學習的不止是劇情而已,我也希望他們藉由戲曲看到優美的詞藻。


  以前的人都說聽戲,而不說看戲,就是因為詞曲唱段動聽,看這些劇種的主要目的就是「聽」。但現代人的娛樂形式與古人不同,社會變遷,要這些孩子沉住氣來欣賞傳統戲曲,我們這些做老師的要很費工夫了。


  我記得幾年前的學生看梁祝還會頻頻拭淚,現在幾乎找不到!只能感嘆現在的年輕學子越來越淺薄,內心也不夠柔軟。我有時在上課中隨口講幾句成語,或是引用幾句詩,學生還會問我為什麼會這些,問我又不是國文老師,為什麼會?唉!這不是基本的常識嗎?


  我記得我們國中時,差不多已經都看過七世夫妻、聊齋這類通俗的讀物了,現在的孩子卻茫然無知!怎麼一下子就跑出那麼大的斷層呢?
  
  大概只有電動玩具可讓他們如數家珍吧!

東晉時代的椅子

  我跟學生解釋,漢朝是席地而坐,東晉時候的椅子高度還不算太高,差不多到唐朝就跟現在一樣了。影片中的椅子高度是反映史實。

這些道具很用心

  我喜歡這部影片在於小地方的營造,家具、擺飾都很仔細。

匾額要從右邊唸,趁機跟學生解釋。

  中國字一律從右邊開始書寫,匾額是一字一行的意思。現在有些電視製作的古裝片裡的匾額或是店家招牌的字體竟是從左寫到右,顯然這些道具組是不合格的。

學校也要祭拜祖師爺

聽說學堂一景取鏡日本

  布置雅致,都有一幅畫,但圖中筆法不是晉朝的。

  英台在山伯的房間裡幫山伯補衣服,後面也有山水,石頭的斧劈皴法是宋朝以後的。

樹葉的畫法甚至有些是元朝、明朝的筆法了。

左邊的樹枝更是元、明以後的技法了。

  中國的山水畫是唐朝以後才脫離出來的,以往都只是依附在人像之後做為背景的用途,這跟西洋繪畫的發展相同的。

  山水到了唐朝發展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以及王維的潑墨山水。開啟了畫院與文人畫的分別。

英台的針線活兒被師母撞見了(下圖)。

  有學生發問師母是不是老師的媽媽,我實在無法想像現在的學生是怎麼了?這種我們小時候從來不認為是甚麼了不起的知識,結果到了這些學生口裡,卻是這樣的脫節!

  我在觀後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了師母、師丈,師叔、師伯、師姑這些稱謂,很難想像吧!學生真的都不知道,我很納悶他們都沒看武俠小說嗎?大概現在的小孩只看漫畫,不看文字。他們連師祖是甚麼都不知道。那麼老師的父母叫太師父、太師母就更不可能明瞭了。

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好復古、好溫馨。

  是不是,真的每個書齋裡都有幅畫,以增加文人氣息吧!英台的宿舍也有。

  以前的文人多半會畫幾筆,不過文人可不願人家稱他們為畫家,因為畫家是工匠之流,沒有身分地位。畫畫是文人拿來自娛的。

春天時,老師會帶學生朝山、踏青。

我的那批寶貝學生就問我是不是"戶外教學",我只能說"是"吧。

英台臨別去拜望師母,師母煮茶給英台,我真愛古人這些家私。

這壺很有味道

英台的閨房連窗戶上的棉紙都有字畫。

不但有閨閣氣息,也有書房的味道。

她的書桌後面是書法。

起居室才是畫作。

雪景中的紅衣人是有點東晉顧凱之的筆法。但其他就真的不是了。

  我也順便對學生解釋了媒人的制度及門當戶對的意思!祝父將英台許配給馬文才,英台不肯,她要嫁給梁山伯,這在東晉這種極度重視門當戶對的年代是萬不可能的,而且當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無力主婚的。尤其是女性。 

樓台會之後就是悲劇,學生竟然無法感受那份悲。

  現代的學生只喜歡看喜劇,不喜歡悲劇,而他們所謂的喜劇,其實都是鬧劇,整個觀片角度變得很狹隘淺薄,慢步調的文學作品完全看不下去。我幾乎是半哄半騙半威脅的情況下,"逼迫"他們看完的。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A5ukcIrSc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y2014&aid=4755001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atCa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21 19:56

其實香港曾經拍攝了很多粵劇電影, 大抵那時我尚未出世.  以前生活不像如今那麼緊張, 每日只上學半天, 然後下午在家我多數看電視.  而電視台買下了很多這類粵劇電影. 由於媽媽喜歡看, 我也跟著她在午間一齊看.  看多了, 就喜歡.  但不是所有曲調都愛. 

