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羋月傳》觀後感(三)從政治聯姻看楚國的後宮派系:楚王和王后們(下)楚懷王的後宮
2016/01/21 23:28:41瀏覽18035|回應0|推薦29

《羋月傳》觀後感(三)從政治聯姻看楚國的後宮派系:楚王和王后們(下)楚懷王的後宮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威王去世,在位十一年,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楚威王在位十一年,奠定了楚國的基本疆域,也使得中原諸國對於楚國的合縱盟主地位得以確立。

楚國國土在楚威王十一年的主政之下達到高峰,然而,盛極必衰,楚懷王可以說是楚國衰弱的開始與關鍵。

緣何楚懷王使得楚國國力衰弱?

楚懷王對於自己國家,自然希望能夠維持強盛的態勢,因此選擇對外的外交策略與政治聯姻走向,他採取了跟自己的父親楚威王截然不同的做法。

1.強強連橫,強國聯姻。

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中興之主賢王楚威王之子,楚國之王。

在強國對抗的道路上,楚威王面對齊威王挑釁自己的態度,乾脆就出兵教訓,但也納了齊國公主為寵妃,生下了公主羋茵;或面對長江下游的越國,楚威王同樣納了越國公主為美人,並且也使其有孕,生下了電視劇並未提及名姓的一個公主。

楚威王是強國聯姻嗎?

非也,跟他聯姻的都是手下敗降。

話說回來,楚威王為何要與比自己弱小的小國聯姻,其目的僅有一個,就是「恩威並施,攏絡人心」。

一方面,楚威王擊敗敵對國家,進行政治聯姻可以說是威勢逼迫對方和親,另一方面卻又騰出手來,進行施恩聯姻的舉措,讓聯姻的公主成為寵妃,如此戰敗國也不會覺得太過於受到屈辱,會認為聯姻的公主或宗族之女,可以想方設法為母國說話,獲得政治和其他外交策略上的好處。

楚威王的作法,可以說《羋月傳》特別加以拍攝出來,並且搭上了前篇說蘇秦「合縱」的外交軍事合作政策,因此聯姻之舉可以一舉數得,但其間需要耗費不少心力,還得與中原各國或周邊小國周旋,實施上比較麻煩些。

至於張儀相對的「連橫」策略,則是放在楚懷王身上特別明顯。

楚懷王總結了歷代政治聯姻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道理:各國聯姻再多,也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惟有「強強合作」,不去跟那些已經國勢衰弱,或者早就與楚國有利益上衝突的國家,方能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

這就是楚懷王之所以讓各國合縱政策失敗的主因。

楚懷王與魏美人......

政治聯姻重要嗎?

最起碼,在楚威王時期,政治聯姻連接著軍事和外交手段,楚國聲勢達到了最高峰。

楚懷王剛上任,就開始接連出現兩大事件,一是妹妹嫡公主羋姝準備出嫁,有外國(趙、秦兩國為主)派大臣或親自來向楚懷王求親,楚威后建議選擇趙國續弦的趙侯雍。

而南后鄭袖則是大力推崇秦惠文王。

楚懷王繼承大統、提出的外交策略,進而又發展成為「連橫」、「強強」的合作思想,發現中原各國的合作貌似不利於楚國,尤其不利於楚國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種種「合縱」建議,並藉著楚國令尹昭陽之口,說出了一段意義分外諷刺的話:

「如今是大爭之世,國與國之間相爭厲害,不進則退;秦國已經從新政中得到好處而強大,我們楚國也不能落於人後啊!」

秦變法以來,魏、楚、韓等國亦常與之作戰,其時豈無邊患?

變法後的秦國,本來魏國大軍多次長驅直入,卻是魏國軍隊諸路瓦解,從秦孝公時期至秦慧王文皆莫敢當。

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有了嚴謹的法律,則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能夠從耕戰雙方面得著好處,獎勵耕戰使得對外作戰每戰皆捷,還可以有足夠的糧食應付戰事。

楚國落於人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楚懷王扭轉了蘇秦提出與諸國「合縱」的外交軍事合作政策,轉而為張儀的「連橫」的外交軍事合作政策,從很多作法上就能夠看得出來。

2.沒有擴張領土的企圖,耽於逸樂。

楚懷王時期,楚國國土縮小,從極盛的國力轉而趨弱,這是很明顯的情況。

對於其他國家,楚懷王沒有特別的政治策略,從接位以來,楚懷王對於戰國時期的國際局勢,除了聽信幾個大臣以外,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

楚懷王決策廢棄與五國的「合縱」外交政策,實際是分割了廣大楚人與諸多中原國家的一道隔離牆,產生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有利於秦國分兵對付中原諸國的形勢。

楚懷王採取有別於其父楚威王的后宮策略,其後果有:

1)楚懷王的後宮:美人為主,國政延誤!

