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8 16:48:53瀏覽3694|回應3|推薦85 | |
許多民族皆有宗教信仰,這樣的信仰涵括了其文化歷史,並且塑造了藝術和獨特的哲學觀,不得不說:宗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寄託,以及其思想體系的梗概。 一般人咸以為「上帝」是屬於西方宗教的稱呼,孰不知那是專屬於中國人的稱呼。 可以說,「上帝」來自於「尊天法祖」的概念,因此「天」的概念其實基於慎終追遠的思維,也歸於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上圖就是黃帝像,中國人的共同始祖。 可以說,中國的開國始於黃帝軒轅氏,中華文化偏重於人文主義,所以在以人為本的主軸下,「上帝」並非是神性的代表,而是一種「以道蒞天下」的情懷。 什麼是「道」? 「道」在最早的解說,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其神不傷人」,也要懂得「萬物之奧,善人之寶」,這樣的思維形成了「萬物之宗」,也就是「宗教」成型的開始。 黃帝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主導人物,他的思想可以啟迪後人,並且成為精神和知識多種文化方面的代表。 在這裡必須強調:對於黃帝軒轅氏的景仰與崇拜,並非屬於「神」性的領域,而是一種關切「人」、以「人」為本,具備值得研究的科學及哲學、醫學、文化跟藝術的領域。 能知未來謂之「神」,黃帝軒轅氏留給人們的是過去的學問,而非走偏門的「神話」及「卜筮」之類。 我曾經寫過《漢武大帝》電視劇的些許感想,其中提及一段故事相當有意思,但其內容卻有所爭議,那就是漢景帝時期是否真有「儒道之爭」。 電視劇多半需要加油添醋,此劇特別強調出西漢文景之治,倡導的是「黃老之術」,而後漢武帝獨尊儒術,遂使得儒家興盛起來。 不過,西漢時期的儒家,卻綜合了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論點,甚至摻雜了讖緯之說,對照起孔孟學說,顯得格外不一樣。 相關文章可參照:《漢武大帝》所引發的歷史懷想(上)、《漢武大帝》所引發的歷史懷想(中)、《漢武大帝》所引發的歷史懷想(下)。 我曾經無數次思考:什麼是「黃老之術」? 「黃老之術」說來簡單,也就是黃帝與老子的傳世之術,而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面,又特別羅列黃帝軒轅氏為「道家」,因此我們所說的中華文明始祖黃帝,也可以說是道家的終極精神象徵。 回過頭來,上面已經解說了,中國人的宗教最早稱之為「道」,所以一切符合這種「道」的理論思想、哲學、藝術、科學皆稱之,譬如孔子認為要服膺「禮」和「仁」種種學說,那也就是屬於孔孟之「道」。 「道」就是中國宗教的泛稱,起於遠古哲學思維,相傳燧人氏發明了火,伏羲氏(又稱為「包羲氏」)造出太極圖,神農氏嘗百草,這些皆和人民的生活相關,而非全然屬於不可解的神話傳說。 好比伏羲氏作太極,「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周易繫辭》內容,說的就是後來黃帝軒轅氏繼承了遠古伏羲氏的道統,以這種可以傳承研究的「道」來統領天下。 至於「神」也就是「慎終追遠」的代稱,伏羲氏在西元前四四七七年畫出八卦之後,讓各部落使用不同的卦來生活,所以黃帝軒轅氏承接了這樣的思想,非常強調禮敬先祖的概念,並且努力求得人類在自然之中找出最適合的存在法則。 簡而言之,「上帝」就是「道」,是中國宗教的最高信仰,也就是集合祖先流傳下來的知能,而進行對於生命的探索和感恩。 《黃帝四經》於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漢墓出土,揭開了兩千一百多年的祕密,並且證實了黃帝軒轅氏的存在,除了是道家鼻祖,更是所有中國宗教的教宗。 「黃老之術」可以說是黃帝軒轅氏的處世哲學,也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實用科學,所以說「信道善攝生」,只要瞭解了黃帝和老子的智慧,就能夠善用知識於生活的各個層面。 「黃老之術」是什麼,至此也就很簡單了:發揮屬於祖先和現實所需的獨到智慧。 老子說「善攝生者」必須具備許多能力,要可以「陸行不遇虎兕(兕音ㄙˋ,即雌犀牛,性情兇惡,皮厚可製盔甲),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上面這段講得很簡單,也就是要學習「黃老之術」的人,最起碼得懂得如何應付兇惡的老虎和犀牛,知道當兵如何不被殺,甚至不用穿戴鎧甲或拿著武器來打仗,這是最根本的「道」,也就是生存法則。 此外,老子也講「善攝生者」必須具備「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蠆音ㄔㄞˋ,像蠍子而尾巴較長的毒蟲)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的能力。 也就是說,懂得「黃老之術」的人,一定要有「赤子」的真誠之心,要具備幼兒一般天真無邪的德行,要能夠讓野蜂、毒蟲、毒蛇之類不會侵襲,使猛獸不會攻擊,就算是捕鳥也不需要花太多力氣。 「黃老之術」的厲害之處,也是老子所強調的「不出戶知天下,不闚(闚音ㄎㄨㄟ或ㄐㄧㄡ,即窺的本字)牗(牗音一ㄡˇ或ㄩㄥ,同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種能耐。 簡而言之,要能具備「黃老之術」的人,可以不出門就知天下事,坐在家中就能得窺天地運行的道理,彷彿能夠走到無邊無際的遠方,所知無涯,所以能夠達到「聖人」的程度,不出現在他人面前也會成名,不積極準備應對問題也會成功。 「黃老之術」難不難? 