真正看打鑼打鼓的粵劇次數反而不太多.  不知有沒有十次呢. 不過很愛看他們的功架.

我也聽說過崑曲, 是因為快失傳, 中國劇團曾經來港努力推介.  不過我猜我沒有一個朋友會留意到囉.

有時有些東西, 最後真的要無奈地要畫上一個句號.  問題是遲一點還是早一點?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24 11:00 回覆:

香港一直都有粵語電影,約1957~1965年代的品質很不錯,我在網路看過不少時裝劇,很詼諧逗趣的內容,倒是蠻多黑白片的。

至於古裝粵劇我很少接觸,可能是語言的關係,而台灣這裡少有粵劇人才,越劇倒有,以前有個越劇名伶教周彌彌,我小時候看過她的演出,但在1996年之後,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表演了。

台灣現在大概只剩京劇與歌仔戲比較有多人投入保存,其他劇種真是日薄西山了。早晚要消失的。

崑曲不至於失傳,香港雖不流行,台灣這裡的觀眾還是有的,國文系會修這門課。而大陸上的崑曲還是很盛行的,畢竟京劇裡的唱段有部分是崑腔來的。

~~

很高興您持續跟我討論這個議題!最近忙於國三成績輸入,以及學校即將在五月辦展覽,晚回覆,甚感抱歉!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24 11:01 回覆:

越劇名伶叫周彌彌。

打錯一字。


CatCa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10 10:59

我有看過京劇, 不過不是完整的一套. 個人比較喜歡粵曲及黃梅調多一點.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10 20:14 回覆:

京劇與崑曲常常都不是演出整出故事內容的,尤其是崑曲,常常都是折子戲,而且主要是唱段。

黃梅戲的曲風通俗,容易朗朗上口,加上香港邵氏黃梅調電影都是普通話,不像正宗安徽那裏的對白是韻白方式,相較起來邵氏的就較能讓多數人接受。

粵劇當然能讓住在香港的你接受,就像我們住在台灣的喜歡歌仔戲,江浙一代聽越劇,山東聽梨花大鼓,上海聽彈詞...,就是地域性。

京劇應該是老北京的產物囉!

講到粵劇,這影片裡飾演丫環銀心的任潔本來是唱粵劇的。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10 20:15 回覆:

整齣故事,電腦又跳了字。


風樣女子的瘋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9 18:12
一張張從視頻拍下的圖,還有圖解,看到你的心比我還細。
敬佩你認真考究完成每一件事。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10 20:07 回覆:

扇語放長假回來了。

我想你應該會這篇有興趣的,以你對李翰祥的了解。


湯姆士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6/04/08 06:18

前陣子看紀錄片 我們的那時此刻

幾乎是臺灣電影五十年回顧史

一開始好像便是經典的梁祝

我好奇到網路上查一下

竟然仍有完整影片

覺得似歷久彌新 有其難以磨滅的價值

不過若將此影片給學生看

恐有其困難度 因為時空移易

如何注入新的生命 是一大課題

例如白先勇 導的青春版牡丹亭

便是成功的翻新 或許較能讓學子接受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8 21:57 回覆:

這幾年上傳了好多部邵氏經典作品,梁祝很早就上傳了,我則是買了DVD。

這些影片的製作水準是現代人弄不出來的,尤其是音樂與填詞部分,成絕響了。我記得1985年左右,華視推出黃梅調歌唱片,好多當家演員爭取演出機會,我看了一些就看不下去了,曲風扁平,那時年紀尚輕,看了就是說不出的平淡無味。

