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03 12:22:54瀏覽5498|回應5|推薦65 | |
德布西在彈琴,蕭頌站在他身旁,1893年攝。 十九世紀末的法國作曲家蕭頌,家境富裕,自從巴黎音樂院畢業後,就投身於作曲,並與許多藝文界與音樂界人士往來,印象大作曲家德布西也曾是他的座上賓,風格也多少受到他的影響,後來兩人雖因故絕交,但德布西仍然尊敬蕭頌,還特別欣賞他的「詩曲」(poeme,1896年),尤其是結尾部分,德布西認為:「沒有什麼比結束時那夢幻般的柔和更加令人感動了...當音樂將一切細節和軼事都置之度外,僅僅只有那細膩的情感,這是藝術作品中轉瞬即逝的那一瞬間。」 聽不太懂他在說什麼嗎?沒關係,因為歷來「詩曲」這部作品就一直令人困惑。沒錯,它是小提琴協奏曲的最高傑作之一,但也有人認為其缺乏節制,情感氾濫且過分甜膩,甚至憂鬱。而對我來說,蕭頌與他的恩師法朗克的音樂作風本來就是如此,他們的音樂裡有極其複雜華麗的裝飾與和聲,反而常常阻礙了世人對他們的了解,認為不夠簡潔有力,可是「詩曲」僅僅只有十五分鐘左右而已啊... 這首小提琴的不朽名作,是在蕭頌讀過屠格涅夫不怎麼有名的小說「愛情的勝利之歌」產生靈感的,其詳細內容無從得知,只知道大意是說在義大利的費拉拉,有兩個男子,一個是「繪畫」,一個是「音樂」,他們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子,最後「繪畫」抱得美人歸,「音樂」在傷心之餘跑去斯里蘭卡(也跑太遠了吧...),然後從那裏的印度人學到魔法,用小提琴演奏魅惑的旋律來讓人恍惚語陶醉,他回去費拉拉後,就用小提琴讓那女子如著魔般的心神動搖,好橫刀奪愛,可是「繪畫」挺身而出,殺了「音樂」,兩人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至於「音樂」,則被印度人施了魔法,屍體竟然自己乘著馬消失了...如此奇幻的故事,大概可以說明「詩曲」為何是小提琴協奏曲,結尾又為何如此神祕與曖昧不明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QFgydaLMc
序奏就在這樣曖昧朦朧的旋律與和聲中進行,直到第一主題出現(1:15)~這是個優美但憂鬱的旋律,由小提琴獨奏,是整首「詩曲」最重要的主題:
在樂團跟進也奏出第一主題後,隨後小提琴就展開了第一主題的變奏,這裡大量運用了雙音的技巧,也就是小提琴要同時演奏兩個聲部,技巧困難但效果亮麗,如下圖(2:43):
再來就是熱情纏綿的第二主題(4:52),長笛與豎笛用一堆音符幫它裝飾,這是典型蕭頌的風格,沒有繁麗的裝飾,就不像他了:
在「詩曲」後三年的1898年12月冬季,他完成了藝術歌曲「無終的歌」(chanson perptuelle),並於1899年1月首演,他還開始寫了一首弦樂四重奏,但在6月時卻因為騎自行車在下坡時失控而摔死,來不及完成,「無終的歌」陰錯陽差成為他最後的作品,而這也同樣是描述女子被情人拋棄,嚴重失戀的歌,充滿著難以言喻的悲哀,所以一直有人說他其實是自殺的~奇怪,家境富裕又美滿的他怎麼會自殺呢?何況從他的弦樂四重奏看來,他的創作慾還是很強,難道從這些晚年作品看來,有什麼後人不知道的事情嗎?那還是讓這些石沉大海吧,以下是我對歌詞的翻譯,影片是由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伴奏的版本,可聽到他最晚年情感及技巧的濃郁與複雜: 森林在騷動 星辰閃亮 我的戀人已經走了 也奪走了我荒涼的心
向我的戀人 傳達我將要死的訊息 拋棄了所有的自尊心 在我的眼神向他示愛時 他用力的抱住我 親吻我的頭髮 我激烈的搖動 雖然我已經忘了所有 但我知道他愛我 我才能安睡 但是...他的熱情急速冷卻了 那天早上 他丟下了我 跑到異國去旅行 他已經不在了 我要去投湖自盡 被湖面的花叢包圍著 在水底下永眠
我來到湖邊 被風吹打 我叫著他的名字 像夢遊般的等待著他 像綑著金色壽衣一般 我被自己吹散的頭髮覆蓋著 在風中飄搖 以前那些快樂的回憶 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 如今我已被綠色的蘆葦掩埋
我想...那撫弄我全身的蘆葦 正是你對我的擁抱...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