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10/28 19:25:12瀏覽3341|回應18|推薦21 | |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主題:才子型的演員。 Gene Hackman是一個很早出道的演員,算算今年也七十好幾了,他有一種特別的氣質,有別於John Malkovich的陰柔,或者Antony Hopkins的深沉,他在眼神和表情上所展現的,往往是一種特別的霸氣,尤其是那雙會發亮的灰色眼珠,顯得非常吸引人。 他出生於一九三O年一月卅日,美國的經濟崩潰場景出現在一九二九年,股市狂跌、銀行倒閉等種種情況已經不斷發生,於是有投資人跳樓、吞槍、服毒的許多慘事出現在各大報紙的頭條,世界經濟蕭條跟著美國紐約投資客的自殺一路往前暴衝,Gene Hackman運氣不好,出生於這種難堪的狀態之下,家境清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任職於報社的父親因承受不了經濟壓力,在Gene Hackman 十三歲的時候駕車離開了人世,他的童年因此過得非常辛苦,後來入伍,在海軍服役三年,直到成年,和Dustin Hoffman(達斯汀霍夫曼)加入同一個歌劇團,兩人當時主要都表演模仿Marlon Brando(馬龍白蘭度),由於Gene Hackman廿幾歲時長相稍嫌難看,和當時年輕卻不曾演過主角的Dustin Hoffman,頂多在劇團中跑跑龍套,沒有人認為這兩個演員日後會成功,還變成美國影壇的傳奇。
美國曾經有一個叫做Steve Martin的諧星出了本暢銷小說《The Shopping Girl》,可是內容庸俗無趣,比起Gene Hackman的才氣顯得差得遠了,Gene Hackman也是個暢銷小說作家,他將自己的表演生涯和演戲心得出了書,寫了一本叫做《Wake of the Perdido Star》,有別於好萊塢明星的自傳,顯得自省與剖析的層面居多。 《Unforgiven》這部電影,是我對他最初步的印象,也是因為這部片,讓我注意到他的演技特別出眾。 桌別林說:「一個偉大演員的最基本要素是:他必須愛表演中的自己。」 這符合我對傑出表演藝術家的觀察,成為演員的人,如果出於自願,內心對認同都有很強的欲望,有表演欲望;成為偉大的演員的人,相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甚至更愛角色中的自己。 作為演員,許多人的問題是自己的生活過得太順利了、對自己的個性無法拋棄,缺乏偉大演員天賦裡面最基本的要素:愛表演中的自己。 Gene Hackman最了不起的,就是挑選的角色有些能與自己的生平經歷有關,就算是醜惡的配角,上戲時還可以與現實生活乾淨切割,完全放棄自我,因此能夠變化各種各樣的人格,不受限於戲路,將自己內在的痕跡全然拋棄。 以他的情況來看,Gene Hackman不只是做到一個好演員的分際,同時也變成一個偉大的演員,跳脫了所有的局限。 對於表演來說,太有自己個性和價值觀是表演上的障礙,他和Edward Norton、Kevin Spacey、Ed Harris都是如此,也因此這些醜男都是我最喜歡的演員。 近年來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Gene Hackman在《Runaway Jury》(失控的陪審團)劇中演出的可惡律師Rankin Fitch了,他那囂張的神情,以及恐嚇的語氣,真是精采得讓我忍不住喝采啊! 拋棄現實中的自我很難做得到,但這就是一個好演員的基本條件,我曾經與朋友討論過關於Harrison Ford對許多角色的理解,Harrison Ford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他雖然有螢幕魅力,卻讓人覺得無法分辨出他演技中的差異,好像每個人物都有著類似的個性,因此除了早期的Indiana Jones系列,我看不出什麼特別的內心世界明顯劃分,同樣的人格演繹,只會讓人覺得那些商業片的主角變得蒼白無力,只是賣弄好萊塢的聲光效果而已。 比如《The Royal Tenenbaums - Knife》,Gene Hackman的演技就與上面Lex Luther或Rankin Fitch有了極大的變化: 從影四十年的Gene Hackman,從影以來拍過超過八十部電影,不論是動作片或搞笑片,甚至是扮演同性戀、變裝癖,他都詮釋得讓人印象深刻,演技爐火純青是當然的,缺乏英俊的外貌,Gene Hackman什麼角色都可以扮演。 《Hoosiers》裡面的Coach Norman Dale,也是個有趣的人物,可惜這齣戲的劇本太老套,一個人就改變了身邊的人,也將一個叫做Indiana的爛球隊推上全國高中冠軍寶座,這是真實事件所改編的電影,結局顯得分外感人。 Gene Hackman雖然有著同樣霸氣的特質,卻不像Ed Harris有一種剃刀般的銳利,他除了閒暇時偶爾寫一些散文,只從事過製片工作,縱使經歷只有單純的職業演員一項註記,還是能夠顯現出傲人之處。 去年他獲得金球獎的終身成就獎,上台接下獎座後,Gene Hackman感性地發表得獎感言:「除了演戲,我真的不知道能做什麼。」 Gene Hackman喜歡動作片,他特別點出John Wayne(約翰韋恩)給他的啟發,要不是看了那些西部槍戰片,他不會深受感動而加入演員行列,而且一演就是四十年;當然,他也拍過幾部西部片,縱然演出的角色還是反面人物,卻能表現出不俗的演技。 