2)后宮干政,與朝臣互通有無:楚威后意見多,鄭袖交好靳尚。

3)后宮吹枕頭風,導致外交策略大變。

例如,楚懷王的后宮,魏國送了魏美人入宮,鄭袖馬上使計對付她,楚懷王可能明瞭其中關節,卻為了個人「氣味」這種小事情而毀了「合縱」盟約,導致秦國有時間繼續壯大。

楚懷王對於后宮的興趣,某些程度遠高於其對政事的喜好,因此只要是稍微複雜一點的國際事務,例如「合縱」所需要注意的重點,楚懷王沒有太多耐心,難免在細微的事情點上怠慢了別國。

例如魏美人受到劓刑,一個國家的公主送去別國為妃妾,卻被割了鼻子,他國自然會關切一二,畢竟人生父母養的,地位又是尊貴的公主,會引發國際糾紛也實屬正常。

但在為每人的事情上面,楚懷王既沒有道歉,也缺乏解釋,送魏美人來到楚國的魏國定然感覺不是滋味

魏國也會認為楚國故意有所隱瞞,因而簡單的後宮事件,最後毀滅了各國殷切期盼的「合縱」計畫。

屈原認為魏美人事件會造成五國合縱的瓦解,倍感憂心,所以勸諫楚懷王......

上官大夫靳尚認為秦國送厚禮,其他國家心懷叵測,不如收禮再說......

大將軍景翠不喜歡魏趙齊三國,特別是後者,景翠認為那些國家都怕秦國崛起......

老奸巨猾的令尹昭陽,認為魏國沒落,政治聯姻比魏美人的事情要緊......

3. 楚國內部世族和佞臣干預政策走向

公元前338年(楚威王二年),秦孝公去世,秦國內部發生動亂,商鞅被車裂。

本來在那個時候,楚國、韓國、趙國奉行聯秦以牽制魏國的方針,戰國前期,魏國可以說是中原第一強國,與齊國相互「相王」,也是為了表現霸主之姿。

在中原諸國以外,楚國是長江流域第一強國,但魏國本來是諸國「合縱」外交政策的主導者,在「合縱盟主」的認定上,楚國與魏國有著利益上的根本衝突,所以在楚威王國勢最強的時候,魏國基本上要看楚國的臉色。

魏國是秦國的鄰國,為爭奪河西(黃河以西的肥沃耕地)之地,魏國與秦國發生多次戰爭,勝負互定,但商鞅變法至於秦惠文君即位初始,可以說,魏國幾乎每戰皆北,讓秦國耗竭了魏國大量的兵力。

西元前337年,楚威王、韓昭侯、趙肅侯都派使者前往秦國,向秦惠文君致賀;與之同時,蜀王使者也前往秦國向秦惠文君致賀。

《史記.秦本紀》記載:「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朝」字用得很精實,表示朝貢的意思,這也襯托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鼎盛到一定的地步,使得周遭國家都認為需要送點禮物給秦國新任國君意思意思,而這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對於秦國處置了商鞅,態度是讚許的。

商鞅為何死了,讓周遭國家鬆了口氣,日後可以抽空討論。 在楚威王當政時,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已經日益強盛,最終在馬陵之戰擊敗了魏國,「圍魏救趙」說明的不只是齊國滅了魏國的威風,不僅僅是知名的孫臏連串計謀打敗了龐涓這麼簡單,其所述說的是大國的崛起與沒落,經由幾場戰爭的輸贏,加上參與戰爭的幾個國家,最終決定了強弱的命運。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相約並力討伐楚國。

此事引起了楚國的極大憤怒,楚威王出兵齊國,重挫了齊威王的威風。

在楚國打敗越國的同一年,即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景翠在攻滅越國後,移師北上,與齊師大戰於徐州,擊敗齊國,進圍徐州,取得了楚威王在位期間的最大勝利。

