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與祈福之旅(十)大雨傾盆的佛光山
2011/09/14 17:09:32瀏覽2247|回應1|推薦94

第一次來到佛光山,這座全台灣第一大佛寺,而且是高雄縣最值得一看的觀光景點。

由於抵達當時下著傾盆大雨,沒有辦法在雨中為壯麗的建築進行取景,所以外景的圖片只能借用維基百科檔案圖片(如下)。

佛光山的全球資訊官方網頁:http://www.fgs.org.tw/

上圖引用自維基百科檔案照,是佛光山正面入口處的大雄寶殿,網頁: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Fo_Guang_Shan.jpg

佛光山非常宏偉,當天在大雨之中第一次見了整體規模,就算雨簾厚密,依然可以看出磅礡的莊嚴氣勢,由國道三號在山坡底下往上看,「國道三號下仰望可見之處為新建佛陀紀念館園區之禮敬大廳,素食博覽會主要展覽場地便是禮敬大廳」。

佛光山由五座小山所組成,包括第一座東山,含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眾學部,今年八月廿日至廿三日在內部進行素食展,還有不少企業和公司行號進駐,現場人潮擁擠非常。

佛光山的第二座山,主要供信徒朝山禮佛,主體有放生池、不二門、淨土洞窟、朝山會館及大雄寶殿,內部也有不少各式各樣的展覽。

此次造訪佛光山,僅看到前兩座山的大概,沒能參觀後面三座山,頗感遺憾。

而第三座山內容包括寶橋、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中國佛教學院女眾學部等;第四座山為福慧家園與信眾教育園區,佔地面積廣大;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頂,也就是前兩殿可以在戶外看見的普賢殿,另有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等。

上圖是第二座山的展覽場地(禮敬大廳,「此園區通稱為佛光山後山,文中所提五個山頭全數都屬前山」,感謝網友告知),現場觀察大約有十多家中外媒體進駐。

當時佛光山的外部在進行整修,而內部媲美台北世貿展館,廣播中告知:光是八月廿三日這一天,就有三萬餘名各種宗教的信眾入場,而且眾多政治與商界、傳媒人物到場,可以說是熱鬧非凡(可惜本人沒有看到UDN的記者)。

上圖是現場取得的DM,由於咱們的遊覽車抵達時間較晚,下午五點整開始之前,現場就已經擠滿了穿著雨衣的人潮。

我們抵達的時候大約是下午四點多,佛光山正在下大雨,只走了大約五分鐘的短短路程,雨勢就大得讓我褲腳濕透,不得不收起雨傘,而套上黃色的透明雨衣入內。

大雄寶殿內的情況就如上下兩圖所示,人多得要命,可以說是「摩肩擦踵」,外頭的大雨更使得室內擠滿與會的各個宗教團體成員,因而非常擁擠。

從上圖可以看得出來,這次的素食展場面不小,不過相當可惜的是,個人沒有辦法脫團,也就不能花點時間去參觀各個攤位了。

現場還有宗教音樂的攤位,只要是與各大宗教相關的項目,或者可以想得出來的,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角落來展出成果。

南臺灣各縣市政府同樣不落人後,為了推銷各自的軟硬體建設,以便促進旅遊與刺激消費,不少公家單位也設有專門的攤位。

下圖的DM是佛光山的介紹文宣之一,針對的是建設大致完工的「佛陀紀念館」,主其事者是星雲法師,其發想設計在於保存宗教方面的珍貴寶藏。

「佛陀紀念館」預計有八座主要的樓閣式塔,後面的照片就能看得到,希望建造出一種人文風情和文化地標,意義相當深遠。

不過,個人對於將佛教寶物存放於「地宮」長達「五千年」的構思有些疑義,因為在保存方面,或者是其宗教信仰的象徵,都沒有太多的介紹,而「五千年」是一種超越了目前科學和考古學上的設定,要達成這個目標絕對不容易。

DM與展覽攤位上面的巍峨山景,搭配了八座佛塔,加上地宮的設計與嚮往,某種程度上的用意是很好的。

佛光山要將佛教珍寶收藏於地宮,個人樂見其成,但是又覺得好可惜。

為什麼要把寶藏留給千年之後的人們欣賞,卻不現在就開放,讓活著的人都有機會去觀察、鑑賞、研究?

