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江郵輪之旅(九)瓷都:景德鎮
2010/10/02 23:51:54瀏覽2686|回應5|推薦49

從四川一路往東,經過湖北到了江西,圖中有鄱陽湖,江西景德鎮有昌江流經,可以從此湖來連接長江,大約從隋唐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瓷器運送水路。

本來以為這次的長江遊輪之旅,可以直接從長江直達景德鎮,但是由於昌江正值枯水期,含沙量也比較大,大型郵輪容易擱淺,於是到了鄱陽,就轉為陸路前往。

景德鎮的水運主要依賴昌江,歷史上曾是景德鎮最重要的貨物運輸管道,昌江經鄱陽湖可直達長江入海,早期景德鎮的瓷器就是這樣銷往世界各地的。

上圖引用自WIKI圖片: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JDZA.jpg

來到景德鎮,可以看到不少明代的建築風格,這也是我造訪此地的主因。

過去一千多年,景德鎮就是重要的外銷製瓷據點,但隨著現代化的鐵路和公路交通運輸的極度發展,加上昌江通航能力的限制,如今漕運已經沒落,水運只是一個輔助的運輸管道。

剛來到景德鎮,一路上都是滂沱大雨,導致展示的博物館和店家,幾乎都沒有什麼遊客,所幸還有特別的瓷製樂器演出,無論是二胡、鼓、編磬和洋琴,全都是用瓷器製作的罕見精品。

從最上面的圖案所示,景德鎮位於贛(江西省)、浙(浙江省)、皖(安徽省)三省的交界處,算是很重要的地理位置,除了轉運中心,也是旅遊必經之地。

這次的旅遊,最早去了華東地區的廬山,接下來打算逛逛黃山、龍虎山、九華山、三清山等地,由於景德鎮位於這條重要旅遊線的的中心地帶,距離以上景點或鄱陽湖、千島湖均在二百公里左右,因此可以隨團搭配參訪。

景德鎮市本身的旅遊資源也非常獨特,內涵豐富,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旅遊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佔優勢。

細雨中,景德鎮的濛濛水色、江南綠意,看起來有些發人幽思的感覺。

景德鎮坐落在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但是很少人注意到,此地除了是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明清建築和庭池造景,都盎有古意。

在古代,景德鎮就是相當重要的軍事要地,因為是山間谷地的連通要衝漕運中繼站,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超過兩千多年的歷史。

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就在這個地方屯重兵,更早的春秋時期屬於楚國東境,秦代設有九江郡,景德鎮屬於番縣轄地,到了漢朝,則屬於豫章郡的鄱陽縣

三國時期的東吳曾經擘劃經營此地,到了東晉時,此地改稱為新平鎮,甚至是晉室南渡的據點之一,擁有非常重要的交通與軍事意義。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在此置新平縣,鎮為縣屬,因為位於昌江之南,又稱為昌南鎮,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縣治設在新昌江口,又改稱新昌縣,直到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改名為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

如果懂得命理的人,可能會聽過《河洛理數》的一句「扶梁憑短棹,得渡過江東」,就是在說明景德鎮是昌江的運輸要衝,所以景德鎮早在使用閩南古語的唐朝,就因為盛興的道教與陰陽五行數術之學,在歷史中留下記錄。

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一OO四年),由於此地盛產的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設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

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扶梁州,明代又改稱為縣,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於縣轄區。

昌江曾是景德鎮對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昌江發源於江西省與安徽省交界處的山區,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陽湖,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就曾聚集重兵在此,也使得朱元璋統一了江南地區,最後創立了明朝。

景德鎮市市區處於群山環抱的盆地中,如遇持續的暴雨天氣,市區很容易形成水患,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夏季非常炎熱,極端高溫有時會超過攝氏四十度,建議夏日不要造訪。

本來當時在看檐前滴水的美景,沒想到景德鎮的瓷器,就連屋脊下方也有裝飾上去,但遠景沒能拍得清楚。

關於陶瓷的歷史記錄,則比軍事方面晚了些,中國從漢朝開始在此燒制陶器,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而東晉時代則開始燒制瓷器,距今大約一千六百多年。

相當可惜的是,如今要在景德鎮找到唐宋以前的陶瓷作品,幾乎沒有資料,相當可惜。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瓷器造型優美、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都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產品,因此大量輸出始於唐宋二代。

明朝永樂三年(西元一四O五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的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的歷史發展,擴大並推動了景德鎮的陶瓷國際貿易,迄今超過六百多年,可參照《明史》和鄭和隨行翻譯費信所著的《星搓勝覽》記載。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裡紅和其他品種,上面的壽翁,算是仿清且比較流行的式樣,大紅的設計與象徵意義十足。

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然而到了現在,要想看到真正宋元明清四朝時期的作品,只能去博物館了。

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則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這些都記錄在許多歷史著述裡,譬如唐代柳宗元的《代人進瓷器狀》,或者後來的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

鄭和下西洋對陶瓷生產,特別是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瓷,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宋朝至明朝的西洋貿易,景德鎮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等,都揚名海外,並由東非傳及歐洲,景德鎮青花瓷名聲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不但海外商船相繼到福建泉州採購,並派人到景德鎮、杭州來販運瓷器商品。

