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3/25 04:02:03瀏覽6951|回應6|推薦83 | |
演員帶給了觀眾歡樂,無論是在哪種領域,誠如魔術師演出了難解的謎題,觀眾們卻只能用它們來尋找歡樂。 曾經與網友聊過最近幾年播出的節目,偶然間談到在兩岸都紅透半邊天的魔術師劉謙,我和網友都很喜歡看他的表演,每當聽到「見證奇蹟的時刻」這句話,就覺得非常興奮,而我的內地朋友們也都很喜歡看他的表演,有幾位是極為堅定的粉絲。 記得在一次內地的專訪中,主持人提到胡迪尼(Harry Houdini)的魔術,詢問他為何「不做大型魔術,譬如水中逃脫、把人或物變不見等等」。 節目中的魔術師劉謙回答,他喜歡表演「近景魔術」,也研究過胡迪尼的技巧,而且強調「魔術就是娛樂的一種職業,不是騙術」,這樣的說法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可知他所創造的「娛樂」有多成功。 在某些方面,劉謙這位魔術師總會讓我想起胡迪尼,因為部分層面上,不同世代的魔術師也是頗有雷同之處的。 劉謙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chenmagic(簡體:http://www.luchenmagic.com/) 上圖引用自維基百科,魔術師胡迪尼的表演,為了避免作弊,乾脆裸體上陣: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7/HarryHoudini1899.jpg 說到胡迪尼(Harry Houdini),三月廿四日是他的生日,這位魔術史上的大師級人物所擅長的就是脫逃術,上面這張黑白老照片,看起來就十分驚人。 胡迪尼的魔術表現力,就算是擺到了廿一世紀,依然具有相當驚人的特點,譬如他可以表演不依靠外力、同時卸下自己兩條手臂來逃脫的技巧,或者是用重重鐵鍊綑住自己倒吊半空中的危險鏡頭,在上個世紀初期,這樣的魔術表演,簡直就是玩命。 最讓人欽佩的,就是胡迪尼這位魔術師並不藏私,他曾寫下自己魔術中的許多表演竅門,使得魔術留給世人的觀感,從「神奇」變成了「謎題」,這樣的解說往往符合科學理論,偉大魔術師對於解析自身的表演,採取的是理智而開放的態度。 此外,胡迪尼還有一項了不起的特質,就是他勇於揭發靈媒造假。 胡迪尼對於科學相當推崇,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在迷信氣氛瀰漫的廿世紀初,他多次公開挑戰宗教詐騙集團,並且潛伏到一些聚會所去當場糾出各式靈媒詐騙的手段,因為在這位魔術大師的心中:魔術就是一項表演,那麼,從根本上破解迷信,也是魔術師能夠盡到的社會責任。 為何我喜歡胡迪尼?這就是答案。 胡迪尼曾經與柯南道爾(作家Conan Doyle,《福爾摩斯》的創造者,也可以說是偵探小說的肇始者)是好友,柯南道爾作品裡面的Sherlock Holmes是一位了不起的偵探,書中的虛構人物凡事都針對「事實」進行科學「求證」的工夫,諷刺的是,現實中的小說家反而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秘主義遵奉者。 胡迪尼揭發靈媒詐騙的舉動,使得兩人的友誼破裂,這樣的故事不免讓我想起某年春晚之後,某位內地名人質疑劉謙的魔術是「騙術」一樣荒謬;就如同劉謙數次公開說明的主旨,當某些小說家挑戰他人的同時,怎麼不去思考「表演」是「魔術」的本質,而「求證」也是魔術師表演之前就必須思考的重點呢? 在製造懸疑性方面,所有的魔術師都具備高度的表演能力,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表演,比如劉謙,或者胡迪尼,都是觀眾們極為難忘的視覺印象與感官上的絕妙刺激。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AmddLwas44U 表演者都是了不起的,因為許多觀眾難以取悅,更談不上「娛樂」這樣高段的成就了。 