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0 13:21:50瀏覽8925|回應5|推薦88 | |
前文請參照:「改過向善,心隨境轉」的困難和歷史因果:陳可辛的電影《武俠》境界(一) 《武俠》這部電影,確實與一般的商業電影不同,其特別之處,就在於使用或強化的元素,全都是過往從未見過的。 可以說,大陸和香港許多媒體、評論喻為「近年來最值得一看的功夫片」,個人認為並非是錦上添花,而確實是本月最有看頭的片子。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寓意高妙、懸疑精采」,甄子丹做為隱世高手唐龍的「武」,偽裝成劉金喜的「拙」;金城武飾演徐百九那滿身穿戴都是民國的「文」人氣息,卻是另類補快,進行「懸疑」的科學與醫學分析; 王羽、惠英紅這幾位老派武俠演員,演出的七十二地煞教主和十三娘,以及勾心鬥角之下還能展現的溫情,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因果業報的哲學性思維。 《武俠》這部電影,可說是吊足觀眾的胃口,從一開始的搶劫勒索、鬥毆殺人,到了後來的負隅頑抗、傲笑江湖,人性的卑微與自我保護,都能夠從細節中觀察出來。 陳可辛作為編導,可以說是「多年磨一劍」,拍片產量不高,卻部部精采可期,無論是甄子丹、金城武、湯唯,都有著「可甄唯武」的諧音,說來也非常有意思。 (三)反映社會現實與歷史:反清、民變、民國的地方勢力問題 至於「反映社會、表現人生」,《武俠》絕對不缺這樣的元素。 《武俠》的拍攝地點在雲南騰沖,那是一個多民族的縣,當地人們的衣著打扮「五彩繽紛」,嘹亮的歌聲充滿了純樸的感情,所以當劉金喜(甄子丹飾演)徒手打死了閻東生(喻亢飾演)和他的手下之後,劉家村的居民無論男女,都用「歌聲」的方式來讚美劉金喜。 這些劉家村的居民逢人就唱,還能彼此男女和聲,而遇到查探劉金喜的徐百九(金城武飾演),這些小老百姓也表現得非常直接,就對著徐百九唱起臭罵他的山歌,相當有意思。 雲南的許多地區,至今依然留存著傳統的民俗文化,除了通宵歌舞之外,男女對歌是常有的事情,這樣的山歌對唱習俗,客家人也都保有,因此用歌聲來表達心聲,絕對是自然而然的舉措。 《武俠》電影中,全村人用歌聲來稱頌劉金喜,除了表達喜悅,也是一種歡慶的表現;而對於徐百九的調查,本來客棧老闆還以為他是官差就不收住宿費用,未曾想徐百九查到劉金喜身上,如此惹怒了眾多居民,徐百九就尷尬地躲在房裡,不想面對鄉村父老兄弟姊妹們全都用歌唱來譴責他。 山歌都在唱些什麼呢? 個人建議大家都去看看電影,片中的腔調和歌詞尤為令人印象深刻。 劉家村的人,自然全都姓劉,同族男女通婚的情況,在少數民族方面也屢見不鮮。 就像唐龍想要藉由劉金喜這個身分,成為劉家村族譜上記錄的劉氏宗族的一員,就連他的長子、阿玉(湯唯飾演)和前夫所生下的方正,要過十二歲生日所進行的「更衣」儀式(傳統的成年禮俗,表示男童成為少年,不再穿小孩服飾,並且與全村其餘十二歲少年,一同將名字記錄於族譜中),拍得也都非常細膩。 另外還有一段重點,就是七十二地煞的起源。 文化的撞擊和衝突,可見諸劉家村的居民與外來人士(縣衙門的官員及捕快)之間的相處模式,縣城的人很難理解鄉下人家的生活態度,還有每個地方的不同習俗。 至於許多媒體報導都宣稱七十二地煞是「西夏人」,個人認為有些疑義。 根據歷史方面的查證,這裡許多網路說法都是有錯的,應該寫成「党項人」,因為「西夏」(西元一O三八至一二二七年)滅亡於蒙古入主中原之後,也就是說,「西夏」這個國家早就滅亡了,留下來的是党項人,而從個人的理解與查閱資料之後,確認的是中國西北方的党項族,也就是羌人的一支。 ※順便一提:「党項」的「党」並非簡體字,而是本字確實如此,「党項族」擁有自己的文化,除了自創文字之外,髮型也與其他族群有極大差異。 古代有所謂的「五胡」(匈奴、羯、鮮卑、氐、羌)在中國北部游牧,這五大族群之下,又演變出更多的少數民族,因此人數最少的羌族,其中一支就是党項人。 這方面可以查的資料很多,在電影裡面,提及「八十萬人被屠殺」,党項族到了清朝之後,並沒有留下相關的歷史記錄,但有兩方面可以與之對照。 其一:七十二地煞應該是党項後裔,由於「反清」被屠殺。 