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中國式「官辦」:亂局、變革、盛世
2025/02/15 08:45:38瀏覽1217|回應0|推薦8

再談中國式「官辦」:亂局、變革、盛世

先前有人問我,對於中國大陸的「官辦經濟」有什麼看法,大概要說這個主題,我已擱置了太久。

撇開內地的官方說法,只闡明個人點滴記錄。

首先我這人對經濟學的理論愚鈍、外行,僅僅是在博客表示簡單的觀察和印象,雖然所學不多,還是得聊聊這些年的感想。

我曾因某個教授讚美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obin Krugman,忍不住批評過克魯曼式經濟主張,認為那一套只適合美式資本主義社會,這說明了個人很主觀,但客觀就是模糊化的眾人論點,缺乏創新意義,所以我喜歡描述得嘮叨式的歸納法個人風格。

先說一下個人對「官辦」的各種不同理解:

一、中國式成功模式:官辦

從歷史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官辦」,一群官僚擺脫了出身,平民百姓能經由層層架構考試當官了,自然人才就比舉薦賢良的世族制度強有力得多了。

然,若上千年的歷史發展出的官僚體制出了什麼問題,或許滿清末年解釋了「官辦」最終的下場,官僚們還是需要更多、更快速的變革。

從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只有在文獻和電視螢幕上理解過他的想法,但我覺得從1989那年而後,中國的發展進程非常驚人,近年更是令人驚奇。

「官辦」需要一個龐大群體的菁英集團,更重要的是:要有支持並遞補的龐大知識份子,隨時成為官僚及「官辦」的量產新血液。

在這兒不談政治,個人分類「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就只是談「官辦」的出發點:用國家力量來發展既定計畫、整理亂局、反思變革和開創新局。

在西方,資本主義助長了財閥和權貴階級的經濟壟斷,扼殺中小企業主和個人成長,所以貧富懸殊、官員腐敗、大財團主導經濟政策、易有外行領導內行;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則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具代表性的國家扶植企業,與各類型的中小企業同時發展,同時讓個人能力在「內卷」中「共產」,降低生產製造成本、增加出口和內外銷競爭力、擴大內需市場及整體消費力度,一起追求專業度的成熟與更多所有人的利益。

當中國式「官辦」在經濟層面,那就是集體的研究討論、達到共識、制定目標、完成階段性任務。

這兒還是不談政治,只說歷史的必然性:幸虧共產黨在1949年擊敗國民黨,於發展中國經濟和國力的歷程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央官僚體系,是擁有很多優秀領導能力的、實證主義者的團體,而且用大有為的觀瞻,使一流的人才能當官,來制定各式各樣的長遠計畫。

回憶當年台灣的「經濟奇跡」迄今也沒幾十年好光景,卻是大陸發展的最好對照;同樣有出類拔萃的理工人才引領,但結果卻走向相左:大陸愈來愈蓬勃發展,台灣則愈來愈把自己的道路變窄。

我說大陸哪兒做得不錯,有人批評我不愛台灣;我說我愛了台灣也愛中國,沒道理不能同時愛呀,有人說我理盲短視;同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繼續往理工專業擴大規模,台灣的情況卻是自我限縮,做小了自己的格局。

二、中國式失敗歷史:官辦

科舉制度「官辦」,清朝的八股文玩到最後,用的官員沒有太多有遠見的,又囿於族群取士,所以拉低了整體戰鬥力。

官僚要有文官和武將,沒有戰鬥力的官員們,那就只能引領國家走向衰敗。

沒人能否定,清朝皇帝各個努力認真,但國勢蒸蒸日下,戰爭打贏了要割地賠款,打輸了更是要賠到亡國後,到了慈禧太后時期竟同時跟十一國宣戰,造成清末至民國上百年的國窮民貧的窘況;明朝皇帝多數怪異懶散,英明神武的卻嗜殺凶殘,想當和尚、道士、扮將軍、做木工的太奇葩,但明朝內閣還是運營良好,縱然出了貪官污吏一堆,還能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君王死社稷,萬曆皇帝不上朝多少年,在壬辰倭亂把日軍打敗,靠的就是一批優質官僚們的運籌帷幄。

官僚集團重要麼?沒有好的官僚體制,沒有選拔人才當官僚,國家就會滅亡!

只能說成也「官辦」,敗也「官辦」。

那要如何改變可能失敗的「官辦」情況呢?

