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8 11:46:31瀏覽4858|回應4|推薦23 | |
現在許多父母常為子女的的卡債操煩 。在他們那個世代,欠債不還是極丟臉的事;可家裡出了這樣的事,真是令他們寢食難安,老人家怎禁得起這樣的折騰呢?想幫他還,又怕再犯;也對其他規矩正經的孩子過不去,這可怎麽辦呢? 人的偏差錯亂行為(註1)常從財務的紊亂開始,對財務沒有明確的認知與有效的進出控管、對財物所有權的人我分際也含糊不清,過多的灰色地帶往往是犯罪前行的溫床。一旦缺口越開越大,生命的下降螺旋(註2)往幽冥之處墜落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回歸正軌的希望也就越來越渺茫了。 就家庭這個團體而言,即使兄弟長大,各奔前程,但是血緣這條無形的業力聯償線,還是緊緊牽繫著他們,尤其是父母還健在的狀況下。 生命本能地朝向光明,而生存是宇宙內所有生物的最大渴望,要活得健康、富裕、成功,還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這是許多人的憧憬,從小就有的這個或那個的志願。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人事滄桑,為什麼卻變了樣呢? 手足情深,是父母的幸運。 正常情況下,我們會朝增進團體的生存而努力,就以家庭為單位的團體而言,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讓家人活得更好、更有尊嚴(比如,如何面對「不是」的父母文,提到的40歲看子敬父)。在團體中,每一個人或許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這個團體的「共業」中,與其他成員共同學習此生該學的功課。 只要其中某個環節出了岔,某個人沒有負起該負的責任,必定骨牌效應般地危及其他人的生存。為了維持這個團體的正常運作,只好由其中的某個或某幾個人分別扛起他拋棄的、殘餘的責任,扮演穩定的支柱,這個團體才能繼續在這個現實世界運作下去。 事實上,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也無法取代的;但現實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只有「兼代」了。另一種狀況是,當某些兼代者,能力太強,做得太好、太多時,反而會使那些遁逃者,背負沉重的「未履行義務虧欠感」,而產生莫名的排斥心態,反而不一定會朝我們希望的正面方向前進。 家庭裡,充斥如許人與人間,既親若敵的幽微意識,那不能明言的隱晦驅力,往往迫使人們不由自己地做出一些違反家庭團體利益的行為,傷了自己,也壞了手足情誼。手足相爭,傷的是父母的心;為了保護父母,有些人對兄弟逾分的要求,也只能照單全收。投鼠忌器,有親緣關係的家人,總是一本清官也理不了的糊塗帳。 父母永遠是家庭的核心源頭,子女從其所出,入胎伊始,除了孩子自身帶來的前世心識,原生家庭環境的種種刺激,一點一滴地型塑他的心性;父母的動心起念、所做所為,孩子無不看在眼裡。孩子的所有行為,某一方面,其實正好映照出父母的本來面目。 對待孩子,規矩、標準要清清楚楚,不能有一絲模糊。若有模糊地帶,那是因為父母對這一塊本來就是「模糊」的,才沒有能力明確定義或處置這一塊。這個模糊地帶卻常是造成日後越軌行為(註3)的起始點。父母也許會說,那有這樣?我們勤勤懇懇,努力一生,從來不曾想一步登天,更甭談佔人便宜。話是沒錯,但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往相反的路走呢?其中有什麼蹊竅呢? 親子關係是本難解的帳。 親子間最大的難題是:一、父母重視外在形象,甚於子女的實質問題;二、父母慣於扮演權威角色,經常以成見來評估自己的孩子,因而無法客觀面對親子間的實質困境。 會出問題的家庭,成員彼此一定溝通不良,無法打開天窗說亮話,吵架、誤解、扯後腿,包括各種層出不窮的背叛與隱瞞行為(註4),取代「溝通」,成為常態。而出了狀況的孩子,常常是心裡貯藏太多負荷(註5),心結不解,表相的問題永遠無解。 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對家人只能以情制情。父母的角色,任何其他人永遠無法取代,因為那是「愛」的源頭,甫一出生,父母無私的愛即是哺育孩子成人的最美滋養。 現在,那個無所不在的「愛」,為什麼枯竭了呢? 在大道面前,我人只有俯首,當位階較高的,願意先行罪己,那最美的振幅—真心的懺悔,必能剷除積年累世的陳垢。上善若水,只要一方有水的柔軟,所有堅硬的籓籬自會消解。父母若真有心處理、真的愛他的孩子,率先面對這個真實的困境,設法放下強硬的自我,承認自己的侷限,那個「融化」就會發生—以愛之力,冥頑不靈的浪子一定會回頭。 