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1 00:49:32瀏覽22948|回應17|推薦243 | |
每當我想到他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地生氣。 我不斷地問自己: 他走了,沒有留下隻字片語, 為什麼他可以這樣自私? 他走了,他再也不會出現了, 多年前,她的弟弟因為情感因素而跳樓自殺【*】,他以為一死就可以求得解脫,但他卻不知道:他把痛苦和遺憾留給家人,這巨大的悲痛,縱使已經經過多年以後,但家人心裡的傷在午夜夢迴之際依然隱隱作痛。家人的世界因為他的自殺而破碎了、瓦解了,他們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世界和過去的生活,而那種自責和遺憾的心情,或許這輩子都難以平復。 親人自殺身亡的喪親之痛,比起單純的親人因病過世,那種悲慟,除了悲傷之外,還加入了創傷後壓力,所以會帶給自殺者遺族(係指自殺死亡者的親友,廣義則包括認識自殺者的人)莫大的打擊。尤其社會對於自殺案件總會貼上汙名的標籤,以致於這些難以向人啟齒的失落,遂變成了「不可言說的傷」,他們沒有辦法向人傾訴他們心裡的憤怒、愧疚、自責與遺憾。 「為什麼他要自殺?」、「為什麼我沒辦法事前預防?」、「他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如果我可以多關心他一點,他是不是就不會死?」……,種種的疑問,再也得不到解答。於是,自殺者遺族就得帶著這樣的悲慟,一次又一次地在失落情緒中煎熬。 自殺者遺族常會面臨到幾種情緒困擾: 1. 羞恥:自殺是一種不被社會所接受與理解的行為,所以社會對自殺者汙名化的烙印,讓遺族感到羞恥。因此遺族常對他人隱瞞自殺者的死因,更常否認死因,不願意與其他人談論關於自殺者的一切,以致於遺族們常常困於這樣的悲傷情境裡無法走出陰影。 2. 愧疚:自殺者遺族常會因為來不及救援自殺者或是未能事先預防自殺案件的發生,而感到耿耿於懷,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導致親人自殺的原因,或是他們是否該為自殺者的自殺負責…等等。 3. 指責:開始為自殺者的自殺原因找尋代罪羔羊,認為都是因為某某人沒有把自殺者照顧好,所以他才會自殺。 4. 憤怒:遺族常感受到憤怒的情緒,因為不明白為什麼自殺者要尋死?為什麼用死亡來傷害自己、傷害家人?為什麼要拋棄他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的憤怒和內疚的情緒總是困擾著遺族。 除了以上的情緒反應之外,在生理上也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狀態,例如:喉嚨緊縮、呼吸或胸口窒息的不舒服、頭痛、睡眠困擾、低能量、食慾胃口改變、身體某個部位有卡住的感覺,部份遺族會有割腕、酗酒等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或是突然出現嚴重的「解離症狀」(突然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忘記自己與死者的點點滴滴)……。
針對自殺者遺族的「悲傷輔導」,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或社工師會使用一些輔導技巧或處遇方式,協助遺族面對親人因自殺身亡所造成的心理衝擊,陪伴遺族走過親人死亡的哀慟。例如: ● 協助遺族體認失落、處理憤怒 ● 幫助遺族檢視愧疚感、指責與被拋棄的感覺是否偏離現實 ● 協助遺族修正否認及扭曲的認知、探索對未來的想像 ● 幫助遺族在死亡中找到意義 ● 協助遺族接納自殺者自殺的選擇、處理兩人的未竟事宜 ● 幫助遺族適應一個沒有自殺者的世界、幫助遺族在失去自殺者的情況下活下去、重建新生活……。 可是,如果不是專業的輔導人員,當面臨週遭的親友遭逢這樣的意外打擊時,我們可以怎麼對自殺者遺族進行「悲傷關懷」與「悲傷陪伴」呢? 1.陪伴:即使是不說什麼話,或是不做什麼事,只要能靜靜地陪伴在他們身旁就好了,讓他們不覺得孤單,就算只是陪著掉眼淚或是發呆、沉思也可以。在他們悲傷難過的時候,握著他們的手、搭著他們的肩、拍拍他們的背,甚至把肩膀借給他們靠著哭泣都可以,讓遺族感覺到身旁有人陪伴和支持的感覺,加強遺族的社會支持網絡。 2.傾聽:如果他願意跟你說,你就靜靜地聆聽,讓他充分宣洩他的感覺或情緒。無論是生氣的、悲傷的、自責的,你都要專注地傾聽、無條件的接納,不批判、不指責、不輕易地給建議或給忠告。當你懂得他的感覺時,點點頭,用真誠的眼神望著他,讓他知道你懂得他的悲傷。 3.同理:要感同身受遺族的感覺,容許他們可以悲傷【*】、可以宣洩情緒、可以思念自殺者,不要說一些無法同理遺族心情的話語,例如:「想開一點」、「不要難過了」、「不要哭」、「人死不能復生」、「節哀順變」……。因為這些話語並無法讓遺族不再悲傷,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你不懂得他們的痛苦,也阻斷了他們可以透過哭泣宣洩情緒的管道【*】。 4.關懷:喪親的悲傷可能會延續很久,如果能給予他們真誠的關懷,例如:固定時間的問候、電話關懷、陪著他們散散步、跟著他們一起整理自殺者的遺物…等等。讓遺族感受到「只要有需要、你隨時都在」的感覺,這種細水長流的陪伴與支持比什麼都珍貴。 聽著張信哲的歌~「白月光」,綿密而深沉的憂傷在空氣中迴盪著……。
白月光 心裡某個地方 那麼亮 卻那麼冰涼 自殺是自殺者的一種「選擇」,是旁人難以理解的「選擇」,自殺者認為唯有一死,他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可是他卻不知道「死亡」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將「問題」和「不能言說的傷」留給摯愛他的家人,讓家人被這樣的創傷所綑綁,無法釋放的痛苦不斷地啃食家人的心靈,讓家人終生活在自責、歉疚與難過之中。就算想要遺忘、就算想要隱藏,可是卻會忍不住地回想,心裡的憂傷、懊悔與無法彌補的遺憾也會不斷地滋長、蔓延。 當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噙著淚水,帶著悲憤的情緒說道:「我請求全天下兒女,不要傷害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莫此為甚;當一位年邁的父親聲淚俱下的卑微請求:「如果能換回妳的復生,我寧願哭死。妳願給我這個機會嗎?妳會可憐爸爸這一卑微的請求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人子女者,你怎忍心讓生你、養你的父母飽受晚年喪子、喪女的悲慟??? 逝者已矣,而生者在經歷一段悲傷與哀悼的歷程之後,也得慢慢接受自殺者已經不存在的事實、開始適應沒有自殺者的世界和生活,同時找到一個可以和自殺者永恆的連結、重新展開新的生活。也許遺族可以試著尊重自殺者的選擇,放下對他的不捨與自責,選擇接納與祝福,祝福他能夠離苦得樂,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找到快樂和更有意義的存在價值。 死亡,只是軀體的離開,而他的精神永遠存在,他依然活在他愛的人與愛他的人心裡,永遠不曾離開。
©2011.05.11 Ruru~心理輔導筆記系列之1:悲傷輔導
延伸閱讀:你可以這樣幫助他--如何協助身邊有自殺意圖的朋友? 延伸閱讀:Ruru@海豚灣~從涂爾幹自殺論看自殺行為 網路資源:自殺防治守門人~自殺防治中心 網路資源:法鼓山基金會~你可以不必自殺網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