齊國對於楚國並不懷好感,其一出於國家局勢變化,再者,對於江淮一帶的越國,齊國和楚國本就有所圖謀,後來楚威王曾經大敗於楚國,使得齊國對楚國倍感厭惡。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以景翠為楚師元帥,殲滅越師主力,殺死越王姒無強,盡取越人所占吳地,越人從此離散,成為楚國的附庸,最終越國在楚懷王時徹底滅亡。

此戰之後,楚國達到了他在戰國時期的頂峰,其版圖,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穎、沂、泗流域,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楚威王曾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

(翻譯:我們楚國西邊與秦國接壤,秦國素有得到巴蜀和漢中的圖謀。秦國,是如虎似狼一般凶狠的國家,絕對不可以親近啊。而韓國、魏國迫於秦國這個邊患,沒有辦法跟這樣的國家謀畫得很深,假如跟韓國、魏國這樣的國家一起合作來對付秦國,我們也很擔心這樣的國家反而會把我們的計謀統統告訴秦國,所以無論怎樣跟韓國、魏國兩國合作,合作計畫依定會還沒有施行就使得楚國產生危險了啊。我楚王自己估量,楚國對抗秦軍,未必能打得贏;就算我私底下跟我楚國的群臣謀畫許多,也不足以依恃啊。因為秦國這樣的國家,我楚王每天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吃東西都覺得不好吃,心中恐懼緊張得就像是一直搖擺不停的旌旗那樣而沒有辦法輕易歇止。)

由上述可知,縱然楚國是大國,經過變法的秦國,也使得楚威王頗為忌憚。

但楚懷王時期雖取得吳、越兩國土地,國力反而衰弱,越民紛擾不堪,使得楚國治理上頗有難度。

楚懷王沒有針對越國進行政策聯姻,反而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后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利令智昏之下,國事日非而不復楚威王當時的國力了。

值得回憶的,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國大軍討伐齊國,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

但此同時,公元前332年(楚威王八年),魏國將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獻給秦國,從此掀起了割地賂秦之風;形勢比人強的秦國,已經凌駕於曾經的魏國之上,陰晉城池易手之後兩年,河西(黃河以西)本來魏國屬地,最後全部被秦國攻佔,此後一年之間,秦國又開始侵佔河東的魏地,與魏國之間的戰爭幾未停息。

上述的時間點,秦惠文王不過即位六年,一個當政不過六年的新君,馬上就能讓強大的魏國割讓土地以求和平,可見這位王者領導的秦國有多強大!

楚威王對當時楚國所處局勢,還有秦國強盛的實力,以及中原諸國的眾多盤算,這位王者擁有清醒認知,很不幸也一一言中。

大將景翠僅是武夫,對朝政或外交沒有太多建言;佞臣靳尚和后宮的鄭袖,常常為秦國說話,導致楚國被秦國牽著鼻子走;令尹昭陽有自己的盤算,能力平庸;屈原能說諍言,但可惜沒人聽得進去,無怪乎楚國臣子讓楚國喪失大國地位。

但只有幾名諍臣,無法改變楚懷王身為一個平庸王者的問題所在麼?

楚國的臣子和后宮對於楚國政策的干涉,或許只是其中緣由之一,並非全局操控者。

張儀對楚懷王說美人,完全摸透了楚懷王喜歡美色的特質......

《羋月傳》有一部分很值得省思,無論是否有醜化張儀這個主導秦國「連橫」外交政策的歷史人物,至少在面對楚懷王的時候,張儀和楚王談起美女,楚懷王眉飛色舞的模樣,對於美色的喜好呼之欲出。

「連橫」的外交與軍事謀略,可以說是戰國縱橫家的一個可以恆久討論的重要主題,個人認為應該另外開篇探究,此處只能簡單一提。

不管《羋月傳》裡面的張儀有多像某音樂家喜X郎穿越去戰國時代,或者這位張儀的言行有多滑頭,或是這樣的張儀少了點書卷氣和大氣魄,仍可從張儀左右楚懷王想法方面,看穿一位平庸王者的失敗。

將對於美色的好惡放在國政之前,基本上就是個愚蠢的舉措。

然,楚懷王沒有採取楚威王時期的策略,也沒有藉與諸國「合縱」,在軍事外交上有所獲得,這是楚國由盛轉衰的幾個最主要因素。

楚國選秀前美女們的談資:大王有狐臭!

楚懷王選秀,美女們選嗅......