西方的船堅砲利,幾乎在清末毀滅了中國,唯有透過真實的船堅砲利,讓知識份子普遍知道船堅砲利、擁有船堅砲利、善用船堅砲利,才能讓國家強大。

清末有了戊戌變法,成立各種洋務運動的學堂,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懂得歷史的人都會說,是慈禧太后如何如何,導致了光緒皇帝的失敗。

實際上,個人判斷就算戊戌變法真的成功,也可能無法立即扭轉滿清的劣勢,因為變法主導的「官辦」需要幾個要素:時間、政局安定、工業環境、成就工業環境的大量技術支援人才。

滿清末年到最後,上述半點皆無,時也運也,悲哉。

三、現今廿一世紀初的中國式「官辦」成果

個人覺得太成功了,效率不能說「一流」,而應該是「神乎其技」,大致上有四個面相:

1、教育:雖說內卷龐大激烈,但成就斐然。

教育需要時間,教育的時間、標的和成本估量,至少要一至兩代人的規劃及付出,如戊戌變法那樣,根本難以承受清末民初的大變局。

幸虧那樣的苦難歲月已過去,中國休養生息,百年前屈辱的記憶,變成了教育的種子,有遠見的人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而擘劃未來。

何其有幸,朋友的孩子在江蘇長大,從幼稚園裏學到了很多,四歲的男孩會洗碗、煮飯、照顧弟妹、整理房間,當她說自己曾去突擊檢查,發現比起台灣喧騰吵鬧的樣子,她兒子的教室安靜而秩序井然,幼童們被教導得很懂事,那裏的幼兒老師說:「做飯做事沒什麼;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她說兒子餓了,不學就沒得吃,見只有一起做纔有東西吃,在吃了跟老師同學一起做的餅乾、午飯後,就「技術自立、自動自發」到現在。

在中國,現今的教育很有中國式風格,有很大的朋儕壓力,能堅持下來的人都成為了「人才」。

我曾經和內地朋友聊「中考」、「高考」,朋友說「中國各級考試卷都是公安荷槍實彈、全天廿四小時崗哨在運送看管的,只有核彈的級別比高考嚴苛」,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可見一般。

縱使過去的台灣省聯考制度有缺失,個人還是覺得,只有聯考讓人齊頭平等,而至於後來的教育改革在台灣的失敗,看看很多台灣年輕人現在的困境,再想想專業領域的重要性,缺乏「官辦」的遠見,終究沒幾年被對岸迎頭趕上,近來更是遠遠超越。

記得台灣以前分為理組和文科,比例在1:4,沒人想讀困難度較高的物理、化學、生物之類,通常是哪些科系特點能保證求職順利,哪些就熱門爆滿;文科個個畢業即失業,大學生只能自求多福,或觀察哪些行業有出路而考些證照。

中國大陸考證照的學生同樣很多,持續內卷。

也不能說,大陸的理工主導「官辦」教育有問題,而是兼顧得比較全面,至少在我看來,術業有專攻,做得真可以當作楷模。

如我因為工作的緣故,被稱為「老師」的情況很多,可是那全是在我「執教」為人師長的過程當中,從幼稚園幼童、家教學生、大專院校的學子和社會人士,除非必要,沒人稱我為「老師」。

我很虛榮地感慨一下:在每一次去大陸的時候,許多人喊我「老師」,每晚睡著了也能開心地笑著醒來,哈哈。

在現代的新中國,很多人也許不像我感受的那麼深,真實的「尊師重道」,我只有在中國見到過。

曾跟朋友提過,以前我差點在台灣被幾個國中生毆打,學生們在補習班的教室上課時抽菸,我忍不住囉囉嗦兩句,就有學生要動手打人;我開車時見他人違規左轉差點撞到我車頭,於是輕按喇叭提醒,就被逼車到路邊,只因對方看到我是女性,拿出球棒就要教訓我揍一頓。

上述兩次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在台灣,不講道理的年輕人太多了,有錯還想先動手施暴,這也是我從此離開教職、不再開車的緣故吧。

中國真正聰明勤奮的人,我見到了非常多,以前

我認識的內地朋友,除了幾名文科的,多數是理科出身,我曾想過這比例有點離譜,有個理工背景朋友告訴我:在中國,當官的多半是理工科系專家,而且內地的大專院校理工占比較高,據稱超過半數以上。

