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28 21:07:44瀏覽3329|回應5|推薦57 | |
法國後期浪漫派作曲家蕭頌(Ernest Chausson,1855-1899)並不算很有名,但也絕非可一筆忽略的作曲家,在法國與十九世紀後半的音樂史中有其獨特的地位。他的作品雖少,但都是他精心創作的成果,家境富裕的他不用辛苦工作,有時甚至可為一小節音樂想好幾天,也酷愛收集畫作,是標準的藝術家式人物。 他早年進入巴黎音樂院與西撒‧法朗克學習,並對法朗克極為崇拜,所以作品也具有某些法朗克的特質,我本身算是非常熟悉法朗克的音樂,所以可以列舉出不少他們的相似之處~如他的交響曲也是模仿法朗克交響曲的三個樂章,曲式也極為接近,兩人都喜歡華格納式的半音階和聲,還都特別喜歡雕琢音色。但蕭頌比法朗克更愛使用五聲音階,所以更具東方的意味,對曲子的裝飾也更繁麗,這在他的代表作「愛與海洋之詩」(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1892年)與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詩曲」(Poeme,1896年)都可以聽得出來。 「愛與海洋之詩」他花了十年才完成,首演就獲得成功,他將朋友摩里斯‧布蕭爾(應該是沒什麼名氣的詩人吧...)所作的「九十首愛與海洋之詩」中選了幾首譜成音樂,由男中音獨唱,管弦樂團伴奏,算是連篇歌曲,但又靠著管弦樂的間奏,把每首詩連結在一起,所以凝結成了一首曲子,內容大概是說一個男子從渴望愛,到與愛人相遇,最後失戀的過程,以下是我對全曲詩篇的試譯: 第一部分:水中的花 「預感」(以上影片0:00-3:12處,影片由男中音Gérard Souzay演出,但目前已被刪除,保留時間標記) 空氣中滿是紫丁香花的奇妙氣味 從牆壁上到下開滿的紫丁香花 讓女孩們的髮絲染上薰香 海在太陽中整個燒了起來 在細白的沙灘上 波浪像親吻般的接近與翻轉 噢 天空 帶有她瞳孔顏色的天空 在紫丁香花開中歌唱的風 那讓所有景物都染上薰香的風 小河啊 那沾濕她衣服的小河 噢 綠色的小徑 那她可愛的小腳走過的小徑 讓我和她相遇! 3:26開始是管弦樂的間奏,在此可見到非常華麗繁複的音樂裝飾,長笛與豎笛、低音管等用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互相接應,此起彼落,表現出海洋般的廣闊與流動感:
我的心曾在那夏天的早晨甦醒 一個美麗的少女在岸邊 她澄澈美麗的眼神向著我 羞澀的向我微笑 展現青春與愛所有美好姿態的妳 像萬物的靈魂般出現在我面前 我的心飛到了妳那裏 妳不再讓我回去 無數玫瑰的雨 從天空中落在我的身上。
「別離」(以上影片7:23處) 這是多麼悲傷 別離的時間響起 海在岸邊捲起漩渦 像在嘲笑我 幾乎在不知不覺間 別離的時刻就已到來 在群鳥飛過 張開雙翼的深淵之上 巨大的太陽底下 海面打上綠色烙印 我靜靜的流著血 眺望著天空 我流著血 注視著那隨波浪遠去的人生 也奪去了我唯一的靈魂 波浪陰鬱的聲音 將我流淚的聲音掩蓋 有誰知道 這殘酷的海能把她帶回我的身邊嗎? 我一直看著她 海在唱歌 愛嘻笑的海風 嘲笑著我的苦惱。 這裡是連接第一和第三部分的間奏曲,剛開始就是典型的五聲音階旋律,由法國號與大提琴相隔八度齊奏,長笛仍用繁複華麗的三十二分音符伴奏,到達全曲的高潮後漸漸安靜下來,以連接第三部分。影片10:54開始的主題非常沉鬱,在曲子後半部頻頻出現,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海上」(以上影片13:28處開始) 滿是青翠綠意的島嶼,從岩石間出現在我面前 島靜靜浮在水上 像是睡蓮 慢慢劃過紫水晶色海面的小舟 不管是幸福或悲傷的回憶 快點讓我都想起吧~
「忘記」(以上影片17:13處開始) 風吹散了枯葉 我的思念像枯葉一般飛舞 像是千朵玫瑰滲出的甘露 滿是恐懼的舞蹈 讓捲起來的枯葉發出金屬般的響聲 銀色的巨大櫸木被月亮親吻 像幽靈一樣的我血已被凍結 在我看到愛人奇妙的微笑之時 像死去的人一樣 我的臉色發黑 然後一切沉默~我看到她的大眼睛 像是對著我說:請忘了我吧!
「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以上影片22:16處開始) 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 就算玫瑰盛開的時候 我都已經回不去了 直到紫丁香花開的時候 玫瑰盛開的時候 都已過去 風已改變了風向 天空變的陰鬱 春天正在悲傷 無論紫丁香與玫瑰都不再盛開 我們都已不能採集花朵了 噢 那曾經讓我幸福滿溢的春天 如今我愛的花都已褪色凋謝 連妳的吻都不能讓他們甦醒 妳怎麼了呢?為何花都不開 太陽與樹蔭也不見蹤影 我們的愛永遠和盛開的紫丁香與玫瑰一起埋葬。
事實上這樣的詩非常濫情,本來文學價值不高,作者本身的文采也沒得到甚麼好評,但經由蕭頌的譜曲後,反而成為法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特別是最後部分「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在全曲完成前就已出版,也常單獨演出,相當有名,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愛苗滋生,幸福滿溢的第一部分,那可說把他的感官性管弦樂法發揮的淋漓盡致,與第三部分「愛之死」的沉鬱恰恰成為對比,「愛之死」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受了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影響,但風格在我看來差距甚大~「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之死」是將死亡當成極樂世界,認為兩個戀人能在那再相會,所以在悲戚中帶有喜悅;而「愛與海洋之詩」則完全是對失戀的絕望,一切隨之死寂,這是兩人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蕭頌風格獨特的所在,所以蕭頌根本不是華格納或法朗克的模仿者,只能說是繼承者~十九世紀晚期法國樂派的繁麗感官風格,在他的音樂中不斷迴盪著。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