為何我會提到魔術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呢? 在某些層面來說,雖然年代不同,但是兩人卻頗有雷同之處。 前面說過,魔術也是一種表演,所以兩位演員的生與死,就使人忽然興起了一股感嘆之情。 上面的影片很簡短介紹了胡迪尼的一生,剪輯了來自電影《The Illusionist》部分片段,搭配童音的詳細解說與演出,卻讓人感覺非常逗趣可愛,順便推薦。 除了職業都以表演為主,胡迪尼(Harry Houdini)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這兩位都是猶太人後裔,也都在其他的國家出生,最後在美國落地生根。 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c/c5/ElizabethTaylor.jpg 我對伊莉莎白泰勒的記憶,最早來自於我的母親,她是這位天后巨星的影迷,為了收藏經典的電影,甚至於不顧我的勸阻,在十幾年前花了一萬多塊台幣買了一堆VHS錄影帶,就為了將她所有演出的影片都買到手。 這位人稱「玉婆」的女明星,年輕時期是個大美人,記憶中看過最喜歡的就是《巨人》(Giant)、《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埃及豔后》(Cleopatra)、《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這幾部,特別是《朱門巧婦》這部電影,我個人非常喜愛。 電影內容很簡單,男主角Brick這位大學時出色的運動員,昔日光輝在婚姻生活之後完全消失,他意外摔傷了腿,使用柺杖的煩躁與憂鬱讓他與年輕的妻子Maggie產生了隔閡,男人覺得女人不懂得他的心,於是平日除了酗酒,就是跑去找好友Skipper訴苦敘舊,尋求男性友誼的慰藉。 女人通常很難明白男人間的同儕情誼,又或者兩個男人的老同學感情早就變質,Maggie極度懷疑老公是個同性戀,跟她結婚卻不行房,乾脆就找上老公的好友,想要去勾引人家做為報復,結果電影沒有演出「人妻出軌」的偷情細節,僅有丈夫聽聞好友的告白之後,他的老朋友Skipper愧疚自殺,以及強烈憤怒的受傷感覺:曖昧的好友背叛了多年友誼,自己的老婆背叛了婚姻。 肉體與心靈的雙重受傷,害苦的除了故事的男主角,同時也讓夫妻感情幾乎破滅。 同時,這對小夫妻的公公Big Daddy要過生日,長子夫妻覬覦他的財產和土地,二兒子夫妻卻鬧得不可開交,劇情急轉直下,得到絕症的公公悲傷不已,偌大家產似乎後繼無人,女主角Maggie也發現老公的性無能,渾身慾火卻不得解脫。 瞧瞧,這是多棒的電影啊!現在那些三流台灣連續劇,哪裡比得上這樣難得一見的劇情片呢? 《朱門巧婦》雖然是保守的六O年代老片,故事卻非常前衛,一對夫妻面對著公公未來的遺產、丈夫對於年齡漸老、體能漸弱的恐懼、男人性冷感、對同性的曖昧寄託,還有「熟女」的性飢渴、報復心、偷情慾望、移情作用等,無論是錢與權(男權,或者女權,甚至是同志權益)的探討,都是至今還非常時興的種種主題。 《朱門巧婦》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5/Cat_on_a_Hot_Tin_Roof4.jpg 我很欣賞兩位演員在電影中的演出,同樣都是外貌出眾的男女主角,保羅紐曼漂亮的淺藍色眼珠,每每閃爍著憂鬱;伊莉莎白泰勒那雙紫羅蘭色的眸子,也盪漾著慾求和渴望,每當Maggie要把Brick這個人如其名、「磚頭」一樣冷硬的男人往床上拖的同時,她神情裡面的強烈感情,真的使人動容。 