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14 03:42:04瀏覽2671|回應6|推薦29 | |
在〈最後的地平線〉中,我以人類祖先探索地平線來比喻對太空的探索。事實上,發展至今,地平線(horizon)這個詞已經有了新的意義,在宇宙學中,譯作「能視邊界」。 物理學界在二十世紀有兩項大發現:一是沒有東西可以進行得比光速快,而光速在真空中是不變的;二是宇宙是在一段有限的時間之前創生的,目前的了解,大約是 137 億年前。 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表示我們看不到 137 億光年以外的事物。(距離就是時間,反過來說,時間也就是距離。)這 137 億光年距離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能視邊界」。超過這個邊界以外的地方,那裡的光線還沒有照射到我們這裡。就像地球上的地平線,超過地平線之外的地方,我們就看不到了。 但是,地球上的地平線,和宇宙的能視邊界,究竟有些不同。 在地球上,雖然我們看不到地平線的外面,我們仍然受到地平線外的影響。例如地平線外的沙塵暴會吹過來,地平線外的地震和海嘯也會造成地平線以內的災害。 但是,宇宙的能視邊界不同。由於沒有事物比光速更快,所以我們看不到能視邊界以外的事物,就代表能視邊界之外的事物對我們完全沒有影響。 〈時空不是連續的〉中提到,萬物的本身就是資訊,沒有資訊傳過來,就形同沒有東西存在。就連重力也是這樣,重力的傳播也是以光速進行的,所以能視邊界之外的重力,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 地平線外不是沒有事物,只是看不到;可是能視邊界之外,則形同沒有事物。意思是說,能視邊界之外的宇宙只是臆測的、理論上的事物,無法觀測,對我們沒有「實質的意義」,和不存在是一樣的。 然而,能視邊界和地平線也有相同之處。 〈從台北看天下〉一文傳達了這樣的訊息:每個人在地球上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來觀察地球。我們從台北走到北京,北邊的地平線就會往外延伸,而南邊的地平線就會往內縮減。無論我們怎麼移動,我們永遠位於地平線內的中心點上。 我們觀察宇宙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向某一個方向移動一光年,那麼整個宇宙的能視邊界就會跟著向那個方向移動一光年。或者說得更徹底,「我們的宇宙」就會因為我們的移動而改變了。 我們所在的地方,永遠是可觀察的宇宙的中心。或者說,是「我們的宇宙」的中心。若從這個角度看,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還真是說對了。 時間的遷移也會造成能視邊界的變化,因為時間就是距離。每過一年,人類看宇宙的能視邊界就會比現在往四面八方都多出一光年的距離。所以,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會越來越大。這不是科學進步的結果,只是「時間就是距離」的效應。 受到能視邊界的限制,我們每一個人的宇宙都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站在不同的時空點上。這不是個人意識造成的,所以不是主觀的;但是觀察者又不能獨立於被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結果之外,所以也不是客觀的。 就理論上來說,宇宙只有一個;但實際上每個人所見不同,則是各自表述的。 所以,可別妄自菲薄,你就是宇宙的中心。然而,每一個人也是他自己宇宙的中心,所以眾生還是平等的。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