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7 22:44:02瀏覽465|回應1|推薦40 | |
台灣總統選舉翌日,《聯合報》報道中、港兩地知識分子對台灣民主發展的欣羡之情,引述了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周保松的博文:「為台灣人民驕傲。不論誰勝誰負,都是台灣的勝利。在這樣的和平有序理性的華人民主選舉面前,那些反民主論,如精英論/國情論/中國道路論/儒家傳統論/中國人沒有素質論/民主導致社會大亂論等都顯得蒼白無力!」
其實還有一反民主論,特別多香港商界頭面人物,拿來嚇唬香港人,它是「民主有礙經濟發展論」。持此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敢言的恒隆系主席陳啟宗,他多次公開批評民主制度沒有效率,揚言西方也開始懷疑一人一票的民主有很大問題,香港一國兩制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功能組別保障了精英參政,不應該撤銷。 直選總統後 台經濟勝港 本版的「金融人語」欄,之前曾提出港、台經濟發展的比較數據,顯示台灣過去十多年實踐民主,並沒有窒礙經濟發展,正好回應「民主有礙經濟發展論」。我想借用一下這些數據。 台灣 1996年首次直選總統,由 1995到 2010年的 15年,台灣經調整購買力的人均 GDP,增長 1.36倍,香港同期只升 1倍。 這 15年間,台灣經調整購買力的 GDP總額佔全球比重,由 1%增至 1.1%,香港仍然是 0.44%,沒有變化。 台灣這 15年的失業率,平均為 4%,香港是 5%。用來量度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 0至 1,數值越高財富分配越不均),台灣只有 0.33,香港是 0.5,在已發展經濟體中最高。 韓民主化未損經濟增長 台灣的通脹率, 15年來介乎-0.9%至 3.7%,香港是-3.9%至 9%。 如果認為一個台灣還不足以說明事實,不妨再看看另一條小龍—韓國。 1980年春夏之交,針對藉政變上台的全斗煥政權,韓國人民發起一波接一波的抗爭行動,工人和學生爆發示威浪潮,席捲全國。 5月 18日,全斗煥派出軍隊武力鎮壓光州集會,用自動武器朝示威者掃射。面對軍隊圍城,強悍的韓國人,與軍人對峙,數以十萬計的市民連日上街,有人橫卧馬路,以血肉之軀擋坦克進城。光州事件的死亡人數以百計,被捕者以千計。「 518」這組數字,一如我們的「 8964」,成為韓國當代史中,人民抵抗獨裁暴力的象徵。 全斗煥等人在光州事件犯下的殺人罪行,要到 1996年,即 16年後,才得以清算。當年全斗煥及盧泰愚等人正式被起訴,全斗煥被判死刑(後來獲得特赦免死),「光州事件」得到全面平反,韓國正式走出歷史陰霾,在民主路上邁開大步。 如果由 1996年算起,到 2011年 15年間,韓國儘管曾在金融風暴中受到重創,又面對中國製造業崛起的強大挑戰,但經濟發展沒有停滯不前,經調整購買力的人均 GDP,增長 1.58倍。 減利益輸送 收窄貧富差 韓國這 15年間的經調整購買力的 GDP總額佔全球比重,由 1.7%升至 1.97%;平均失業率是 3.8%,堅尼系數約為 3.34;通脹率介乎 0.8%至 7.5%。 與台灣一樣,韓國的民主化經驗,未見窒礙了經濟發展,過去 15年保持了合理的成長速度。台、韓經濟的起落,反而沒有香港般波動,失業率較低,無論是通脹或通縮,也較為溫和。 更重要的是,民主化迫使政權不能再肆無忌憚地向財閥和精英傾斜,輸送利益,執政者更注重經濟成果的公平分配,所以台、韓的貧富不均問題,遠沒有香港嚴重。 每四年經歷一次直選總統的台灣,人民可以定期為國家的發展方向來一次大辯論,然後從中選擇一條路線。選舉過後,勝者不驕,因為要面對在野政黨持續而有力的制衡;敗者不餒,原因是數年後還有機會一展施政抱負。 民主制度促進自我修正 流水不腐,滾石無苔。就是在民主制度的護航下,韓國和台灣的政經環境,擁有自我修正、自我更生的強大生命力,不斷向前翻滾。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