可惜,保守的六O年代沒有限制級鏡頭,隱而不發的劇情,總是含糊把故事說得讓人「意淫」,或許現在的人會覺得不夠明快直接,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個人喜歡具備衝突性的情節,但我母親的喜好就單純多了,她雖然愛看保羅紐曼(Paul Newman)這位藍眼俊俏男星,不過更喜愛《小婦人》(Little Women)或《玉女神駒》(National Velvet),曾經有一年之久,每個周末她就守在電視機前面看錄影帶,反覆將《靈犬萊西》(Lassie Come Home)瞧上好幾遍。 昨天聽聞噩耗,七十九歲的伊莉莎白泰勒,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大概在幾年前看了一部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傳記影片《雙面瑪麗蓮夢露》(Norma Jean & Marilyn),影片描述瑪麗蓮夢露這位巨星,在某種程度上很嫉妒伊莉莎白泰勒可以當「玉女」影星,還會私底下嘲笑後者比自己身材差、手臂比自己粗。 然而,一個女人的美貌與身材,不都是會隨著年齡老去麼? 或許自古「美人如名將」,擁有「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哀,美麗的瑪麗蓮夢露在盛年早已去世,至今能找到的都是風華絕代的美麗倩影;反觀縱橫演藝圈五十餘年的伊莉莎白泰勒,則從「玉女」變成了「玉婆」,美麗的女明星隨著時光的摧殘,終於在觀眾眼前留下老化的皺紋與鬆弛的肌膚。 七O年代的經典電影《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伊莉莎白泰勒就已經顯出老態,可是她的演技日趨成熟,難度更大的角色與心理層面演繹,反而讓她獲得了美貌之外的許多肯定。 這部電影也是相當難得的好片,探討的主題非常多,譬如當時美國上流社會知識份子的惡趣味、長年婚姻生活的疲憊、家庭價值崩壞等,是一齣反映現實的佳構。 故事主角George和Martha是一對老夫老妻,丈夫是教授,妻子是校長的女兒,生活圈非常狹隘而單調,對於生活都感到很無趣,結果在一次宴會之後,他們邀請了年輕的另一對夫妻Nick與Honey到家裡作客,這對夫妻裡面的Nick也是教育界的同僚。 本來這樣的小型家庭聚會也沒什麼,可是夫妻兩個各有盤算,Martha這位徐娘半老的教授夫人,將來訪的年輕人灌醉,然後盡情引誘小夫妻裡面的丈夫Nick,可惜沒有成功,反而激起自己丈夫George的憤慨,於是Martha在盛怒之下發難,將一切都挑明了掀開來,使得在場的小夫妻不知所措,最後鬧得不可開交。 七O年代的美國,依然保守而無法接受限制級的演出,《靈慾春宵》的部分劇情和台詞都受到刪改,譬如現在常聽到的許多三字經與髒話,在當時是無法被公開演出的,然而男女主角精湛的演技與編劇的豐滿度,使得電影依然票房及口碑都能雙贏。 這樣簡單的故事,蘊含的元素卻深入社會各個層面,除了讓這位巨星獲得第二座奧斯卡影后,還有其他數不清的獎項與頒贈、爵位等。 事業上達到一種高度之後,伊莉莎白泰勒沒有滿足於螢幕前的成就,在演藝圈之外,她開始關切著環保與愛滋病問題,並且與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成為了莫逆之交,這也是讓我喜歡她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她是如此一位真誠的影星。 上為《靈慾春宵》電影劇照,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3/30/Who%27s_Afraid_of_Virginia_Woolf.jpg 假如伊莉莎白泰勒如同瑪麗蓮夢露一樣,在最美的時刻就死去,那麼,現在我就不會寫下如此懷念她的一篇文章了。 聽聞了她的最後消息,就在昨天,忽然感覺人生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一個個需要思考的主題。 