在大雨嘩啦落下的傍晚,天空依然有些陰沉,到處是撐傘、遮頭、套著雨衣的遊人,我的心中仍百思不得其解。

即便已經能夠看到上述八座佛塔的其中之一,對於佛光山未來的發展藍圖,個人還是相當感興趣的。

八座佛塔搭配著最後方的五十米大佛,看起來頗有莊嚴的意象,視野寬廣而恢弘,這是個人很少見過的佛寺規模。

佛光山這次舉辦的「愛與和平祈福大會」,也是一個世界宗教大會,雖說來賓多數是兩岸三地的遊客、信眾、宗教法人團體,不過能夠匯集如此多的不同信仰在此,也是一項壯舉。

下圖是佛光山遊廊旁邊的偌大大理石牆壁,上面羅列著所有捐貲者的姓名,並且按照筆畫數排列,一路綿延上百公尺不止。

牆面裝飾內容也頗有味道,無論是祥雲,還是如意,搭配起來都具有佛教強烈的風格,這樣的建築元素,應該是個人在兩岸三地所首見。

下圖是其中一座佛塔,總共有七層加底座,只要讀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能明白,「七覺知」或許沒人懂得,「浮屠」(佛陀),這樣的設計就是要表彰「救世」和「渡人」的意味。

佛塔刻有百萬《心經》,基座呈現四方形,對外紅色拱門、上有金頂,也象徵著「佛入法身」的味道,所以整體給人的觀感就是壯闊大氣、心圓性方,代表著佛教基本的「四聖諦」:苦、寂、滅、道。

不過,個人不知「苦」在何處,在西晉袁宏的《後漢紀‧明帝紀》就解說了:「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悟羣生也。」

「群生」是什麼,或者人存在的目的為何,是否要為群體成就一些事業,我想這是每個人的抉擇。

《秘藏記本》裡面的說法為「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

有一些翻譯者認為,「浮屠」(梵語發音為Buddha)來自於印度,應該是「窣堵波」(即「塔」的梵語)之轉音,所以佛光山造八座塔,正面為大佛,也象徵了「九重天」。

我們在大雨之中入場,上下兩張照片是邊走邊拍的,距離座位約有兩百米以上,就能看出佛和八座塔的高大。

另外,中央本館(主館)建築約有廿層樓高,大佛為五十米高,遠遠觀之就覺得不虛此行,現場擺滿的座位就有三萬個。

佛光山這次的宗教大會,在下午四點多入場的時候,我還擔心來參加的人數太少,因為在大雨之中沒有觀眾入場,大家不願淋雨,幾乎全都擠在後方的大殿等待雨停。

大約在下午四點廿分,我跟著入場的時候,有點為主辦單位擔心。

看看照片上空空如也的座位,再抬頭瞧瞧淅瀝陰霾的天空,雨勢使得此次祈福大會是否會如時召開,在我心底起了許多個問號。

大約在下午四點半左右,前面幾排的各大宗教信徒入場了,此時到各自的座位坐下,頭頂上還是煙雨濛濛,而人間衛視也在現場播出各個宗教的介紹。

例如下圖的回教,或者台灣各地的清真寺,回教馬教長的發言與專訪,個人覺得相當詳實。

現場的雨勢相當大,從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來,佛光山工作人員(下圖右方穿著黑色旗袍的女士)被大雨淋得頭臉盡濕,引導各宗教團體入座時,臉上那抹帶著無奈和友誼的笑容。

許多佛教的比丘、比丘尼沒有穿雨衣,而是撐傘入座,僧侶們的僧衣都淋濕了,人們的表情異常狼狽,但大家還是保持著微笑,希望能順利進行大會。

大約在下午四點五十分的時候,大雨還是沒有停,四周信眾都頂著水花、穿著雨衣入座,空氣之中壓抑著一股凝重的味道,大家都不曉得是否此次必須要「在大雨的夜裡」聽各大宗教的表演。