從歷史尋找端倪,再去看看清朝歷史,能夠殺上八十萬人的戰役,幾乎查不到太多東西,而有可能具備這樣實力的人,大概就是「闖王」李自成了。 李自成(西元一六O六至一六四五年)起於民變,是陝西米脂人,也就是明末饑荒引發的農民起義,他率領民軍攻入北京,逼得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盡,後來稱帝建立大順,可惜被多爾袞打敗,最後死於湖北通城,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團練殺死,這方面可以查照《明史》。 而重點在於,李自成是党項族的後裔,他奉西夏王朝的奠基者、夏太祖李繼遷(西元九六三至一OO四年)為祖先,那麼李自成就是西夏党項族平夏部後人,而清朝入關後殺了幾十萬「闖王」人馬,也是前後呼應的。 更可信的則是「荊州」這個湖北的地名,電影裡面描述唐龍在這裡殺了屠夫全家,徐百九擔任清末捕快時,就參與過這個案件的調查,可見地緣關係相當深厚。 那,是否七十二地煞就是李自成的後裔? 清朝是否對李自成的後裔、党項族進行大規模屠殺? 這方面沒有辦法證明,個人認為可能性很高,無論是人事時地,幾乎都對得上。 只不過,「八十萬」這個數字沒有歷史佐證,陳可辛導演在編劇方面多數隱晦,這方面從《投名狀》的情況就能看得出來,就算大家都曉得那部戲描寫的是清朝四大奇案的「刺馬案」,卻沒有辦法完全對號入座。 其二:七十二地煞大有可能參與了「捻亂」,屬於「西捻」的一部分,因「反清」及「民變」被屠殺。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有幾大「民變」發生,能夠有高達幾十萬人參與的,一只手就算得出來,而根據地緣關係,個人覺得「捻亂」可以參考。 在清朝歷史上,最慘重的後期戰役幾乎都是內亂,特別是太平太國和捻亂。 「捻亂」(西元一八五三至一八六八年)同樣是民變,不過卻是不太一樣的戰亂過程,因為牽涉的地方非常廣,主要活躍於長江以北的皖(安徽)、豫(河南)、魯(山東)、蘇(江蘇)、鄂(湖北)、陝(陝西)、晉(山西)、直(冀,河北省)八省,內亂因此在清朝末期長達十餘年。 這些農民或者武裝團練,勢力相當大,與長江流域及以南信奉「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國,大約都在同一時期,縱然性質不同,卻有共同的理念:反清。 「捻亂」和李自成的軍隊性質差不多,都是由於農民不堪天災人禍而反政府的集體武裝行為,但後者更多天災的成分,這就是小小的差異點。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所以捻軍可以說是地方軍閥割據的一種,只不過這些軍閥的組成份子多數是農民或遊民,原本彼此沒有串聯,卻因為清廷腐敗而串連一氣。 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是安徽、河南一帶的遊民以捏紙念咒來祈求作法的道教習俗,剛開始只是驅除疾病、祛災牟利,頂多募捐一些香油錢就可以了,但後來也有黑道介入,導致演變成恐嚇取財、勒索殺人等勾當,簡直與盜賊無異。 遇上荒年歉收,「捻」的人數愈來愈多,導致「居者為民,出者為捻」的情況,所以清朝官方稱為「捻匪」並且進行剿滅行動。 「捻亂」的引發者叫作張樂行(也稱為張洛行,是後來主事者張宗禹叔父)後來首領主要是梁王張宗禹(安徽亳州人,生卒年不詳,《清史稿》認為他生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還有太平軍來協助的遵王賴文光。 張宗禹的合縱方式,就是與太平軍聯絡來共同對付清軍,由於行蹤飄忽不定且難以捉摸,十幾年清廷都對此人沒有辦法,「捻亂」的人數在極盛時期總兵力高達廿萬騎兵。 如果加上這些騎兵的家屬,「八十萬」就是一個很可信的數字。 西元一八六三年,張樂行被清兵所殺,張宗禹統領其眾繼續作戰,一八六四年與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合編,組成新捻軍,在湖北、安徽、山東等地,以騎兵為主,步兵配合,進行小股游擊戰,使得清廷相當頭疼。 