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軒轅教(四)文化、歷史、藝術、科學……黃帝這個五千年前的天才!(2)黃帝的女人們和「元妃」,以及文化融合的婚姻概念
2011/11/20 23:59:37瀏覽2604|回應1|推薦63

前文請參照:

軒轅教(一)中國人的「上帝」在哪裡?淺談「黃老之術」

軒轅教(二)最古老的宗教,匯集儒道墨三家的精髓及本源:孝道(人)、兼愛(地)和天道(天)

軒轅教(三)黃帝這個五千年前的天才(1)二月二和三月三,姓氏的由來與歷史文化的意義

(二)黃帝建立的不僅是家族、姓氏、婚姻,也將之成為一種四千多年以來思想傳承與文化融合的概念

關於黃帝這個人,以歷史和各種記載的觀點來論,黃帝是個非常人性化的人物。

許多人認為,「黃帝」應該是一個屬於上古的傳說,並非真有這樣一個人物的存在,不過從許多彙整的傳說來看,這位將近五千年前的統治者,除了是眾多部落的領袖,也是精神思想的引導者。

中國人的精神思想層面上,最重要的就是「家」的體系,形成了後來的「道德法理」,以及長達數千年的統治體制。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在黃帝的時代,「家」的體系構成了婚姻制度

在後來的近四千年中,一般人或許一輩子僅有一個老婆,官宦之人可能得以娶三妻四妾,而黃帝卻有四妃十嬪,確立了帝王後宮的基本規制。

黃帝的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具有「先蠶」的稱號,西陵氏嫘祖同時也是古代女性掌握重要紡織工藝技術的特例。

黃帝的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娶妻重視女子德行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來自於黃帝。

「四妃」的形成,看似不甚重要,實際上構成了後宮與一般家庭選擇媳婦的標準。

大致上,黃帝的四位妃子象徵了四種特質:

(1)正妻一人,妻妾、長幼有序的概念確立,黃帝的正妻稱之為「元妃」,後來數千年沿用,在妃位或封號為「元」;西陵氏嫘祖為黃帝正妃,唐代司馬貞《索隱》記載:「黃帝立四妃,象後妃四星」,而皇甫謐則強調:「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2)四妃雖有階級,但各自有其司職,並非僅僅是單純的後宮妃子

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帝王后妃》也記載「四妃」的次序為嫘祖、嫫母、彤魚氏、方雷氏,在許多記載中,嫘祖負責養蠶取絲,嫫母代表了娶妻的德行禮儀,彤魚氏職司漁獵,方雷氏與農耕有關。

可以說,黃帝娶的這些妃子也表示了攸關他的治國重點:紡織、工藝、農耕漁獵和用人

(3)四位妃子的後宮概念,在黃帝之後形成並拓展出去,到了初唐成為定制,不過確立的是封號為貴、淑、德、賢的四妃,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帝王后妃‧四妃》之中特別補充:「三代有三夫人而無妃號,漢有貴人,魏始置妃,此夫人號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貴、淑、德、賢,是為四妃也。」

也就是說,貴、淑、德、賢四妃要以貴為大,各地有「姓氏」的部落表示為身分尊貴之人,構成了階級概念的初步形成。

(4)氏族後來成為「世族」或「士族」的概念,政治與經濟經由後宮的組成,從這四種妃子,轉而為後宮女子的家族來取代,所以從黃帝以後的帝王用人序列,後宮女子的家族,就形成了一種具體表徵。

反之,不具備身分地位的氏族部落,以及後來產生的「世族」或「士族」之外的平民百姓之女,很難被選入帝王的後宮,也成為數千年來的階級概念。

「元妃」是後宮的一種最為古老的妃嬪位號,亦即君王的正妻,本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雖說黃帝最早將之命名,後來這樣的稱號卻實際出現在遼和金朝,中原正統王朝反而不敢使用。

「元」為從一而兀,是個會意字,本義為「首」(頭),後來引申為「始」、「大」等涵義,《說文解字》就說:「元,始也」,因此後來產生了「元配」這個指稱最初的妻子之義。

本來「元妃」是妃子的稱號嫘祖之後,出於對黃帝的景仰,再沒有任何皇帝敢如此命名自己的正妻,到後來已不僅僅限於指稱第一位娶的正妻了,而成為地位尊貴的一種象徵

譬如《左傳‧隱公元年》便記載:「惠公元妃孟子」,這位叫做「孟子」的女子是魯惠公的元配,不過她早逝而沒有生子,後來魯惠公的繼室聲子生了魯隱公,這是題外話。

此外,胡三省注解《資治通鑒》便說:「(苻)堅母苟氏,(苻)雄之元妃。」

因此「元妃」不為中原的帝王所使用,反而氐族(五胡匈奴、羯、鮮卑、氐、羌之一)的符堅之母就被賞了如此的封號,更多可見於鮮卑人與後來的邊疆民族之中。

可以說,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主,其對於後宮的影響,漢族之中除了春秋時代的魯惠公之外,沒有人敢稱自己的正妻為「元妃」,這也是相當有意思的一段歷史。

