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1 21:26:46瀏覽4106|回應2|推薦50 | |
聖塞巴斯欽殉教圖 殉教?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也的確是這樣~早期基督宗教在傳教時,受到了很大的迫害,信徒被丟去餵猛獸的有之,被活活燒死的有之,被亂箭射死的有之,那種場面一定是萬分淒慘,但也因為這些殉教者的血與堅貞,感動了無數的人們,後人尊稱這些殉教者為聖徒,在西方地位極為崇高,連大音樂家也不敢隨便為之作曲,最有名的可能是這首「聖塞巴斯欽的殉教」了。 它是齣神秘劇,歌詞由義大利著名詩人Gabriele DAnnunzio所作,原作達四千行以上,印象派大師德布西依照他的指示寫成劇樂,與詩句的朗誦同時演出,其實「聖塞巴斯欽的殉教」對東方人,尤其對日本人來說,並不陌生,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就極度迷戀此劇,因為這與他「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殉教理念不謀而合(雖然他獻身的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而身為同性戀者的三島更在劇中看到了很吸引他的地方,那就是聖塞巴斯欽本人。 聖塞巴斯欽(Sebastianus)是羅馬人,他相貌俊美,原本是皇帝的侍衛隊長,卻信仰當時被視為異端的基督教,而被綁在柱子上,皇帝並命令一堆弓箭手向他射箭,大家以為他死了,但另一位聖人幫他收屍時發現他還有氣息,於是幫他急救,而奇蹟似的生還。接著他又跑去皇帝那裡,希望他能改信基督,竟慘遭毒打而死,壯烈殉教,時為西元288年。 嗯...俊美的外表...加上被綁在樹上...被萬箭穿過...這引發了古今同性戀者的認同與想像,至於原因,就不多說了啦~ 看下圖,三島由紀夫曾把自己當作是聖塞巴斯欽,拍了這張照片,沒多久後他就企圖政變而自殺,壯烈"殉教"了...
三島由紀夫模仿的殉教圖,有沒發現連箭插的位置都一樣? 至於德布西呢?他不是同性戀者,但他也發揮了「殉教精神」~因為詩人希望劇作能盡快上演,所以三個月內就必須寫完,為了報酬,當時財務吃緊的他只好拼老命趕寫,累到不成人形,還好他的學生卡普列從旁協助,幫他編寫總譜,才沒有開天窗。而後來他也為劇本所感動,再次確認了自己的信仰,很少動真感情的他還在初演的彩排中流淚,日後對此曲也一直抱持著特殊的感情。 說實在的,"殉教"是多麼悲慘可怕的事情,照理說要為這樣的題材作曲,應該要弄得規模浩大,場面也要極盡悲情才是,但到了德布西手上,一切就不同了~這齣神秘劇真的被弄得很"神秘",雖然從其中也可以感到"殉教"好似就在眼前上演著,但就是不浩大,也不悲情,結果令不少人失望,加上1911年初演時演聖塞巴斯欽的演員是個女性猶太人,DAnnunzio又是以刻劃異教的事蹟見長,於是巴黎大主教下令教徒不得前往觀看,結果當然以失敗收場。事後DAnnunzio表示抗議,說這劇本根本沒有甚麼異教成分,台詞也是無比虔誠,但已無濟於事。 為了突破禁令,德布西將劇中的幾個管弦樂段落編成組曲,這才大受歡迎,但因為少了最重要的合唱段落,神秘性大打折扣,並不能完全表達劇中的氣氛,若想要體認到"殉教"到底是甚麼,還是要聽搭配聲樂的原曲才行。 樂曲一開始,就瀰漫一種詭異的感覺,德布西用簡單的平行式四度和聲,將我們帶到近兩千年前的世界,調號看來是降e小調,但實際卻又不是這回事,因為沒出現以此音為終結的旋律,只是如此的平行式四度和聲,最後一定會出現被教會視為"邪惡"的增四度,德布西也盡量避免此種和弦,如下圖綠色圈圈的部分:
本曲之所以讓人感覺"神秘",當然與此種古老的和聲法有關,前奏曲完後就是第一幕"百合園",先是二重唱,描述兩個基督徒兄弟被綁在柱子上,他們仍不肯屈服,被處以火刑,通常是由兩個女中音來飾演,歌唱旋律非常乾淨,極少半音,類似葛利果聖歌,德布西以此描述基督徒純潔的信仰。 圍觀的人們則呼喊著"塞巴斯欽",這時說書的人開始說話,管弦樂為其伴奏,他說塞巴斯欽突然受到這對兄弟的感召,在燃燒的木柴上跳起奇幻之舞,眾人無不驚奇(以四重唱來表示),紛紛表示要作證人,塞巴斯欽越跳越激動,後來跳的比火焰還高,嘴裡念著:我在這百合枝燃燒的熱火之上,我踏著百合花的純白,榮耀啊,這基督聖王,我赤腳踏在露水上,踏在生長的麥子上,我像是從春天來的潮水...他已進入了恍惚狀態。 這時天使的合唱響起,讚美神和塞巴斯欽,最後唱:看這七位神的證人,那火焰上的王者,天堂都歌頌他!音樂轉到E大調,在明亮的音響下結束了第一幕。 第二幕:魔法的房間 分成五部的小提琴與中提琴發出顫音,低音豎笛則奏出急速下降音階,很有魔幻的效果。說書人描述聖塞巴斯欽在作夢,夢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房間,門外傳來了要獻祭給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處女之歌聲。她嘆息自己將死,靈魂將飛向天空,影子將作為翅膀,與燕子作伴。 說書人又說等等,還有另一首歌,是聖母瑪利亞唱的,當然又是首純淨無暇的少女之歌~德布西最擅長寫這類音樂,以這樣的純潔,來對比火刑的殘酷。她唱:"誰在安靜的追悼我的兒子(基督)...他沒有汙點,所有星辰都在讚美他的王冠,他的臉將照亮我的哀傷,以及整個夏夜",樂曲以升C大調神秘的結束。 第三幕:偽神的集會 開始的鼓號曲非常有名,編制也很特殊,由六支法國號,兩支小號,兩支低音號與定音鼓組成,使用尖銳的附點音符,加上小號的高音部分,聽來有些刺耳,這是讚揚羅馬皇帝的音樂,諷刺性十足,同時聖塞巴斯欽在勸皇帝信仰基督,音樂帶有葛利果聖歌的味道,幾個聲部也互相模仿。 再來是三聲部男聲合唱,讚美和呼喚著太陽神阿波羅,並放出強烈光線,調性也突然由D大調轉為E大調,讓聖塞巴斯欽暈頭轉向。但他很快醒來,加以制止,一切變的安靜...這時他突然跳起"基督受難之舞",旁觀的人們無不驚嘆他的舞姿,管弦樂也奏出悲傷的曲調,跳完後他說:我將悲傷至死,請留在這裡看顧我...接下來,他跪地祈禱,流下的汗水像是血,染紅了地面。 旁觀的芭蕾舞者和女人們尖叫起來,以為他死了,女人們更是掩面痛哭,這段聽來總讓人感到陰風慘慘,見下圖紫色框起來的部分,這是一種全音階和弦,與後來奧利維亞‧梅湘的音樂很像,出現在如此古老的故事裡卻也非常吻合。然後一個女人出來安慰大家,並預告聖塞巴斯欽的復活與重生,但大家還是很悲傷... 接著說書人宣告聖塞巴斯欽將如同基督一樣從十字架上復活,果然他又站了起來,之前那個女人再次用快活的聲調要大家停止悲傷,群眾開始狂喜,連皇帝也驚嘆不已,賜給他一頂美麗的桂冠,但聖塞巴斯欽拒絕接受,皇帝非常生氣,下令處死他,那詭異而悲淒的全音階和弦再度出現,群眾也再度陷入嘆息與哭泣中... 第四幕:受傷的月桂樹 弦樂組奏出顫音,C,降B,降A,降G等四個音同時出現,組成極不和諧的全音音階和聲,英國管又奏出連續增四度的上昇旋律,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說書人說皇帝命令手下,把聖塞巴斯欽綁到月桂樹幹上,要弓箭手向他射箭,直到箭用完為止,「使他像個刺蝟」。 聖塞巴斯欽絲毫不怨恨那些弓箭手,他說:"我必須死,我必須死...我知道你們愛我,但你們不瞭解我的秘密~我將重生,不要害怕,我說的都是真的,誰最深深的刺傷我,就是最深深的愛我...每支箭都是我重生的證明"。他就以如此無畏的態度赴死,但言語卻是恍恍惚惚,傳達出宗教信仰官能性的一面,難怪德布西會如此喜歡這劇本,這讓他感官與直覺性強烈的音樂手法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後來群眾也以合唱的方式加入他的朗誦,他們雖然還是悲傷,但已做好了接受聖塞巴斯欽殉教的準備。 第五幕"天堂"就簡單多了,聖塞巴斯欽在眾人讚美神的高歌中升天,頌歌一首接一首,氣氛狂喜甚至有些瘋瘋癲癲,大家高呼著"哈肋路亞"而結束全曲,合唱也愛用齊唱,非常直截了當,一切反璞歸真。 本劇對後來的法國作曲家影響極大,除了梅湘外,作曲家普朗克(Poulenc)晚年有名的光榮頌(1960)也繼承了其精神,展現了將古代與現代音樂語法結合的企圖心,並兼顧獨創性與通俗性,這就是德布西被認為代表法國尖端時尚的原因,他的旋律單純活潑,卻配上罕見的和聲,表達出古老的神秘感,讓遠古的時代再現,那種清新與原始,對現今來說,是一種永不褪色的流行~但還好只是其音樂風格啦,若是"殉教"開始流行的話,那可真是...不太妙了啦
文/夏爾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