青春版的牡丹亭仍舊是崑曲,若是放給我那些學生看,保證也是對牛彈琴。崑曲是所有戲曲裡最雅,但也最不好懂的。國劇上有身段炫目,鑼鼓熱鬧,崑曲這樣的純唱段,那些猴孩子鐵定更加躁動。

我已循序漸進,給學生看了相聲,竹板快書,一些國劇、歌仔戲了,甚至還介紹了傳統戲曲專用的樂器之後,才跳到這部電影。學生不耐煩,是因這部影片共兩小時,分了三節課才看完,英台哭墳那段在第三次的下課前五分鐘,差不多的學生已經如坐針氈了。

回想以前的學生看了前面,就急著想往下看,還來跟我借影片,跟現在的學生相差太多了,讓我心裡很訝異!也有點受傷吧!

其實,我也非要學生都變成熱愛戲曲之人,只是生氣她們上課的態度,那種缺乏耐性及淺薄的程度,那樣的不求上進。那樣的拒老師於千里之外。


the dreamer 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6 11:36

傳統戲曲不僅是一項藝術

在教育不夠普及的年代還兼具教化之功能

e世代的學生不懂得欣賞傳統之戲曲

這是固有文化傳承之危機

今日社會之亂相叢生正是價值觀的扭曲與傳統道德崩解之後遺症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 科馬基奧(Comacchio)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6 21:24 回覆:

教書多年,漸漸在學生身上看到改變,最令我擔憂的就是學生的焦躁缺乏耐性,對一切學習都缺乏動力,不只是功課的部分。以前的學生只要有影片可看就很開心,而且會很有耐性看完,現在不會。

我們上課都是依著課程標準來授課,但是相關影片也不乏味,但他們就是坐不住,不但男生如此,連女生也一樣。最近在看一齣舞台劇,我要藉著這齣劇來談換幕技巧與排戲走位等等舞台技巧,竟然有女生睡覺,最後我要威脅她要記過,她才勉強抬起頭來。那個女生長的漂漂亮亮的。

社會亂象就是執政者一味的討好選民,對於許多亂象不趁早撥亂反正,讓錯誤的價值觀持續而形成風氣,當然越來越難改變,媒體、報紙都是聳動的,不是辛辣的沒人看,閱聽人的胃口越來越重,連帶影響文學、戲曲等藝術。

我們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天天看著社會沉淪,給學生做出不好的示範,以前我們只需操心後段的學生,現在讓人最操心反而是那些所謂菁英的學生,因為他們扭曲的價值觀與自以為是的態度都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埋下無法預期的可怕變數。


安妮帝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5 14:42

老師您介紹得真仔細

以前我的父親帶我看這齣戲時

沒有發現這些細節呢........

好讚啊!

讚啦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5 20:55 回覆:

可能那個時候您還太年幼了。

還好現在都有DVD出售,或是網路影片,可重溫一次,必能看出許多電影美學。微笑


~奇異的奇異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5 08:51

 Sandy老師

有一陣子沒看到您的文章,沒想到是生病了

教書是越來越難過了,既擔心孩子的程度,學養,更為自己的苦心被糟蹋感到哀傷

前兩年我也是因為暈眩問題而提前退休,雖然如今兼課,仍感到''不如歸去''

學生上課是應付,心裡只想著手機裡的遊戲,老師說的再精彩,也比不上遊戲刺激

不想遊戲的則藉上課睡覺,因為晚上打工才是正職,他們全副精神都在應付打工,

白天是補眠的好時間,把一個好夢方酣的人吵醒,接下來的情況會是如何?

我教的是職業學校,一般情況就是如此,老師對著牆壁及空氣講話,校長還要打官腔

讓我們叫學生不要睡覺,真的比登天還難,一不小心衝突,老師還要花時間解決紛爭

比較有心上課的學生,在這種氛圍裡也是欲振乏力,不多時,也跟著沉淪了

最近我看著窗戶外,艱難地上完一堂課,因為眼睛如果看著那一群東倒西歪的孩子

我是沒法子講課的,只能阿Q的把目光調到窗外,勉強上完˙˙˙˙˙˙˙

上完課後以下定決心跟講壇說掰掰~

大環境使然,老師您已經盡了全力~

要有師鐸獎也要有願意受教的孩子!而您真的不只師鐸獎而已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5 12:37 回覆:

我們國中還好現在是常態分班,還不至於全班都那樣亂,奇異果老師描述的情況在早期的放牛班遇過,真的很難上,我只能降低標準,上一些極為容易的內容了。當時總有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感嘆。

前陣子一個班級批評我吹毛求疵,說他們上理化課時聊天走動都可以,我一個美術/表演老師管那麼多幹嘛?有人聽了不服氣,跑來跟我打小報告。我在格次上課時跟他們講清楚,理化老師與他們的相處模式不代表我該與他相同(我實在不便批評別的老師),我提到做為一個老師應該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撥亂反正,隨波逐流,對學生妥協都不該是一個老師該做的,多數的同學聽進去了,也有了警惕。

我想我們不該因為預期可能會遭遇的困境就退縮,我只能試著轉換自己的情緒,繼續向前行。

謝謝奇異果老師給我的肯定,讓我覺得自己不孤獨。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5 12:46 回覆:

對了!老師得暈眩之症的真的不少,只有少數是內耳的問題。多數都是不明原因,醫生都說是勞累與情緒造成,除了開些抗焦慮的藥之外,也不知如何醫治。

我後來暫時少上網,晚上多休息,倒也慢慢好多了。

~~~

我的難纏學生裡,功課後段的反而少,多數功課還不錯的,態度傲慢,喜歡有掌控權,這些資優生已經習慣被人捧,這是我如今最擔憂的,我們的精英教育大大的出問題了。


~奇異的奇異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是黃梅迷
2016/04/05 08:28

小時候最愛看電影,尤其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映時, 居然看了十四遍!

主要是因為母親喜歡凌波及黃梅調,我當時年紀小,不用買票,

母親樂得我陪伴。想起我會讀中文系,說不定跟梁祝有關。

因為電影插曲的歌詞太典雅動人了,兩人淒美迷離、化蝶昇天的愛情故事,

都讓一個七歲的小孩震撼、嚮往, 對日後的我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至於我會唱 整本梁祝這件事,我媽感到很驕傲,

好一陣子,她都請朋友到家裡來,來看我演梁祝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所有的歌詞都可以倒背如流,又演又唱的,

逗的一群大人笑開懷。我常想我這麼愛教書,一定是那個時候種下的因,

因為,站在講台上教書,也是一種表演啊!

整齣戲我居然最愛看哭墳,當英台來到墳前,把嫁衣一脫,裡面白衣缟素,

開口唱道:「樓台一別成永訣,人世無緣同到老。」

哇! 我就熱淚直流!每看必哭!後來上大學時有機會再看一遍,還是哭到不行。

不過小時候只有凌波的印象,長大後卻覺得樂蒂演的真好,

哭起來可以如此動人,美的令人心碎。

我以為一個片子看十四、五遍,已經夠瘋狂,沒想到聊到這話題時,

小白兔老師跟我說有個老師,經常到圖書館借梁祝的VCD回家看,

我已經自詡是梁祝迷了,不料還有人比我強,而且竟然是個電機科的男老師。

回想梁祝從東晉時代的「義婦塚」的傳說,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有多少文人才子深受感動,將其改編成各種戲劇,黃梅調只是其中之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自是有其恆久存在的價值,

因為人世間還有什麼比「情深義重」更扣人心弦。

管他幾千年過去,「情與義」是永遠的王道,

在這冷冷的人間,不就只剩下這個可以溫暖人心。

英台往裂墳一躍而下,那種義無反顧,那種同生共死,

可不是每個人內心所嚮往的愛戀與執著嗎?

所以不管是誰,都可以將它放在心中,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5 12:27 回覆:

我第一次看時,是看了三遍,站在後面沒座位,戲院並沒有來驅趕我們。

從山伯過世的段落,我就一路哭到最後。山伯墳墓炸開時,我的情緒才獲得舒緩。英台死得其所,求仁得仁。

古人講情、義,節操,這些劇對我們這年齡的人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跟人相處,總是惦記著一份情份,而現代人卻很容易予人翻臉,我從學生身上看到的,他們有時雖有盲目的意氣,但對同學卻缺了體諒的心,好友時而爭執、翻臉,這在我的學生時代從未發生過。