也就是說,內地大專畢業生有一半以上都讀理工專業,這意謂著各產業發展的人才培育和實際運營,理工科系的人是主力,所以當年有個性格保守的媒體人要看我的作品,我隨便將一篇小說發過去,對方在QQ對我語音咆嘯:「羅老師妳瘋了嗎?寫這啥啥呢」,我正回了個懵然的表情,後來才省悟:啊!理工男。

回到主題,理工人才培育豐富多元的中國,隨便一個中專生就能製作出很優秀的工業製圖,而擔任工程師的人真的就是專業中的權威;我曾以為自己略懂半導體產業,後來真實感受到了自己離高科技門坎還遠得很,往古推了考古辨析或鑑定沒能入門,朝現代三百六十行瞧瞧又夠不上哪一門專家,反而在很多專業人士的面前,我纔應該要尊稱他們為「老師」,多多潛心鑽研、拜師學藝。

中國大陸勤奮優質的理工人太多了, 精力充沛、耿直善良、聰慧努力、孝順父母、注重法紀,絕大多數是這種特質的,各行各業均有,如此人才濟濟,主要是這些年的教育成果出來了。

現在要在大陸找著比較沒文化的人,大概率得上點年紀,在超商或路口難得遇到一個,網購淘寶時客訴還有點可能上火,不然絕大多數會發現是真正「溫良恭儉讓」的年輕族群。

2、均富的經濟目標:低物價、低消費水平。

就我個人主觀判斷,真正的「爭乃不爭」最高段數,就是把中國GDP穩紮穩打、不浮報、不張揚,在誰都沒發現的時候,這個偉大的政府就已經讓很多人吃穿不愁了,甚至是「有車、有房、有人民幣在銀行」。

1996年我第一次去北京,感覺除了長安大街以外,滿街的腳踏車、老衚衕的牛車和驢車,有點像我屏東的外公家,人民純樸自然,但保留的記憶卻很強烈。

2006年至200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我從深圳、東莞到了上海,看著到處在建造的高樓大廈,發現北京奧運精采絕倫,覺得印象非常強烈,因為財團巨鱷並沒有擊倒這個國家。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大概是我驚覺到大陸已悄悄走在世界前端的那一年,那時我在各展示園區看了前所未見的景象,再回去北京,我的老天爺呀,沒半條路認得了,一年前買的老地圖竟有一半以上對不上了。

中國大陸的變化,好像每天都在發生,有簇新的路、嶄新風貌的高樓、新發明、新氣象……

我跟朋友聊到了「十一五計畫」、「十二五計畫」……按部就班、規劃詳實的內容,而且逐步擴大完成,這個「新中國」比什麼都還讓我認同,所以當一位網友的美國丈夫問我「中國不自由,政府管控措施那麼多」是不是要「改進」的時候,我反問他「每天五百萬農民工在各地移動,政府不管控,難道讓他們沒工作、沒飯吃」,美國朋友一臉懵懂,所以我請他們夫妻去內地看看,也不知他們在親眼見證機場、地鐵站那千萬人潮湧現的樣子,有沒有瞧得發傻?

反正,我第一次接觸了,體驗過矮子在京圈大長腿們環繞的風景,只消看到了那烏壓壓一片,就能明白歐美人的行動舒適度有多高。中國人太多了啊!

中國人口多,相對的基礎建設也多;1996年的北京沒有幾棟大樓,2008年開始我就不認得新的北京了,當地朋友說我最好隨時更新地圖版本。

後來更多的朋友們說,我該更新的是自己的想法和目光:每當我回到台灣,再折回中國的旅程,我便感覺自己是個思想陳腐的老女人,一直在注視著別人的前進,那種逐漸落後的距離感,好像年輕人們在中國走得太快了,背影都要追不上了,落伍感始終令我非常焦慮。

強烈的一直是我對中國的印象,那是不斷「更新」的刺激,是一種「再多看幾眼就更震驚不已」的發展成就,不多說,沒有強有力、大有為、有觀瞻的官僚體制,就沒有持續進行發展的各種成就。

3、治安:外出安全,在家安心。

我第一次在大陸「夜遊」,2006年是去某夜總會看表演,看秀完吃飽喝足想逛逛街,忘了時間還有些醉意,結果到了宵禁時間,巡弋的公安很熱心要開車送我回去宿舍。

酒醒後,我慶幸自己人在中國,倘若在美國的大城市中,大概率可能會遭人搶劫或襲擊;假使在歐洲,糾纏的毒犯或陌生人,也會發生極大的危險。

我曾跟朋友們聊起治安,以前認為台灣治安良好,對比之下歐美地區印象稍差,但總比印度好多了,後者單獨一人走路危險的程度太高,曾聽過一個笑話:「螢火蟲到了印度就不發光了,因為不遮住了臀部,可能會隨時慘遭毒手……」

應該不會有印度網友來嗆我吧?就算本人這長相和年紀,也真真切切感受過幾次印度男性的恐怖搔擾!