遼、金二代以為妃子名號,金朝有元、跚、淑、德、賢五妃,均視之為正一品官,以元妃為諸妃之首,而在後金和清初時期,元妃指大汗和諸王、貝勒,皇子的原配嫡福晉。

例如清太宗的元妃鈕祜祿氏,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元配嫡妻,也是第一任大福晉,而後來被封為「元妃」的還有清太宗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這位科爾沁部落博爾濟吉特氏,名為海蘭珠,也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妃子,最初為側福晉,廿六歲嫁給皇太極之後,被封為宸妃,也稱為東宮大福晉,最後被追封為元妃,諡號為敏惠恭和,是清代妃子諡號中字數最多的。

皇太極非常寵愛這位年僅卅三歲就過世的妃子,死後葬入盛京昭陵,宸妃也被遷葬到昭陵妃園寢內。

其餘的還有多爾袞的妻子睿忠親王元妃,這位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除了是多爾衮的原配嫡福晉,也是第一任大福晉,多爾袞私底下給她諡號為「敬孝忠恭元妃」,這是很特殊的一個例子。

最有趣的就是曹寅《紅樓夢》中的元妃賈元春,曹雪芹編造出的這位「元妃」是不是故事中的正妻,或者是否有這樣的地位,許多紅學家沒有特別討論,可以說見仁見智。

所以,「元」是「元配」之意,「妃」是王公貴族的「妻子」之意,這樣的概念從漢族發展出去,使得後來入主中原的各個王朝皆接受了起於黃帝定下的後宮之主「元妃」的階級與尊貴象徵。

回到黃帝。

這位上古的領袖,由於確立了「四妃」的尊榮,又娶了後宮的「十嬪」,十四個老婆的大家庭,使得黃帝共有廿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姓氏」構成了「家」和「家族」的概念,更使得具有「姓氏」的部落,經由通婚黃帝後宮,進而成為了黃帝統領各部落的重要小首領,這是非常有趣的概念。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廿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對於「階級」的想法,延續為子孫「封建」的皇權基礎,所以他封賞了自己的十四個孩子,共得到十二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許多這樣的姓氏,現在仍然可見,而有些姓已經消失,或者轉而為其他的姓氏。

舉例來說,我曾有個同學姓「滕」(ㄊㄥˊ),姓「祁」的也有一位,這些古老的姓氏傳承超過四千年,也將「家族」延續迄今。

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的君主,可以說都是黃帝的子孫,就連性惡論的思想家荀子,同樣也能夠追溯其共同的祖先。

舉例來說,成書於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原收錄中文姓氏有四一一個,後來增補到五O四個,其中單姓四四四個,複姓六O個,不過目前版本不一,北宋之前就已經有了不同版本,後來各朝增補翻印,有說總共四三八個,有說目前姓氏超過四千個,各家不一。

在其中,僅僅於《百家姓》之中排第二五二位的劉姓,目前是最常見的中文姓氏之一,大約是中國大陸第四大姓,使用人口約為六千六百萬人,佔漢族人口 5%以上。

如果您姓「劉」?

您的祖先就是黃帝,黃帝其中一子賜姓「祈」,到了後來有唐堯的後裔祁姓劉氏,因為堯的一支嫡系後裔就封在劉邑,其氏族即以地名為氏,祁姓劉氏在夏朝孔甲時期出現了一位御龍高手「劉累」,他因為會飼養龍而備受孔甲重視,可惜後來有一條龍病死了,劉累遂攜家眷逃亡魯陽(今河南魯山)。

如果您姓「劉」,祖籍還是河南,那麼您就是黃帝四千多年之後的龍裔。

倘若您不姓「劉」?

那也沒關係,劉姓的劉累後人,因為逃亡而衍生出複姓「御龍」(以職業為氏,後改姓「龍」)、「唐」(周初「興滅繼絕」時期,以堯故地唐為氏)、「杜」(周成王遷劉累子孫於杜這個地方)、「士」(杜氏遷晉,擔任士師,以官職為氏)、「范」(晉士會受封范,以地為氏)等姓氏。

除了這幾種之外,姓氏出自黃帝的,可說是太多了,《百家姓》所列出的姓氏全來自於黃帝和他的十四個孩子,這是沒有疑義的。

(待續)

※補充一點概念:《百家姓》的姓氏數目多有增補,這是今年十月的內地新聞可供對照:http://www.wenwuchina.com/news/detail/201110/17/107795.shtml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5838399

 回應文章

喵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11/21 07:44
真有黃帝?非虛擬?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11-23 02:17 回覆:
按照我個人的判斷是如此,還有孔子、呂不韋、司馬遷、班固也都如此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