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4 17:28:21瀏覽6773|回應0|推薦2 | |
房市應回歸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從供給與需求來預測房價漲跌, 預期通貨膨脹的心理恐慌與政府干預,既不智也沒有必要。 文:Wang 通貨膨脹是否會吃掉銀行存款的利息,讓財產縮水?應不應該將資金轉進房市投資?其實,通貨膨脹即將發生,應及早買房投資兼保值的說法似是而非,因為房價漲不漲應回歸市場供需面來看。房價與通貨膨脹的關係,基本上並不如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對房價的影響。不過,預期心理卻使得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更為複雜;政府管制未必有利於控制物價水準,反而可能發生嚴重的後果。 通膨與房價的因果關係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甚多,主要分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以及「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兩方面,對經濟活動影響的結果也十分複雜。近年來國際原油漲價造成原物料價格的上揚,即屬於前者;中國區域市場的掘起,經濟高度成長之下,對於各種消費品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則屬於後者。 經濟成長使房地產的需求增加,關於房地產的商品與勞務價格上漲,房價自然水漲船高,則是屬於需求拉動,同時也會帶動鋼鐵建材等原物料的上漲,使房屋的生產成本增加,並引發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其中的因果關係,是先有需求的增加,使得供給相對不足,帶動生產的增加,引發對生產原料的需求,原料價格上漲等的過程。因此,僅從調漲鋼鐵水泥等營建原材料,希望推升房價的想法,是有些捨本逐末了。追根究底,一般的通貨膨脹,主因多是在於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需求拉動的結果,純粹的成本推動,則可能出現在某些有全面性影響的主要生產要素,如勞工工資全面性上揚,或大宗物資的主要產地受到天災、人禍導致短期間不易恢復的產量減少等。 預期心理倒因為果 通貨膨脹主要意義,應指末端消費產品全面性的物價上漲,且部分原物料的上漲,未必會造成消費產品物價的全面上揚,而通常認為通貨膨脹會導致房價上揚,多數是因為受到媒體或傳聞等消息面的影響,此種預期未來將有通貨膨脹的心理因素,因而真的導致房價上漲,最後又引發真的通貨膨脹,產生倒果為因的結果,亦即,房價上漲本來是因,卻在預期心理下將本來為果的通貨膨脹當成是房價上漲的因。反之,預期房價下跌的心理因素影響,同樣也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真的造成了房價的下跌。如前幾年市場普遍認為房屋市場有超額供給,房價將會大幅下跌導致買方退場,果然使得房價跌幅更深。因此在預期心理的催化之下,已經使得房價上漲與通貨膨脹(或緊縮)之間的因果關係產生了變化,進入了更為複雜的因果循環,也許是惡性循環的結果,故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凶,大部份的責任可能是人為因素較多,其中透過媒體及廣告炒作高房價,因而引發通貨膨脹恐慌的心理作用下,更有可能真的會發生。然而,房價應屬於廣義的物價之一,故房價上漲仍然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並非通貨膨脹的結果。 物價穩定避免惡性通膨 只要物價穩定,就無所謂發生影響民生經濟甚巨的惡性通膨發生。但穩定的物價水準,並非表示物價應維持固定不變,而應是在合理的範圍內,隨著經濟發展而小幅波動。所以,如果只是少數幾種原物料或產品價格的上揚,尚稱不上是通貨膨脹,真要發生影響經濟民生的惡性通膨,必需是全面的物價大幅的上漲,局部上漲或漲幅小於經濟成長所得增加的速度,都稱不上是通貨膨脹。正常的情況是隨著經濟成長,無可避免的伴隨著通貨膨脹的現象,但只要未達失控的情況,則應以平常心看待。 在經濟管制的年代,任何大小事情都必須由政府管理,其中穩定物價則是政府管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政策,故有所謂平抑物價的措施,包括訂定各種民生物資價格的上限、保證收購價格以及進出口商品的管制等等,都與維持物價穩定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然而,不論如何管制仍然經常發生物價大幅波動的情形,經濟學上視之為管制失靈的結果。在經濟自由化的今天,雖然仍有市場失靈的情形發生,但回歸市場機制後,事實上物價飆漲的機會反而降低了,物價也趨於平穩,沒有暴起暴落的問題,能夠抵消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 政府管制與房價 雖然政府管制未必都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但管制的不良影響,其結果通常都是很嚴重的。以台灣政府對房市管制的例子來看,民國八十八年全面實施容積率管制,最後期限前的分期分區實施容積管制的階段來看,其影響是自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即出現各地搶建的結果,造成超額供給的情形,其結果反而不利房價的推升,終導致近十多年來全面房價大跌的結果,這是管制所可能發生市場嚴重扭曲的情況。 最近的四、五年間,政府曾經以拯救房市的目的,藉由低利優惠房貸政策,採用間接干預市場的措施,確實較之直接干預市場來得高明。當然,也是因為房價已經跌到相當吸引人的水穩,其結果吸引了不少金字塔底部的購屋人進場,所以實施後的效果堪稱卓著,實質需求增加,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唯以長期低利之下所吸引進來的購屋買氣,在經濟景氣復甦後,利率水準可能逐漸調升,則這些所得金字塔底部的購屋人,未來仍將面對較高利率的還款壓力,或許又將是政府干預房市政策下的新一批受害者,此隱憂一也;短期間房市需求受到激勵,促使建商增加推出新的建案,於是「舊餘屋」尚未完全去化之前,市場又出現「新餘屋」的累積,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是否將重演,此隱憂二也。 結論 如果是因為經濟成長而出現的通貨膨脹,在一定合理的範圍內,反而有助於產業增加生產投資,所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並非壞事。只有全面物價上漲,民眾所得增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才有可能發生惡性通膨的負面現象。 由於民眾心理容易受到消息面左右,所以受到通貨膨脹威脅言論的影響時,亦將產生預期漲價心理,不小心便作出錯誤的決策。所以建議,雖然在聽到有通膨危機之時,至少應先確認通貨膨脹的真正意義,以及可能引發惡性通膨的原因存在與否,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如果經濟成長快速,民眾所得也隨之增加,理應會較勇於增加消費,物價受到需求增加的影響而上漲;所得增加也在一定限度內影響到房市的需求,房價上漲也是必然。現階段台灣地區的房價,在供過於求的整體環境之下,應不致於飆漲過頭,而使民眾難以負擔的地步。所以對於房市而言,僅簡單地說通膨將導致房價上漲「一言以蔽之」,則未免不負責任。正常的或稱良性的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物價上漲有商品價格提高的意義,可以刺激廠商增加生產投資,有助經濟發展,只要政府盡量避免干預市場經濟的自由度,則相信發生全面惡性通貨膨脹的機會應該不大,民眾不應該受到預期心理影響而產生恐慌。 通貨膨脹與房價上漲之間的關係,有如「雞與蛋先生」的問題一般,很難辯得清楚。所以,從事房價漲跌的研究者,可能會把通貨膨脹當作是一項變數,而不是唯一的影響因子。於理論上來說,通貨膨脹必需包括房價的漲跌在內,因為房價是廣義的物價之一,因此以房價本身來研究房價,在邏輯上似乎有些問題。因此通常如果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房價時,應以不含房價成份的物價上漲率(通常為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影響房價的因子似乎較為妥當。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