儘管電影情節簡單,更須複雜解說;縱然心思駁雜、動機古怪,線索一條又一條,條件一項又一項,影片之中或嚴肅、或輕鬆、或糾結、或狂躁的情緒,相對切入了每個觀眾的神經跟情緒。 從伊莉莎白泰勒的表演中,彷彿能看到她的人生,還有剖析出來的生活態度,比如她的八次婚姻生活,或者她和麥可傑克森等人的友情,與身份、性别、膚色、種族、年齡無涉,「玉婆」拋開了「玉女」時期的羈絆,反而更讓人欣賞。 譬如她在同志好友洛赫遜(Rock Hudson)因為愛滋病而過世之後,對於HIV的宣導與關注;而麥可傑克森曾遭受不白之冤,多少人誣衊他戀童、漂白皮膚、涉入強暴事件,新聞媒體嘲諷他整容失敗,只有「玉婆」堅定站在他身邊,始終給予支持。 我不否認自己對「玉婆」有「愛屋及烏」的感受,然,愛心充滿善意,不計回報;付出就有關懷,不計得失,老去的伊莉莎白泰勒,反而更讓人肅然起敬。 繁花似錦的演藝圈裡面,濃筆重彩的裝扮與外貌,常常眩人耳目,在「玉婆」投身公益的同時,一種溫暖的感受直達内心,這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良善女子,即便她在演藝事業上已經是個無人可以比擬的存在了。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的眼神往往出自心靈的真實面,可以看出真情,也能表達實意;仔細看那雙無與倫比的紫色眼眸,恍若就可以讀出她心底最熱切的呼喚。 伊莉莎白泰勒之美,形諸那雙眼睛,不僅擁有愛憎情慾,也能清澈得使人敬畏;我曾無數次看見她堅定地對著麥可傑克森微笑,或者流露出疲憊憂鬱,仍放獨特光華。 也許有一種人能夠內外皆美,即使情感脆弱,依然真摯坦誠,玲瓏剔透的女演員,也能在現實中一腔衷腸,善待他人而不趨紅踩黑,寬容他人而不否定一切。 我喜歡「玉女」演出的影片,但是「玉婆」的生涯更讓人懷念;歲月能改變美女的容顏,不變的是美好的初心;友誼可塑造一些關係,不變的卻是原則及信賴。 那麽透明、清澈見底的一雙眼睛,感動了我母親和我這樣的電影觀眾,然而「玉婆」熱心熱情的種種表現,那麽真實而超脫演技,做人那麽坦蕩,從她晚年的許多言論與呼籲,不免讓我回想起電影中那樣無邪的、可愛的、美麗的容顏,就算逐漸模糊了,我們還是可以真心相許、反覆回憶。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nE5TITzE8 上面的段落是《靈慾春宵》最精采的一段,伊莉莎白泰勒扮演的Martha發飆,從情慾遊戲中得不到歡樂,精神上開始歇斯底里,並且對著在場所有的人開始破口大罵的絕妙鏡頭,衝擊著故事高潮,而且能激發對於愛、婚姻、人生理念的許多省思。 這樣的電影是那個時代不可逾越的經典,即便是到了廿一世紀,似乎也沒能看到這麼好的影片了,無論是演員還是劇本,俱為一時之選。 是的,無論時光如何流轉,人們依然會在萬水千山中尋找絢爛綺麗的幻想,以及變化多端的各種故事;不管歲月流逝多快,有些紅塵滾滾中尋到的經典,無論是人物或者表演藝術,都是最難忘的獲得,精準而巧妙地捕捉住你我的視線。 重新看這樣的黑白片,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和記憶,所以無論用什麽標準去衡量,如果觀賞的時候能夠採取新的心情,平靜而理智地審視屬於那個年代的議題,觀衆會得到不同的感受。 一位演員的出生,胡迪尼用他的生命與魔術,展現了一位表演者的道德良心,並且回饋給整個世界。 一位影星的死亡,伊莉莎白泰勒以她多采多姿的一生,演繹出屬於自己的芳華,還有對於朋友、社會,那最真切的關懷與愛。 是不是,你我也能在生活之中,尋找出能夠流傳下去的東西? 是不是,我們可以努力追求夢想,從單調的生活裡發掘一些美妙的事物並且懷抱更多的理想? 最後我依然期盼回顧的,仍舊是那些屬於回憶之中,他們用生命表演的、最美妙又有趣的種種片段,這些都將是最難忘的、魔幻如夢境般的,屬於他們留給我的歲月刻印。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