《浮梁縣誌》記載,早在唐朝,當時名為扶梁的景德鎮,就有了「陶玉」的稱呼,因為陶瓷相當昂貴,後來又稱為「假玉器」上貢於朝,於是名聞天下,那時的官窯稱為陶窯

唐代制瓷名匠霍仲初,在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朝廷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進御」,使得當時稱為昌南鎮的瓷器成名天下,霍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霍窯

可惜,無論是陶窯或者霍窯,當地現在都找不著舊址了。

不過到了景德鎮,卻有許多人祭祀一位名人,西晉末年中原戰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南移,出現了他們所崇拜的越窯

東晉人趙慨,先後在閩、浙、贛等地為官,因為性情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然而宦海沉浮,最後被貶於現在的江西,乾脆隱居在新平(就是後來的景德鎮),此人將浙閩的越窯技藝,在此發揚光大,又對胎釉配製、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瓷業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因此,景德鎮製陶向製瓷進化,趙慨功勞至偉,遂被後世的當地人奉祀為「制瓷師主」明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鎮民修了「佑陶靈祠」(現稱為「師主廟」)來奉祀,詹珊作《師主廟碑記》對此記述,趙慨被尊崇為景德鎮瓷器的開山之祖。

後來的瓷畫,據說也是受到了他的影響,從唐宋一直演變到現在,成為了當地的特殊藝術。

景德鎮在宋朝以前,出產的多半是白瓷,所以會有「土惟白壕,體稍薄,色素潤」或「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的形容。

柳宗元的《進瓷器狀》,寫道:「藝精埏埴,制合規模。稟至德之陶蒸,自無若窳;合大和以融結,克保堅貞。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

文學家的讚美,所用詞句的尊榮,更增添了景德鎮瓷器的風采。

唐末五代,主要燒製的都是碗盤一類,五代主產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支燒法使得碗、盤器內和底部,都有周長形支燒痕,精美度較低。

不過,五代時期所燒的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準,超越了當時全世界的製瓷工藝。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但是變化更多,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到了明清時期,多半發展為下面這種藝術性質更高的瓷畫。

當然,到了近代改良之後,燒製出下面這幅長達數公尺的橫幅,也成為當地特長。

明清園在景德鎮東郊的雕塑瓷廠旁邊,來到此地,可以發覺不少建築都仿造明清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是景德鎮國際陶藝中心所在地。

園內的瓷器街,就是景德鎮古代瓷器商店街舊址,景德鎮的許多陶瓷工匠和藝術家,都在此廣設個人工作室,展示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

到了景德鎮,只要光照充足,去瓷器街逛一逛,遠方有山峰層疊,近處河流密佈,山環水繞,景色秀麗。

不過,個人對於高聳的電塔有點意見,在這樣古樸風格的園林造景中,出現了幾座電塔,委實破壞了美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不過現在很少見了。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如果仔細看看這些造景,就能發覺許多木石和建築細部,都是瓷器所仿製。

此行比較可惜的是龍珠閣。

龍珠閣是古代景德鎮為皇帝燒制瓷器的工廠遺址,唐代多次因為戰亂被毀,現在的是仿造重建的,位於景德鎮市區的東門頭。

龍珠閣自唐代興建以來,幾經興毀,重修的龍珠閣牆瓦在雨中顯得暗淡失色,重簷飛翹仍相當美麗,遠看氣勢恢宏,後來的明、清王朝,也曾在此設立窯廠,並派督陶官距此坐鎮,監造皇宮用瓷。

到了內地旅遊,我時常有一種增添了遺憾的感慨,那就是:每次在看的「古蹟」,泰半都是「仿古」或「復原」的建築。

明清官窯復原模型,說實在話,不能說它們不美,重點在於毀壞得過於徹底,往往只能從舊址進行修復,更多的則是重建。

不得不說一下,自己從當地人口中聽到的破壞過程,原本在民國初年,景德鎮的幾個上千年的官窯,本來都存在著的,到了抗日與內戰之後,一切都不復存……

千年以後,在廿幾年前,景德鎮展開恢復舊觀的造景工作,就如同大多數親身拜訪過的城市與古都,企圖努力重塑屬於舊時代的風華。

或許,「封建」被打倒了,「文化」被重建了,然而在許多「仿古」的風潮中,我看見的是許許多多的滄桑。

無論是龍珠閣還是明清園,都是御窯和幾百年前的仿古代表性建築和園林造景,衍化成今日景德鎮的標誌性建築,但這些都遠遠不及真實的東西:觀賞過閣內陳列的文物精品,以及明朝時期出土的官窯瓷器,那些纔是更為珍貴的歷史遺物。

忽然想起了「留人茶」與「起手茶」的傳說。

景德鎮自古以一瓷二茶聞名,在長期形成的瓷業習俗中,瓷與茶也緊密聯繫一起,上述的兩種傳說,源自於明代

舊時,景德鎮製瓷做坯,分為圓器琢器

圓器指的是圓形造型的瓷器,如盤、碗、杯、碟等,通常有固定的模具,可以讓瓷器製作時方便套用;琢器是指不能完全依靠陶車製成的瓷器,如瓶、缸、缽、盆、湯匙、鑲器等,需要人工來造型雕琢。

