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幻之神劇~法朗克「贖罪」(Franck Redemption)第一版(上)
2013/01/08 17:08:25瀏覽1088|回應0|推薦8

「贖罪」是法朗克(cesar franck,1822-1890)第二期快結束時的作品,第一版總譜是在1871年~1872年完成,第二版則是在1874年改編,由布洛作詞(法文),動用了合唱,獨唱,管弦樂團等,這其實是齣神劇,法朗克卻稱它為「交響詩」。作曲時法朗克還沒受到華格納明顯的影響,所以之後成為他風格標記的頻繁轉調與無限旋律,在本曲中還很少出現。

不幸的是,初演並不成功,但法朗克對此曲仍然很有自信。晚年,他問自己的學生說:你知道有「贖罪」這首曲子嗎?學生竟回答:是古諾的作品嗎(確實古諾的神劇「贖罪」比較有名)。法朗克說:不是,是我的作品,你可以看看我的樂譜,應該比你說的那位寫得更好。

實際上,「贖罪」雖然有一些過分誇大的部分,但也不缺美麗和戲劇性的樂段,總譜十分複雜,只有技巧熟練的作曲家才能寫出,這文章寫作的目的,是希望演出失敗後,被遺棄的第一版能夠出版,我們才能得知此作最初的樣貌。

「贖罪」的第一版和第二版

「第二版雖然有很優秀的合唱曲,和現在常被單獨演奏的那首間奏曲,但第一版中有法朗克獨特的創意和全新的構成手法,所以我敢說,第一版絕對比第二版更好~文森丹第(法朗克的學生)」

第二版的概要

因為兩版之間有許多共通點,所以由常見的第二版來解說比較好理解。樂曲分為二部分,開始的上昇音型雖讓人聯想到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但慢慢越來越有法朗克的風格,充滿崇高的精神性和靜謐的美,接下來是美麗的合唱,女中音(天使長)與合唱一起宣告基督的誕生,第一部分以華麗的氣氛結束。再來是分隔第一部與第二部的間奏曲,非常有名,大約長十五分鐘,在演奏會經常單獨演奏,原題是「Morceau symphonique」。接下來的合唱則則描述基督出生後的苦惱,之後的女中音的獨唱「Le Flot Se Leve」,則像巴哈馬太受難曲中詠嘆調的近代版一樣,有法朗克晚年灰暗的風格與宗教情懷,最後合唱開頭的旋律,如同他的名曲「小提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的活潑,非常有魅力,最後以象徵贖罪達成的戲劇性轉調結束全曲。

在第一版中,法朗克為了使二度贖罪的觀念能用音樂表達出來,很用心的設計調性,在曲子的進行中,使用不同的調性,光輝也隨之逐漸上升,如第一部從a小調到最後光輝的升F大調,升記號也從0個到6個,間奏曲則又轉回a小調,到第二部終結又轉到了B大調,也有五個升記號。

從調性來考慮,法朗克應該是把第一部(以基督來贖罪)當成頂點,因為此時的升記號最多。這種根據調性產生的色彩感,不只是觀念上的運作而已,也希望觀眾聽音樂時產生共鳴,這樣的手法說不定是音樂史上最初的例子(但音樂的光輝程度,是否一定隨著升記號的數目而增加,這點還有爭議。)之後二十世紀,在俄國的史克里亞賓也用音樂來表示色彩的感覺,而「贖罪」第一版可說是他的先驅,在音樂史上算是有獨特的地位。

 

「贖罪」第一版第一部分為靠著基督降生而進行的贖罪,調性的升記號越來越多,到最後的升F大調。然後間奏曲描述已失去信仰的現代,又回歸當初的a小調,表示現代人類贖罪前的罪惡狀態,但第二部隨著祈禱的力量,贖罪又得以再度進行,調性的升記號也隨之變多。

但就是這樣革新的試驗,導致第一版在首演時慘敗,首先是有6個升記號的升F大調,造成樂團讀譜困難,而間奏曲也由升F大調導入a小調,被樂團判定為不可能演奏,結果竟在初演時被刪除。(待續)

 

(本文由夏爾克譯自http://www.fugue.us/Franck_Redemption.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72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