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字濫情,音樂爛漫/蕭頌:愛與海洋之詩(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2014/10/28 21:07:44瀏覽2962|回應5|推薦57

法國後期浪漫派作曲家蕭頌(Ernest Chausson,1855-1899)並不算很有名,但也絕非可一筆忽略的作曲家,在法國與十九世紀後半的音樂史中有其獨特的地位。他的作品雖少,但都是他精心創作的成果,家境富裕的他不用辛苦工作,有時甚至可為一小節音樂想好幾天,也酷愛收集畫作,是標準的藝術家式人物。

他早年進入巴黎音樂院與西撒‧法朗克學習,並對法朗克極為崇拜,所以作品也具有某些法朗克的特質,我本身算是非常熟悉法朗克的音樂,所以可以列舉出不少他們的相似之處~如他的交響曲也是模仿法朗克交響曲的三個樂章,曲式也極為接近,兩人都喜歡華格納式的半音階和聲,還都特別喜歡雕琢音色。但蕭頌比法朗克更愛使用五聲音階,所以更具東方的意味,對曲子的裝飾也更繁麗,這在他的代表作「愛與海洋之詩」(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1892年)與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詩曲」(Poeme,1896年)都可以聽得出來。

「愛與海洋之詩」他花了十年才完成,首演就獲得成功,他將朋友摩里斯‧布蕭爾(應該是沒什麼名氣的詩人吧...尷尬)所作的「九十首愛與海洋之詩」中選了幾首譜成音樂,由男中音獨唱,管弦樂團伴奏,算是連篇歌曲,但又靠著管弦樂的間奏,把每首詩連結在一起,所以凝結成了一首曲子,內容大概是說一個男子從渴望愛,到與愛人相遇,最後失戀的過程,以下是我對全曲詩篇的試譯:


第一部分:水中的花

預感」(以上影片0:00-3:12處,影片由男中音Gérard Souzay演出,但目前已被刪除,保留時間標記)

空氣中滿是紫丁香花的奇妙氣味 從牆壁上到下開滿的紫丁香花 

讓女孩們的髮絲染上薰香 海在太陽中整個燒了起來

在細白的沙灘上 波浪像親吻般的接近與翻轉

噢 天空 帶有她瞳孔顏色的天空 在紫丁香花開中歌唱的風

那讓所有景物都染上薰香的風 小河啊 那沾濕她衣服的小河

噢 綠色的小徑 那她可愛的小腳走過的小徑 讓我和她相遇!

3:26開始是管弦樂的間奏,在此可見到非常華麗繁複的音樂裝飾,長笛與豎笛、低音管等用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互相接應,此起彼落,表現出海洋般的廣闊與流動感:


相遇」(以上4:54影片處)

我的心曾在那夏天的早晨甦醒 一個美麗的少女在岸邊 

她澄澈美麗的眼神向著我 羞澀的向我微笑

展現青春與愛所有美好姿態的妳 像萬物的靈魂般出現在我面前

我的心飛到了妳那裏 妳不再讓我回去  

無數玫瑰的雨 從天空中落在我的身上。

 

別離」(以上影片7:23處)

這是多麼悲傷 別離的時間響起 海在岸邊捲起漩渦 像在嘲笑我

幾乎在不知不覺間 別離的時刻就已到來

在群鳥飛過 張開雙翼的深淵之上 巨大的太陽底下

海面打上綠色烙印 我靜靜的流著血 眺望著天空

我流著血 注視著那隨波浪遠去的人生 也奪去了我唯一的靈魂

波浪陰鬱的聲音 將我流淚的聲音掩蓋 

有誰知道 這殘酷的海能把她帶回我的身邊嗎? 我一直看著她

海在唱歌 愛嘻笑的海風 嘲笑著我的苦惱。

 
第二部分:間奏曲(以上影片9:59處)

這裡是連接第一和第三部分的間奏曲,剛開始就是典型的五聲音階旋律,由法國號與大提琴相隔八度齊奏,長笛仍用繁複華麗的三十二分音符伴奏,到達全曲的高潮後漸漸安靜下來,以連接第三部分。影片10:54開始的主題非常沉鬱,在曲子後半部頻頻出現,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部分:愛之死

在海上」(以上影片13:28處開始)

滿是青翠綠意的島嶼,從岩石間出現在我面前 

島靜靜浮在水上 像是睡蓮 

慢慢劃過紫水晶色海面的小舟 不管是幸福或悲傷的回憶

快點讓我都想起吧~

 

忘記」(以上影片17:13處開始)

風吹散了枯葉 我的思念像枯葉一般飛舞 像是千朵玫瑰滲出的甘露 

滿是恐懼的舞蹈 讓捲起來的枯葉發出金屬般的響聲 

銀色的巨大櫸木被月亮親吻 像幽靈一樣的我血已被凍結

在我看到愛人奇妙的微笑之時 像死去的人一樣 我的臉色發黑

然後一切沉默~我看到她的大眼睛 像是對著我說:請忘了我吧!