感謝奇異果老師的回應,比我的正文還豐富。我也會唱梁祝全本,記得那年看完電影出來就會唱一半了,後來家裡有黑膠唱片,就反覆聽了幾次,不過,我的年紀比奇異果老師當年唱全本時要大得多了,只能說老師是天才兒童了,我記得您還會唱崑曲,這是我完全無法比擬的,我一句都不會。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5 12:39 回覆:

"與"人翻臉,打錯一字。


CatCa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4 20: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n9LSSROFo&list=RDFPn9LSSROFo#t=17

微笑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4 21:50 回覆:

江山美人的橋段是我們念書時的同樂會最愛演出的部分了。

天女散花、扮皇帝、戲鳳,應該就是這三個段子了。


CatCa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4 20:42

我可以感覺到你的無奈.  個人來說, 對粵劇也有一份情意結, 但不要說學生了, 我的同齡朋友圈中, 亦無人懂欣賞, 更評之吵耳.  曾經做了一份有關報告, 其中一項結論是, 舊式歌劇曲太長了, 不適合今時今日生活節奏.  粵劇曾經在民初時為了迎合觀眾口味, 都作出修改.  如要承傳, 稍微的改動應納入考慮.

說到黃梅調, 我不知這就是台灣的國劇.  老媽很喜歡看, 因此我也被薰陶了一點點.  不過我當然不及你觀摩得那麼細膩, 我只懂聽歌, 尤其是那首十八相送.

你有看吳奇隆和楊采妮演的梁祝嗎?  我很喜歡那套電影, 我哭不停.  不過當時驚訝地知道一起看片的朋友竟然從來不知有梁祝這故事.  因此女兒小時, 我就要她看梁祝, 白蛇傳, 華山救母這類相傳故事圖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UJB7HRu9g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4 21:48 回覆:

我相信各地方的傳統戲曲都在慢慢消失中,娛樂形式改了,人們追求新鮮的態度都讓戲曲漸漸式微,政府文化部門若不有計畫的推動,很難挽救這樣的頹勢。而香港歷經英國統治,粵劇必定更難保存,不知大陸廣東那一省分對粵劇的態度如何?如果大陸那裏願意推動,還是可為的。

迎合觀眾口味倒無可厚非,只要別修改到面目全非就好。

黃梅調不是台灣的國劇,我在文章裡提到的國劇指的是京劇(平劇),京劇何時被定名為國劇,我不太清楚,私以為可能是國民政府命名的,就像我國的水墨畫在台灣光復後,正名為國畫,以區別日本人在台灣重膠的膠彩畫(也是一種水墨畫形式)。

黃梅調是安徽黃梅縣的黃梅戲,最早是大陸在1957年還是1959年的天仙配與女駙馬的出品讓香港邵氏電影公司驚豔,之後才有大量的黃梅調電影出來。第一部就是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顛峰。

吳奇隆與楊采妮那一部我看過預告片,一直沒機會觀看,大概因為不是戲曲形式,所以沒有動力觀看吧!

你的同齡朋友不知梁祝與白蛇傳讓人訝異,不知華山救母尚可原諒,這個寶蓮燈的一個沉香救母的橋段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的,他的普及性沒有梁祝廣。

我記得寶蓮燈當年拍攝也鬧雙包,電懋的葛蘭與邵氏的林黛都飾演聖母,我只看過邵氏版本,鄭佩佩出道不久,飾演"男"主角,林黛一人分飾兩角,演出聖母與兒子沉香。戲沒拍完就自殺身亡了,由杜蝶頂替續拍。

您附上的十八相送,我們這年代的大概作夢都會唱,呵!

sandy Tin(sandy2014) 於 2016-04-04 22:08 回覆:

剛剛查了

1955年,大陸的天仙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LtnU0UC_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AtyHepI9M

女駙馬(在天仙配之後拍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ZeeT9Hbw&list=PLyZN56483oCK9a9oZKVFVYbjK42Q-rr3w

1964年,邵氏的七仙女,改編大陸的天仙配,音樂比天仙配的層次豐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5Z23ntM9k

1965年,邵氏的雙鳳奇緣,是改編為大陸的女駙馬。

給您參考。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