一九七四年岀品的電影《The Conversation》是大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柯波拉)自編自導的好作品,也是Gene Hackman比較早期的演出,他在劇中演出主角Harry Caul,表現出人性的哲理與對於生活的省思,。 這部戲的內容很簡單,敘述一個人對於竊聽他人說話的感覺與過程,一個職業竊聽者在廣場上依照客戶要求錄了一段對話,由於現場雜音必須後製處理,在對錄音的多次轉錄後,卻聽見一段可能會引發一場謀殺案的悄悄話。 Harry Caul處理錄音時,發現這次的交易可能會導致謀殺案件,他開始對自己竊聽的這份工作感到憂慮,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或許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工作信心動搖很正常,因為他們沒有把自己半生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這個行業之中,但是Harry Caul卻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子,從事數十年竊聽的行業,當他開始懷疑自己從事的行業是不是造成許多無法逆料的後果同時,也懷疑起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爲,是不是一種可怕的惡行。 一個只能在黑暗中生活的男人,習慣於竊聽他人的對話,看似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的人生,在中年時期卻意外背上罪惡的十字架,這種心路歷程充滿了複雜和不安,沒有人能輕易保持冷靜,正視這個社會與人性的黑暗面。 Harry Caul充滿了荒謬與痛苦,他不知所措地一再聽著那段對話,在一次又一次對那段錄音的重複播放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大自己的恐懼與迷茫。究竟,一個人可不可以只是旁觀著世界上的罪惡存在,而不採取任何作為?或者,每個人都活在無力感與社會壓迫之下,已經失去了理想和生命的初衷? 看電影的時候,總覺得Gene Hackman動靜皆宜,他可以內斂地表現出角色的心態,也能誇張地演出《The Quick and the Dead》裡面惡劣的槍手和匪徒,無論是《Enemy of the State》(全民公敵)裡面的退休國安局人員Brill,或者是演出電影《The Birdcage》劇中那個保守的參議員、道德秩序委員會副主席Kevin Keely,他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我個人近年來喜歡戰爭片更勝於商業和動作片,尤其是一九九五年的精采電影《Crimson Tide》(赤色風暴),劇中叛變與衝突的場景,實在極為驚心動魄,讓我無法忘懷那可敬的艦長Frank Ramsey,還有艦長那條可愛的小狗。 曾經任職於海軍的Gene Hackman演出這個艦長的最後一役,除了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係,劇中細膩的表演實在精采!下面這段就是電影裡面最經典的Ramsey艦長演說內容: 搭載核武彈頭的潛艇艦,因為冷戰時期的前蘇聯發生政變,叛軍威嚇使用核武,結果美國派出的核子潛艇因為遭到攻擊而失去通訊,缺乏上級命令的艦長Frank Ramsey,下令使用核武先發制人,但是副艦長卻持反對意見,想要避免可能因為誤射核彈而引發的浩劫,兩人各據一方,在潛艇中武裝對抗,最後艦長遭到挾持,由副艦長主導等待上級通訊,後來艦艇回到美國,發覺當時沒有發射核彈是正確的處置方式,Frank Ramsey艦長因此被迫退休。 或許有人會懷疑是否應該同情Frank Ramsey這個人物的爭議,從個人價值觀來面對這個角色,並且進行是否應該發動核武戰爭的審視,由於這種判斷帶來的心虛,誇大艦長錯誤指令的一面,減少殘缺的心態分析一面,就很難從艦長的角度沒有偏見地挖掘他的深度。 或許在我們身上也有同樣的懷疑,如果不能拋棄自己對是與非的理解,或者對與錯的理解,那麼Gene Hackman在表演Ramsey艦長的同時,譬如殺人的火爆場景,就會不由自主地去用傳統的方式來理解一個屬於「壞人」的規範去表現肢體動作、表情,而缺乏角色內心的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有一些好萊塢的爛電影裡面,膚淺的習慣是將壞人塑造出壞的形象,深刻一點的懂得把壞人塑造成壞人的心理:譬如一個變態殺人狂,在他自己眼裡殺人的行為是藝術(比如《Se7en》火線追緝令裡面Kevin Spacey演出的serial killer),所以殺人的表情動作與一個畫家對待他的油畫、雕塑家對待他的雕塑的表情動作是雷同的,是激情、理想、願望,而不是賣弄,但是Gene Hackman所表現的卻是更高深的一種:責任感與魄力。 一個人會不會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魄力」去傷害到別人、整個國家,甚至於是世界? 這個答案還是要大家自己去想想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