這次的「愛與和平祈福法會」,主要以戶外音樂會的形式演出,表演時間長達三個多鐘頭。

如果要聽眾在底下淋雨?相信會使人興味大減。

面臨「愛與和平祈福大會」的開幕,只剩下十分鐘,我坐在濕漉漉的白色塑膠靠背椅上,觀察四周人們無奈的神情,當下覺得有些可惜。

真是「天公不作美」,這還是我第二回淋著雨正經危坐,隱隱還有些鼻塞。

在下午申時最後一刻,相信在場的群眾必然感覺心中歡喜被大雨澆得殆盡,倘若這樣的大雨還下個不停,或許滿腔期盼俱成為泡影。

為了避免相機被淋濕,我只能大致上拍幾張留念,但是就在下午四點五十五分左右,忽然吹來幾陣大風,天空中出現了幾個深淺不一的雲洞(如下圖),但仍然飄著細雨。

上面的五十米大佛,近觀僅能看到佛首,底下就是廿公尺高的主建築,再來則是這次的看台。

看台旁邊的是兩側白色大理石階梯,以及被邀請前來的各大宗教代表,他們穿著各種不同顏色的雨衣,在雨中等待著時間一刻刻流逝。

上圖就是「愛與和平宗教祈福大會」的標誌,白底紅字加上和平鴿,看起來設計簡單而符合主題。

在八大佛塔的側邊,還有幾座涼亭,亭中設有巨型大鼓,看來應該是佛光山舉辦法會之用,雖未曾聽過演出,想必擊鼓聲音必然肅穆而震撼。

下圖是五點之前的照片,我忙著取景,主要是擔憂大會即將流產,所以想拍攝一點鏡頭留念。

可以看見旁邊的服務人員穿著雨衣,上面很清楚淌著大顆的雨珠,就連麥克風和音箱都灌滿了水,而在場的工作人員皆苦著一張無奈的臉,忙著處理積水與音響泡水的問題。

全世界信徒超過十二億的伊斯蘭教,絕對是這次大會的重點之一,與會的回教徒也非常多。

回教的教長稱為「以瑪目」(Imam),宣教師(宣教士)稱為「阿衡」或「阿訇」,影片內容有很長一段在描述台灣回教的興起,下圖為回教馬孝棋教長。

大概很少人曉得:台灣第一批回教徒,跟隨的是鄭成功入台,西元一六六一年還有福建泉州的郭氏,他們在日據時期受到日本人壓迫,當時在淡水和鹿港的清真寺因此式微;第二批回教徒則是民國卅八年,那個時期來台的伊斯蘭信徒多半是軍公教人員,流傳至今,見證的是台灣這三百多年的歷史。

下圖是舞台兩側的設計,有文建會的看板,有一對大型投影螢幕,以及面露憂心忡忡的人們。

現場觀眾有些稀稀落落,而且各宗教信眾也都躲雨沒有入場。

我想工作人員是在擔心與會者人數太少的問題吧?

下圖是舞台右邊的座位。

道教和一貫道的信徒應該都坐在那邊,可以看到即將五點之前,天空還下著雨,而不少人不得不撐著傘入場。

介紹完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性的大教派之後,可以看到人間衛視正在播出軒轅教的內容。

這時天空由陰沉轉為明亮,現場雨勢停了,大雨停歇而轉為綿綿細雨,由於悶熱且雨絲逐漸消散,也有不少人乾脆脫了雨衣。

下圖是軒轅教的大宗伯陳怡魁先生,正在敘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黃帝軒轅氏,以及信仰的承續和轉變,旁白也接著講解百年前的革命巨變。

佛光山選在八月廿三日這天來進行「愛與和平祈福大會」,除了紀念「八二三炮戰」的意味濃厚,更不忘引導觀眾們回憶中華民國的歷史故事。

關於世界各大宗教,個人其實涉獵不多,比較瞭解的是從小就接觸的天主教,還有在學時期的基督教,接觸之深,大約超過了卅年的光陰。

即便自己缺乏信仰,沒有意願成為任何宗教的信徒,對於神鬼之說也秉持「子所不語」的態度,比較希望能夠從科學、人文、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觀察,所以很高興在這樣的大會之中,「怪力亂神」的內容都完全沒有出現。

佛光山給人的感覺一向正派嚴謹,參加過這樣的大會之後,使我對於此地的印象極佳,但回顧當日天候,卻有些微煩躁的記憶,主要是一開始入場還下著大雨。

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當天下午大約四點五十五分,天空還下著牛毛細雨,可是過了五點之後,雨卻驟然停了。

(待續)

前文請參照:

愛與祈福之旅(一)彰化縣埤頭鄉稻米博物館「中興穀堡」(上)

愛與祈福之旅(二)彰化縣埤頭鄉稻米博物館「中興穀堡」(下)

愛與祈福之旅(三)台灣檜木博物館「希諾奇」(上)

愛與祈福之旅(四)台灣檜木博物館「希諾奇」(下)「道由德進藝中取利」?

愛與祈福之旅(五)台南市仁德區,企業家許文龍創辦的奇美私人博物館、美術館

愛與祈福之旅(六)美濃紙傘,客家「原鄉緣紙傘文化村」

愛與祈福之旅(七)苗栗「客家大院」(上)客家人的兩千年歷史和傳承

愛與祈福之旅(八)苗栗「客家大院」(中)蒐集「从」、「众」、「雔」、「雥」之類看客家人兩千多年歷史,再談我所認識的客家人

愛與祈福之旅(九)苗栗「客家大院」(下)元稹與白居易的「桐花」曖昧,以及沒有桐花飛舞的早秋

總統維安的敗筆:簡評8/23/2011佛光山「愛與和平祈福音樂會」現場觀察

台灣度假村(民宿)的問題:軟硬體設備不足、環境清潔不佳

台灣旅行團的問題:推銷為主、買賣縮短行程、嘈雜如菜市場、導遊小姐須加強基本常識!

※下面的三段錄音是現場收錄,介紹大會開始,以及各宗教團體入場經過,感謝提供的苑老師。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5635656

 回應文章

双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間大愛
2011/09/19 02:58
http://a7.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snc7/295819_1472736755974_1760334173_726972_4623990_n.jpg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9-19 22:08 回覆:
見了佛首那慈和的笑容,我也不免彎起了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