藝人包偉銘說,兒子高中時交了損友,連蹺幾天家,當時他也不知怎麼辦?有天居然淚流滿面,對兒子下跪磕頭,這個舉動讓兒子大吃一驚,從此大徹大悟,決定不再讓爸爸操心。現在父子倆關係非常親密,他還常常對爸爸說,我愛你。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對兒子下跪磕頭。但是這裡,包偉銘只是顯示他的虛心、他的愛,為了孩子,他願意放下怨懟、放下身段、放下虛矯的為父之尊嚴,願意低到塵埃裡,觸及兒子的視角,進行對等的溝通。行動勝過千言萬語,只要你夠真誠,孩子一定感受得到。 所以,如果他不回頭,可能是你做得還不夠、沒有明智地善盡父母之責。父母若沒有負起該負的責任,怎麼可能養出真正負責任的孩子? 親子業緣牽扯如此之深,原生家庭的影響更是盤根錯節,孩子的一切作為,完全清楚地反應、投射出父母心靈的某些黑洞。有些時候,「子不教、父之過」,並非無的放矢,也許父母真有自己無法察覺的疏忽之處〈比如,父親如果經常無意識地未經母親同意,擅自動用或處置她個人所有的資 產,即使她事後得知,表達不滿,亦無可如何。這種不尊重他人所有權、人我資財分際模糊化的情況,是不是也會無意中,讓孩 子有所習染呢?〉 面對剛強,只能以愛之柔軟來調伏。父母親不一定要留給孩子遺產,只要給他們向上的機緣,不要斷了他們走向正途的路,能呼吸自然的空氣,曝曬宇宙流洩的天光,他自會成長,成為擎天的大樹。 但是,現世的父母反而只是努力積攢留給孩子的遺產,卻不留意在孩子的心地上下功夫;出了狀況,只想趕快幫他擦屁股,就像陳凱倫說的:「…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心甘情願……。」於是,幫他還卡債、做生意幫他出資本、找門路,給他不勞而獲的人生,這種孩子怎麼禁得起風雨摧殘?一眛溺愛、沒有智慧的幫法,只幫到「果」(這樣做完全違反宇宙自然律,被幫的人沒有負起該負的責任,也就沒有得到教訓。即使父母,也不能剝奪他從困境中學習成長的機會),卻忘了解決根本的「因」,才是最究竟的方法。倒果為因的無明(註6),不僅不能解決累世以來的業緣牽纏,只怕來世還會「續攤」;而此世有意無意間造作的無明,只會增添更多的煩惱,若不思從根本截斷,只會繼續在煩惱業海裡沈淪,永無出期。 在現實處理上,多數人認為應對那個不願回頭、執意偏差的孩子,採取隔離(註7)措施,以免腐爛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危及整體的生存。這是最最下策的作法,也等於是宣告放棄這個孩子了。但是孩子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他在這個家裡,始終佔有一席之地,不是漠視就能了事—親緣永遠無法切斷—父母口裡也許諾諾,暫時無可如何;但心裡絕不平靜,煩惱一定存在,那會是一個永遠難以填補的缺憾。 比較上乘的處理方式是,放下一切虛矯、成見,用愛來擁抱這個迷失的孩子,用完全的接納,來幫助他接受自己的現況,一旦清楚當下的處境,他才有希望從亂成一團的泥淖裡脫身,然後慢慢找到頭緒,不再被悲傷與挫敗綑綁在黑暗的原鄉,而動彈不得。事實上,他之所以使壞,在某一方面而言,常常也是為了生存,只是他誤用了不當的手段,反而使自己瀕臨反生存;而一旦棄絕控制、責任與溝通等有效的方法,其實只會捲入更多層出不窮的問題。 只要是人,誰不會作錯事呢? 人性本善,那被邪靈、損友牽掣,心靈空虛的孩子,只有真誠的愛才能喚醒他純粹的自性。以下的建議,如果誠心切實執行,只要兩、三個月,最多半年,你一定可以見到巨大的改變。 二、了解 三、祝福 四、幫助 後記 面對問題,只要設法處理,憂煩無濟於事。成為家人,尤其親子,更是業緣招感,請務必放下怨嘆,不要比較:為什麼我這麼歹命?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成器?每個人來世上走一遭,功課不同,面對的事情當然不會一樣,重點是:我們能否在現世的考驗中過關?如何在究竟的事理基礎上,圓滿處理看似棘手的難題,這才是臨事的核心要義。那個事件只是磨練我們的「表面冠冕」,它是過眼雲煙的劇碼! 千萬要沉得住氣,保持平衡的心態,先把自己從混亂的情緒與忿惱中解放出來,飯照吃、覺照睡,正常作息,有空到外頭走走,看看不同的風景,讓自己鬆口氣;這樣才有清醒、持續的心力,一步一步拆解,直到該作的功課,作完為止! 願大家奮發精進、並且心平氣和地走過人生最黑暗的風暴,孟子不是說「持其志,勿暴其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人生比什麼呢?不是比誰有錢、誰有勢,是比誰的「氣」長呀!能夠始終如一、清明自在地撐到最後,就是人生的大贏家! 註解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