而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國滅亡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重組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殺死清廷大將兼親王僧格林沁,可惜清廷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湘軍、淮軍這些地方團練和周圍數省兵力,利用「畫河圈地」的分裂方式,將捻軍分為東、西二捻。 張宗禹綽號「小閻王」,他是西捻的領袖,也是最初的捻軍領袖張樂行的族侄,家有沃田千餘畝,出身地主家庭,西元一八五五年跟隨族叔張樂行參加雉河集會盟(這裡是他的家鄉,所以在此起事),一路延伸到蘇(江蘇)、豫(河南)、陝(陝西)、鄂(湖北)、皖(安徽)等省,由於戰功彪炳,太平天國很快就封其為梁王,而太平天國失敗後,賴文光餘部會合捻軍主力繼續抗清,長達四年之久。 西捻以張宗禹為首,進入陝西之後,配合當地回民對抗清廷來作戰,可惜天候不佳,連日大雨影響捻軍的騎兵,導致最後潰敗,張宗禹也在逃難時失蹤。 張宗禹最大的成就,就是先殺僧格林沁,再突破湘軍曾國藩的封鎖,但騎兵到了江南地區無法發揮,向南受限頗大,因此他的軍隊只能流竄於西北。 張宗禹擅長騎兵作戰,後來在陝西西安的灞橋大敗清軍,本打算援助遵王賴文光所率領的東捻,而從陝北東下,經山西奔襲直隸(河北),可惜東捻軍被李鴻章所覆沒,救援不及之下,張宗禹決定返回陝西重整旗鼓,但半途為清軍所阻,只好迂迴轉戰直隸、河南、山東一帶,一度逼近天津,卻被清軍包圍,在山東濟陽的玉林鎮戰敗。 一八六八年八月,張宗禹想要重回西北,打算經由荏平南鎮來渡過駭河,但被左宗棠阻斷去路,混戰之中下落不明,多數人咸以為在此戰死。 根據張宗禹的年齡計算,他要是到了民國時期,大概也就是教主(王羽飾演)的年紀,所以大有可能,七十二地煞就是西捻的餘孽。 可惜,《武俠》沒有就此著墨,我也僅能在這裡猜測個大概。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民國初年的黑道猖獗問題。 可以說,徐百九(金城武)回到縣城去找他在縣衙的長官,要去拿拘提嫌犯唐龍(甄子丹)的「牌票」,結果他的長官卻馬上要求屬下給廿兩銀子的「通融」費用,並且隨後就跑去七十二地煞密告,將唐龍的藏身處告訴教主(王羽),認為七十二地煞不想放過唐龍,自己則可以因為傳遞消息而獲得七十二地煞的好處,就是一種黑金勾結的狀態。 然而,事情出乎縣衙長官的意料之外,七十二地煞的成員都強烈希望唐龍能夠回到地方盜匪窩裡,教主甚至立即就要格殺這個徐百九的長官。 電影劇情演到這裡,讓人詫異的是那位縣衙長官的反應,他驚恐地跪在地上,懇求教主和徐坤(尹鑄勝)的饒恕。 這樣的場景非常醜惡,當官員的可以卑微地跪在黑道腳下懇求饒恕,連一點尊嚴都沒有了,這又是如何可怕的時代背景? 當一個「牌票」的管控者、縣衙專司拘捕人犯的官員,卻跟殺人勒索的黑幫勾串到這樣的地步,甚至被掌握了生殺大權,民國五年的腐敗情況,和滿清末年又有何差別呢? 然而,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概況。 上面的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Bm6ul6xyog4 (四)開創武俠新局之外的溯源:邏輯科學觀、中醫穴脈解說、心理分析法則等。 《武俠》在對武俠片追根溯源並非虛言。 《如果愛》、《投名狀》這些電影,都是票房賣座的巨制,但是在創新度方面,遠不及《武俠》的程度,而在武俠動作片的領域上,《武俠》具備陳可辛導演所說的「微觀武俠、醫學武俠、科學武俠」這三種概念,重新定義了大銀幕的動作風格與視覺效果,這是非常特殊的一點。 前面曾經提及,跳房子、鬥牛、各種對決手法的段落,都具備不同的概念,沒有老套的繩之以法,也沒有正義打敗邪惡的老套,感官上非常刺激。 (待續)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