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7 04:40:28瀏覽13373|回應2|推薦28 | |
診間裡病人來來去去,許多孩子的健康問題,其實與父母大有關聯,尤其是母親,影響更深。 有一位國中男孩得的是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病,總是搔抓,癢個不停。經人介紹來診,母親是看起來不甚快樂的家庭主婦,總是瀰漫著一股怨怒;孩子還滿乖的,誠惶誠恐,一副沒自信的畏怯樣。 用藥是一回事,以我的直感,我認為這孩子只要離開母親的監控範圍一段時間,他的狀況自然有機會改善。這是無法言說的無形壓力,轉化為表相疾症的典型身心病。 親子關係常受業緣操弄。 然而世間偏是「怨憎會」者多,放眼周遭,多少人即在親眷家人的磁場範圍內,日日飽受不當、卻難以逃脫的情緒干擾;那脆弱的,自然而然就遁逃到這個或那個的「病」裡頭了。 孩子透過父母這個管道來到人間,父母是孩子賴以庇護的天與地,他的生存來自父母無私的愛。而父母也因為這個「己之所出」,擴大自我的認知,生命更因延續而添加姿采。 問題出在「性驅力的萌動」通常遠早於心性的成熟,造化的戲弄造就許多懵懂無知的父母。娑婆世界的眾生,原就有數不盡、尚待滌淨的累世垢濁,乍臨人世,不幸又遇上「不是」的父母(家暴、性侵、毒害…),幼小心靈再烙上層層難以抹滅的創痕,只能說是雪上加霜。 有些父母沒有明顯的特殊狀況,看起來很正常,甚至還相當優秀,或者根本是非常傑出,但是他們的小孩還是出了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 父母自身都還處在未淨化、心性尚未穩定的階段,他們不是以清明之眼看待孩子,他們帶著隱晦的欲望,總是想控制、駕御孩子的一切,甚至把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加諸孩子身上。 孩子變成父母的「工具」,他無法作自己,無法自決自己的命運,總是活在父母無形操弄的影子裡,成了皮偶戲裡的主角。這樣的孩子,等到長大後,卻要他獨自面對詭譎的人生處遇,問題就來了。於是一個個優秀的博碩士,進不了職場,卻進了精神病院。 公共場合,我們總是聽到父母罵著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片刻不得安靜,成了蠻橫的小動物(註1),其實映照的是父母自我非理性的荒蕪內在─他們不懂得尊重孩子,因為他們自己也從來沒被尊重過!這是幾億中國父母,亙古以來的歷史悲劇! 業力驅使我人墮入無明。 在孩子的一切所需尚仰賴父母的階段,他無力逃脫,他愛父母,尤其在傳統儒家、佛學觀念的薰習下,孝道是必須揭櫫的大纛,反抗父母要付出多大的心理負荷啊!(註2)。但是父母的所作所為,某些地方卻又明明違反他作為一個精神個體的自由天權。「以愛之名」的網罟一撒,誰都無所遁逃啊! 有些較剛強的孩子,就不免作出種種叛逆的舉動,「自我隔離與放逐」也是他們「求生」的手段,即使日後要付出極大的代價─AV女優飯島愛自傳談及,家教甚嚴,一路被老爸的棍子打大。青少年後她蹺家了,理由是因為某科成績未達父親標準,回家恐難逃毒打!推她入色情行業的元凶,竟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嚴父! 病人告訴我一對姐妹的故事: 你要問「後來呢?」 然而,成年以後的兒女,要如何看待「不是」的父母?所謂「不是」,也不是一開始就覺知的,也許是生命歷程中,一點一滴的感受,慢慢積累起來的印象。要中國人面對、承認父母的「不是」,不僅要冒大不韙,也是極大的不堪。這一本恩怨夾雜的帳,要怎麼算呢? 我的看法是,不必算了,總不能像駱賓王一樣,寫一篇「討父母檄」吧? 由於年長,積習已深,很難要他們驟然改變,作為晚輩的我們,也要知曉人性之艱困與限制,時時惕厲自己,讓他們覺察到我們往良善之處改變的心意。晚年的父母,體能、甚至智能俱衰,反過來成為我們的孩子,要有技巧、耐心的引導,而不能一味寵溺(有時,盲順是愚孝)。當然,更要收起批判的刺,對家人絕不能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註4) 什麼是明智的孝呢?中國文化以孝道立基,這是為人的初階。孝道有三層次,最基本的口體之養,讓父母衣食飽暖無虞;其次,立足社會,顯親揚名(毓鋆老師常說的-40歲後,看子敬父。現代人晚婚,應改為60、甚至70歲。但名,極虛幻,趙孟可貴之,亦可賤之。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正派的人)。最高層次的孝,是讓父母擺脫無明的綑綁,得到真正清明自在的智慧。 最孝是讓父母擺脫無明的綑綁。 讓父母清楚看見這一切可能,拉他們一把(儘管經常拉不動),給他們成長的機會與空間,讓他們安心,並且放下;這是身為兒女的我們,所能給的最豐盛的回饋。 同時,也請記住不要重蹈父母的覆轍,克制你忍不住想依自己標準操控孩子生命(生活)的欲望,他當然不會做得比你好,但是,犯錯是他成長的機會,千萬不要剝奪他接受試煉的權利。 每個生命都有他該走的路徑,讓一切發生,自然成形,痛苦與淚痕都是必要的代價,而美善與光明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當知這一世的關係,是極其難得的緣份,誰曉得這口氣嚥下之後,鴻飛那復計西東,也許再也永無相會之期。讓我們以這最後的珍重之心,愛那曾經,甚至現在仍然「不是」的父母! 我在極幼時,就明白此生最愛惟自由與智慧,有生之年恆願以僅有的一得之陋,供養一切眾生: 附註: 註2:北京大學將於2009年單獨招生,招生簡章中,增加對中學推荐優秀學生的四項要求:「熱愛北大、心繫天下、人格健全、成績優秀。」據說,原來的第二項是「孝敬父母」,因為專家們覺得「孝敬父母」是人人都應該做到,不需特別強調,因此改成「心繫天下」。但北大在招生過程中會特別留意,如果發現有不孝敬父母的學生,就不會錄取。見國語日報---2008/11/27 註3:渴愛的女人—看「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有感,這篇文章對業習的再三反撲,有極深刻的剖析。 註4:有一個方法,可以讓焦躁憤怒的人安靜下來,突然看見他自己─就是讓他說話,不要打斷他,只要示意他繼續說下去,你只要說:類似「還有呢?」「這樣喔。」「然後呢?」,等到他說夠了,把他心中那條蛇引出來,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也有一些錯,並不是完全沒有責任。(27/May/2010)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