總之,在中國大陸我除了1996年跟團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後來我從未跟團,自己玩比什麼旅行社的行程都還快樂,能逛的地方也比較多。

重要的是:大陸很安全。

再讚美一下大陸的公安,每當我看到老太太們在那裏爭執不休,就覺得他們很了不起,警務人員的素質高、服務好、態度誠懇、被罵不還口,大概只有在內地看得到。

在歐美警察面前回嘴?小心被立即送上西天!

4、中華文化的發展

從歷史來說,中國一直是個「文化熔爐」,什麼新的東西來到了中土,都能被巧妙消化、融合在一起。

早年曾跟一教授不愉快時,他說大陸用經濟成長來包裝共產主義內核,是不穩固、學習西方、很容易從內部瓦解的體制,一旦政權更迭就要讓既有的經濟規模破滅。

我則說了,馬克斯還是同一個馬克斯,但是他的社會主義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起碼在北韓、古巴和俄羅斯,都沒有一個國家能「官辦」得如此成功。

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我從中國有很多卓有成就的人物中發覺到了,例如:錢學森、楊振寧、林毅夫等,個人覺得他們對如今的「官辦」起了極大的幫助。

西方資本主義能改變中國嗎?

我倒覺得是中國式社會主義會改變西方社會,甚至還有機會用「官辦」包裝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資產,在以後影響全世界。

因為,現在的中國是給人民滿足與希望的。

很多人說大同世界,要達成「國富民強」的目標,在中國的情況應該是「國強民富」的過程;無論是1996年第一回踏上祖國的土地,還是花了兩天閒逸時間寫下這些感言時,不管我走過哪座中國的城市、看過哪些風景,多年來我從未見過路邊有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曾看到農民工住的工寮,也住過狹隘偏鄉的小旅店,但中國人民兢兢業業的務實生活,再未有過我瞧見的清末民初黑白老照片裏,亦或是抗戰至國共內戰的文獻中,那些流離失所的哀愁的面容。

1996年再窮的中國人能安然住在他自己的破磚房或草廬、氈帳,或任何有公安、城管執法的地方,沒有到吃不飽飯要流浪街頭的地步,那時還沒富裕起來的中國還頗有活力,擁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分味道。

同一年我遊歐美時,就發現很多西方治安死角,我去過卅三個國家,在骯髒的地鐵站、馬路邊、草叢裡,有人搶劫,有人販毒,也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意外,而路上的遊民往往使我夜間外出時面臨困難及尷尬。

曾遇過一個印度男性公然擋住了我的路,說「晚上單獨外出的女性都是邀請男人做些什麼」,也被搶劫過幾次,還是天沒黑的時候,回憶起來真覺得年輕時自己既大膽又幸運,至少自助旅遊玩得盡興,最終能安然無恙抵達家門。

現在讓我一個人再度自助遊歐美?我老了,膽子小了,大概會禁不住驚嚇吧,哈。

近些年,更常聽留學和嫁到歐美的親友們說,當地「經濟不景氣、治安差、通膨」云云,我其實很想說,在台灣也一樣,可能情況稍微好一點,假如沒逛過入夜的龍山寺或中壢後火車站,最好無論幾歲的女性都要小心一點……

經濟和治安是一體的兩面,無論在台灣或歐美都一樣,只有到了中國不太一樣。

教育是,經濟也是,各種不同的主義和思想進入了中國,好像沒有改變了中國,而是被中國所改造與重塑定義。

總而言之,我看中國式「官辦」,古代中國都是亂局、變革、盛世,再循環;然而,幾十年觀察現在的新中國,肇始的似乎是亂局之後再變革,卻保持了社會主義的理想,所以如今,應該是即將走到盛世的開端、國強民富的到來吧?

我會繼續往後目睹中國「官辦」這進入盛世過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1817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