鄭袖不是選秀中最美的,也不是楚懷王第一眼看上的,卻是最會說話的......

第一個被看上的美少女說錯了話 ......

第二個被楚懷王選秀看上的美女,聞到狐臭的反應......

這是每個人聞到狐臭最真誠的反應......

帝王的後宮,或許比鮑魚之肆還要能散發出吸引逐臭者的氣息......

4. 楚懷王的人格特質不適宜成為君王

這個世界上有狐臭的人非常多,但這個世界能當王的人並不多。

不是說有體臭的人都平庸,那發明香水的某國人可就氣死了。

楚懷王可以有體臭,但楚懷王的問題不是這狐臭味,而是他心中對於別人怎麼看自己的種種計較。

楚威王商有廿幾個兒女,可以說,楚懷王是比較不適任的繼承者,首先性格有所缺陷,心胸也比較狹隘,對於諍臣如屈原,向來無法言聽計從,導致在對外事務上受到上官大夫靳尚、鄭袖等人的左右。

此外,楚懷王對於自己的體味深感自卑,有點「狐臭」真的不要緊,但將個人因素帶入后宮,並因此造成後宮干政,「狐臭」問題就真的十分驚人了。

楚懷王選秀一段,顯示楚懷王沒有雄心大志,選秀充實后宮的女子,多選擇貌美的楚國少女為主。

其次,「狐臭」之於楚懷王,遠比貌美還要緊得多。

楚懷王為何要割了魏美人的鼻子,王者之氣太過於強大,本身對於這體臭過分介懷又愛面子,就是主要問題。

魏美人拿孔雀羽扇遮面,美人遮面半含情,楚懷王卻以為她嫌棄他有狐臭......

「狐臭」對於本人來說,說來也是有些意味。

小時候每到了夏天,有些人的體味真的難以忍受,有的人甚至汗液都帶有顏色,曾見過女同學的白色制服腋下泛出黃色的汗漬;後來出社會,公司裡面有幾名印度人,其狐臭味大約是本人聞過次強烈的,當這幾名同事之一搭電梯上樓的時候,只要當天都能確定他們搭過某一台電梯,就連空調設備也沒辦法驅散那股氣味。

曾聞過最強烈的狐臭味,來自於一名白人,那時我在旅遊過程中,遠遠聞到一陣風中帶有惡臭,還未靠近那人幾公尺,便有強烈的氣味隨空氣飄來,那時我方明白《香水》那部小說的主角感受,原來一個人的體香,竟然有如此令人難忘的感受……

從前聽聞「香妃」的故事,忽然深有感觸,「鮑臭」與「芝蘭」的具體氣味,只有聞過的人得以明瞭。

楚懷王對自己的體臭太過於介意,使得自己的首選雖是美女,但美女是否能習慣楚王的王者之氣,就構成了進入楚懷王后宮的生存之道——以詭詐厚黑之術可求得生存,比起講真話或者保持緘默,都來得徹底有效。

這也告訴我們:當一位領導者愚昧、毫無壯志、心胸狹隘的時候,再傑出的人物如屈原,或者再突出的人才如張儀,都會被大材小用,或甚至是不得所用,出頭的都會是小人和諂媚的佞臣躄妾。

5.楚威王與楚懷王的王后們:楚威后與南后鄭袖的各種干政

楚威后與南后鄭袖都是鬥爭高手,這兩位女子的差異在於:前者多半會考慮楚國外交政治和女兒嫡公主羋姝的幸福,後者南后鄭袖只顧自己,眼界比較狹隘。

《羋月傳》最引人入勝的,就是編劇以楚威王和楚懷王父子兩人進行對照,讓故事從王者的後宮講起,每一段都不是不知所云的後宮鬥爭,劇情全然與戰國局勢的整體大有關係。

所以對比《羋月傳》會發現,一樣都是後宮的戲份,卻彰顯了《後宮甄嬛傳》與此兩部劇截然不同的主創態度,《羋月傳》借助臉譜化的角色,將人物關係和人物性格交代得清楚,更是讓觀眾記掛戰國時代的君王們有些怎樣的態度,雖然後宮如此狹隘,但是也難免為深宮當中的女子際遇有所擔心。

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身為王者,其所選擇的王后會使用怎樣的雷霆手段去管理後宮,決定了後宮其他人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國運。