 

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以上影片22:16處開始)

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 就算玫瑰盛開的時候 我都已經回不去了

直到紫丁香花開的時候 玫瑰盛開的時候 都已過去

風已改變了風向 天空變的陰鬱 春天正在悲傷

無論紫丁香與玫瑰都不再盛開 我們都已不能採集花朵了

噢 那曾經讓我幸福滿溢的春天 如今我愛的花都已褪色凋謝

連妳的吻都不能讓他們甦醒

妳怎麼了呢?為何花都不開 太陽與樹蔭也不見蹤影

我們的愛永遠和盛開的紫丁香與玫瑰一起埋葬。

 

事實上這樣的詩非常濫情,本來文學價值不高,作者本身的文采也沒得到甚麼好評,但經由蕭頌的譜曲後,反而成為法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傑作,特別是最後部分「就算紫丁香花開的時候」,在全曲完成前就已出版,也常單獨演出,相當有名,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愛苗滋生,幸福滿溢的第一部分,那可說把他的感官性管弦樂法發揮的淋漓盡致,與第三部分「愛之死」的沉鬱恰恰成為對比,「愛之死」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受了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影響,但風格在我看來差距甚大~「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之死」是將死亡當成極樂世界,認為兩個戀人能在那再相會,所以在悲戚中帶有喜悅;而「愛與海洋之詩」則完全是對失戀的絕望,一切隨之死寂,這是兩人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蕭頌風格獨特的所在,所以蕭頌根本不是華格納或法朗克的模仿者,只能說是繼承者~十九世紀晚期法國樂派的繁麗感官風格,在他的音樂中不斷迴盪著。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8491197

 回應文章

傑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30 07:33

聽音樂與讀文字  都是莫大享受  謝謝夏爾克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10-30 11:09 回覆:

傑玉早安

謝謝喜歡,去翻譯一些經典聲樂曲的詩詞,也是莫大的享受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19:52

打開音樂,我嗅到你詮譯的詩語

五線譜上的滕蔓,纏著情感的密碼

高亢的嗓音,將永恆傳唱

你貼了郵的註解,没有寫上地址

我攔下風,在水面寫上愛字

漣渏卻留在我心裡

 

哇~夏爾克好棒哦!!!真是才子,還說你不能詩?

連翻譯都來了,快寫篇來分享吧!!!喔~耶!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10-30 11:06 回覆:

那些三十二分音符,是思念的纏繞,串起了五線譜上的每一條線,

沒有哪條線是妳的住址,因為妳已如長笛聲,

飄浮在我心中最高的地方,掀起陣陣漣漪,

還有愛...

 

我好久沒寫詩了~這篇文章的詩詞部分只是翻譯別人的,親愛的溟漠過獎了,我會再嘗試的,謝謝妳喔。


詹于萱(瑀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19:27

有翻譯的詩加上音樂~對於讀者來說是一番不同的欣賞角度

更能細細品味古典音樂~(我覺得)

夏爾克~可以往這方面增加不同的寫作領域

個人比較喜歡詩曲那首旋律的感受

此首從影片10:54之後~傾聽被它的旋律帶到另一種心境

極度的憂鬱 像停止的海~但隨即又像是重生的回憶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10-30 10:44 回覆:

瑀璇早安

所以我現在也想來翻譯聲樂曲的詩詞了,和好希望弟看齊,可是我無古詩基礎,只能翻譯的很白話,大家就湊合著看吧~

下篇我會介紹詩曲,以及他的最後作品「無終的歌」,又可以來進行翻譯了,這兩首曲子是比「愛與海洋之詩」更後期的接近晚年之作,想必會有更深刻纖細的內容。


飛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08:08

金紡哥把詩詞翻譯得很棒

由此可以看出你對詩的領略力

很難想像一個人願意花十年的時間去創作一件作品

在美術史裡也有幾位藝術家是如此

但畢竟是少數

如果一件作品花十年時間而永垂千古

那倒也是值得

謝謝金紡哥的分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10-29 18:00 回覆:

飛雪晚安

謝謝妳的美言,其實詩詞翻譯非我所長,我算是第一次嘗試吧,但覺得譯文還是有些生硬,語句亦太白話,還要多加油,我最近還滿喜歡翻譯這些東西的。

古典樂界花十年完一件作品的例子不少,甚至有人說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前後花了差不多二十年才完成,這樣確實是很難能可貴,這倒是個有趣的話題,以後有機會在來寫文探討一下,謝謝飛雪總是可以給我不少靈感。


Estell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01:13

阿, 感謝你分享Chausson 這部作品, 我之前沒聽過耶! 好浪漫!

我最喜歡都是他最暢銷知名的那部"詩曲", 但情緒低落時別聽! 他就有那股攪動心弦的魔力! 夏爾克下次要不要來分析"詩曲"阿? 期待中....

這位蕭大作曲家, 命運很慘, 沒記錯的話, 他大概是40歲時騎腳踏車被撞死掉的. 英年早逝, 否則應該更出名才對!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4-10-29 17:54 回覆:

Estella妳好

其實蕭頌好聽的作品還不少,除了這首愛與海洋之詩外,當然還有妳說的詩曲,另外還有他唯一一首交響曲,以及鋼琴四重奏,只可惜知名度不夠,聽過的人不多。

「詩曲」並沒歌詞,要說故事不太容易,我對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沒深入的了解,本來要分析不易,但我剛好有下載此曲的手稿,所以產生了新的興趣,雖然沒什麼信心,我就來寫寫看吧~希望到時妳會喜歡啊。

還有他真的是1899年騎腳踏車發生事故而死的,那時年僅44歲,只差一年就可看到新世紀的晨曦了~這是法國音樂界無可彌補的大損失,不然他或許會與丹第共同領導法國音樂界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