非常難,個人覺得這樣的境界太高了,幸虧到了廿一世紀的近五千年後,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要求的「聖人」需求,電腦和互聯網使得「不出戶知天下」變得容易許多,但「不闚牗見天道」依然是難解的謎題,端看每個人的智慧與學習是否相輔相成。 或許也有人會覺得這些都是老子的智慧,似乎和黃帝軒轅氏沒有關係,不過東漢班固說「黃帝君臣十篇與老子相似」,清朝魏源認為「老子引古語」的「古」就是黃帝,如果回顧老子的《道德經》,再對照《黃帝四經》,參照陳鼓應的《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就會發覺胡懷琛《國學彙編》所稱「老子學說係祖述黃帝而來」就是答案。 「黃老之術」可以說是黃帝的人生哲學,由老子加以補述完整,這是沒有疑義的。 上下兩圖是很有意思的,這裡拍攝的是軒轅教的儀式,信徒穿著黃色單衣,頭戴爵弁。 中央為主祭的副宗伯,後方為陪祭,進行簡單的祭禮。 所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韓濩《千字文》,這一句同樣出自《易經》,原句寫的卻是「天玄地黃」,如果對照廿世紀人類上了太空之後的宇宙,那麼敬天尚黑、愛土尚黃,這樣的服飾表現的就是中國人的遠古思想。 「黃老之學」也可以說是「尊天法祖」的學問。 孔夫子「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他五十歲以後學《易》而不卜卦,老子同樣是五十歲以後通《易》,研究的也不過就是人生的處世哲學,也就是傳承從伏羲到黃帝軒轅氏的「道」。 「以天為尊,以祖為貴」就是「黃老之學」的根基,這也就是《中庸》「郊社之禮,所以祀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的重點,要追求天道,其實就是懷有對上天和先人的感恩之心。 中國的宗教講哲學,考量的是每個人存在的方式,所以排除了神鬼妖魔,而特別強調「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與「人」之間要能「合一」,很多文史學家都說不清楚是怎麼個「合一」法,最簡單的就是感恩,要能表達感恩之心的作法,說來也不難,也就是孔子在《中庸》開章的第一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要瞭解「天命」就是看穿人的本「性」,要按照自己的本性來行事就是「道」,要能明白這些待人處事的道理就必須受教於人、教學相長。 乍看之下,西漢初年的「黃老之術」和儒家思想貌似不合,實際上去剖析其中的道理,就會發覺儒道本為同源,只是在後續發展和細節的解說方面有些差異罷了。 也因此,在參照軒轅教按周朝衣冠來行祭禮的同時,我能想到的就是孔子。 《周禮》強調「儒以道得民」,所以孔子讀《易》也要明瞭「道」,其學說不可不謂和道家有所關聯,儒道兩者也頗有共通之處。 章炳麟曾在《國故論衡》說過「儒猶道也」,如果談到「黃老之學」,那麼孔子可以說是一位黃帝與老子的研究者,也是採納道家部分說法的發揚者。 但要說到兩者不同,那就是「黃老之術」強調的是「術」,而非儒家推崇的主體「仁義禮智信」,要以「仁」來「王天下」。 而黃帝軒轅氏是遠古的統治者,也是帝王,他所教導的就是帝王之「術」,其學說偏向於實用精神,「黃老之學」強調的是一種圓融的智慧,就像八卦生成的圓一樣有黑有白、有陰有陽、有否有泰,其目的在於尋求最佳的「生存之道」。 若提到儒道之間的差別,或者孔儒和尊崇「黃老之術」之間的異同,那就是「不語怪力亂神」了,今日多數道教走向神鬼,尊崇黃帝的軒轅教比較不講那些,趨近儒家最初的概念。 儒道皆強調「尊天法祖」,尋求一種人生於世的方法和態度,只是「黃老之術」更強調個人在團體之中存在的意義罷了。 「黃老之學」雖說可應對的典籍很少而學習艱難,由於時代的久遠,使得今人難以參酌一二,不過現在已經不需要與「虎兕」搏鬥,也不必遭受「刀兵」威脅,只要能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即可。 黃帝軒轅氏看似離我們很遠,實際上許多他所創造的事物,仍存在於我們的四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譬如指南車與蠶絲的發明、黃帝打敗蚩尤的兵法、黃帝養生的《黃帝內經》、上古歷史文化的重要出土文物《黃帝四經》等,皆等待後人的研究思考與發揚光大。 什麼是「黃老之學」的內涵? 中國人的「上帝」又在哪裡? 「尊天法祖」這四個字說得很清楚,就是永遠記得自己的祖先,努力去尋求更多的生存道理,至於「黃老之術」這種比較艱深的「術」也僅能專攻,留待我們思索先人的偉大智慧。 順便一提,本周末十月廿三日(星期天)在台北新店碧潭有一場愛心園遊會,軒轅教是協辦單位。 碧潭的風景非常美,周末到那裡遊覽休閒,也是消磨時間和與家人同樂的好去處。 這場宗教嘉年華展現的是愛心,義賣所得皆會捐贈給需要的單位和團體,鼓勵大家有空就去現場一遊,其細則請參照下圖所示。 (待續) 關於台灣的各宗教,以及今年八月份的佛光山之旅,請參照前文: 愛與祈福之旅(十二)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一)一貫道的合唱團與星雲大師的演講 愛與祈福之旅(十三)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二)道教合唱團,Harvel Marshall演講,以及天主教的高山族歌舞表演 愛與祈福之旅(十四)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三)國際反地雷的先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宋可邵,以及基督教和佛教的「飛天」表演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