故事中的女主角羋月,電視劇裏面沒有害過她的女子不多,更多的是陷害她的母親,南后鄭袖與她無利害關係,但楚威后多次意欲害她,本來是輕鬆排除異己的一個把羋月隨嫁為媵到秦國的決定,卻直接害慘了自己的兒女。

女人入宮的過程很簡單,在宮廷中求生存的經歷,卻可以說是步步驚心,寸寸血淚。

可以說,楚威后是劇中前期最主要的女配角,而另一女配角的南后鄭袖,同樣述說著改變國運的過程。

身為君王的正妻,后宮的女子不管遠近親疏,對自己不利的一律抹殺,算計著枕邊人的姬妾們。

然而,君王有這麼多枕邊人,哪個是他所眷顧的,又有哪個不是他刻意設計的棋子?

楚威后看待她的對手們,因為手段複雜一些,可以另外探討。

南后鄭袖與楚威后早就不對盤......

看南后鄭袖害人,手段沒有高明到如何,根據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說,楚懷王的寵妃鄭袖,育有二子一女,電視劇有些出入,僅描述其所生一子(公子子蘭),其實楚襄王熊橫,也是鄭袖所生。

楚威后對付自己的後宮對手,一是莒姬,二是莒姬的媵女向氏,莒國對於楚國沒有太大的政治誘因,但因為莒姬貌美,媵女向氏獨得楚威王寵愛,針對這兩人的種種惡毒手段,因「霸星」傳聞與嫉妒之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熊槐繼承楚王之位,也算是無可厚非,而且沒有直接對莒姬下手,針對的完全是受寵且有楚威王子(羋戎)女(羋月)的媵女向氏。

至於南后鄭袖,後宮裡面沒有對手,魏美人也沒懷子嗣,鄭袖出手不過就是為了嫉妒魏美人美貌,擔憂魏美人過於受寵,於國計民生根本沒有半點考量。

魏美人是魏國所送來的美女,因美貌引起鄭袖嫉妒,直接接近並設計魏美人,讓楚懷王以為魏美人嫌棄自己體臭,最後被楚懷王下令處以劓刑(割鼻子之刑)。

當一個國家為了政治和各種外交利益,將自己國家的公主送去外國和親,背後是種種國家級的勢力。

楚威后沒有致人於死命,多次設計,最多不過找藉口送媵女向氏出宮,而為了嫡公主羋姝的幸福,難免會交代婢女做些準備,預防陪嫁的媵女,也就是庶女羋月,可能會在入宮後爭奪寵愛,到了秦國危害女兒。

楚威后的干政,最初是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去趙國,後來見女兒想要嫁去秦國,難免曝露出心思的黑暗面;後來的干政,有對於楚懷王選鄭袖的不滿,但不滿歸不滿,頂多是暗示鄭袖謹守本分,多次壓制鄭袖的企圖。

莒姬對於受到楚威后迫害,心中充滿憤懣......

鄭袖最初的特質是虛偽,後來是對於楚威后的唱反調,比如鬧出夜明珠事件,或羋月與黃歇到蘭桂台偷摘藥草事件,或忤逆楚威后的意志,主要是為了自己爭寵,無奈楚威后總是壓自己一頭,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耍點小心思。

但古代後宮女子想要得著君王寵倖,有時耍點心機就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電視劇的後宮故事,君王的女人們表現了舊社會一夫多妻、戰國爭霸與封建王權的惡果。

女人和女人之間有矛盾,國和國之間也有矛盾。

電視劇間接提到了戰國時期不同封建王國之間的問題,從楚威王與妃嬪的態度,以及楚懷王面對後宮的種種作為,都反映出兩千多年前的國際利害關係,多半從封建王國的後宮開始發生。

目前看來,《羋月傳》花了許多篇幅在楚國,其設計並不辱使命,相對於《甄嬛傳》,《羋月傳》有對於后宮生態的深刻探討,亦有對照;有雷同處,亦有突破,電視螢屏上揮灑出一段段興亡成敗榮辱悲歡的女性故事,說的是亂世之中,女人應該如何界定自己的定位。

《羋月傳》電視劇看盡前因後果,便也觀盡了大國爭霸如何影響小女子的命運,電視劇則從另一種角度還原了少部分歷史,即便某些歷史人物的設計與事實有些出入,但仍是值得觀察的一齣好戲。

忽然想起去年初看過的一齣電影,內容忘記了,只記得名為《撒嬌的女人最好命》......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4434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