後者的工作辛苦,琢器坯房的工人生活也最苦,除了工作得不到保障,更怕招不到優秀的工匠,因此瓷廠老闆也想出一套決定第二年續請匠人的辦法:每年年底(即農曆十二月間),老闆要請留下的工人去喝茶,沒被請去喝茶的工人,就意味著第二年要被辭退失業,所以後來就把年底被請去喝的茶,叫做「留人茶」。

「留人茶」的傳說,聞之令人心酸,過年前喝不到一杯茶的工人,該是多麼悲傷?

而說到「起手茶」,同樣也有專業工匠的艱苦故事:每年農曆三至四月左右,陶瓷行業的開工,就叫做「起手」,這時瓷廠老闆要請工匠們喝一杯「起手茶」,希望他們拚命工作,並且製造出最精美的琢器。

「起手茶」也分等級,最優秀的工匠,老闆會親自奉茶,然而低等的拉坯工人,有杯茶水可喝,也就要在「佑陶靈祠」祭拜「師主」趙慨之後,上香三炷,祈禱自己能得到多一點月份(份例的工資)了。

上圖就是仿古的明代紅檐白牆,走過石板路,據說腳下的這些石塊,可能時代比起建築物本身的年代,還要更久遠些。

無論是飛簷、瓦當、石柱、方本和門楣等等,都重塑了數百年前的景象,而你我所看見的,只是古人的造型,以及現代重建的新穎建築。

歷史非常弔詭,總是在細微處帶來一些反思:是否那些被人們所遺忘的古老東西,或者那些脆弱的瓷器,多年以後回過頭來觀察,纔能偶爾發現它們有多麼珍貴?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到那精美的瓷器
2010/10/16 11:32

聯想翩翩

不能不說

瓷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寫照

是中國氣質的一大象徵

精緻 高貴 脆弱 而歷經風雨 火中粹鍊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16 21:37 回覆:
是呀,雖然我本人不太喜歡瓷器,但家裡有個喜歡收藏的人,可惜多半都是外國的骨瓷或餐具,比較起來,中國的瓷器在藝術性上,表現得更為徹底美妙。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一貫的迅速回覆呀
2010/10/03 21:29
還有一個問題,看到這個系列中你寫了如下一句
“所以有史以來,可以查到的航運資料,三峽的水運往往是單向為主,回程就轉陸路”

然後突然想不明白了,若是如此那船怎麼辦?難道都是上游造船,一次性的順著江水沖到下游然後就拋棄不用了?還是說客人每次都得買下座船?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3 21:53 回覆:

順流而下比較方便,當然到了後期有改良的帆船和大福船,還有縴夫在淺水區幫忙拉縴,逆行還是可以的,只是中上游地區的流水速度疾,地勢也比較高,不利回溯中上游。

譬如鄱陽湖和洞庭湖,這邊舒緩了長江往東流的急速,此地流域適合舟行,古代也很少如此長途(少數文人如孟浩然和李白等,就有過這種經驗,因此我前面有引述他們的詩句)。

在目前,從四川一路往上海就順行,倘若想要逆行而上,就只有依靠現代船運(更早一點就是蒸汽船)纔做得到,否則在清朝末業前,往西都走陸路。

建議你來葛洲壩看看,現場目睹三峽的水運,那種感覺很震撼,白帝城多數都淹沒在水下,一千多年前的群山峻嶺,也就只剩下一點點類似水渚的小島囉。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3 21:55 回覆:
又發現打錯了:末葉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唉 本來加班加得,都忘記別的事情了
2010/10/03 20:57
這照片濃濃的中華風情,又讓我憂鬱了一會呀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3 21:12 回覆:
啊?「憂鬱了一會」?那麼,轉鐘後我貼點搞笑的內容好了。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最愛遊記
2010/10/03 20:51
特別是這種超級有營養的

真厲害,一篇遊記都有如此的知識性。不過照片似乎有些泛白?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3 21:10 回覆:

我對歷史和軍事方面特別喜歡,所以長江之旅脫團旅遊,逛的都是寫作想取材的地點,呵呵,這也可以說是古代戰場之旅

我用的是Nikon老相機,習慣使我捨不得換新的,結果品質就差了點,還比韓國的三星差一些,日本老牌的確沒落了。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5 00:42 回覆:
補充一下:拍照時在下大雨。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同感
2010/10/03 09:10

今年去杭州,細問之下,才發現許多建築都是仿古的,並非原建築,

雖佩服政府管理單位的用心,卻讓我有些失望。

總覺得仿古的東西,無法勾起心中思古之幽情。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10-03 17:18 回覆:

這也只能怪戰亂問題,當然十年文革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八年抗戰被日本飛機炸毀的建築與古蹟太多,國共內戰也損壞不少,因此目前能看到的,大多都是卅年改革開放的產物。

這是文化浩劫之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