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26 12:10:20瀏覽18919|回應12|推薦115 | |
一艘看似很平靜的船,在海上行進著,準備從愛爾蘭到達英格蘭的康瓦爾,還帶著大喜的消息~船上的新娘下船後就將嫁給康瓦爾的國王馬克王,他心胸寬大仁厚,又是當世之王者,新娘嫁了他,就能當個現成的王后了,當然這位新娘也非等閒之輩~她是愛爾蘭的公主伊索德,先不要管這是不是兩國間的政治聯姻(事實上就是),就普通的婚姻來說,能找到比馬克王更好的男人嗎? 而護送公主的人更非等閒,他是康瓦爾最英勇的武士崔斯坦,也是馬克王最信賴的屬下與親友,這趟他親自到愛爾蘭迎娶公主伊索德,秋毫無犯,恭順謹慎,展現十足的紳士風度,在他的督導下,讓航程能順順利利,盡速成其美事,兩國間也將化敵為友。 那...還有什麼好演的?準備夫妻交拜,送入洞房不就好了?嗯~剛剛說的事情當然對,都沒錯,但那只是表象,真正隱含的真相卻令人毛骨悚然~就好像在懸崖上鋪了一面美麗的地毯,其實下面是萬丈深淵一樣... 這是欺騙嗎?不是。是謊言嗎?更不是,它反而才是真相...事實上,伊索德願意嫁給馬克王嗎?絕不!崔斯坦真的那麼恭順有禮嗎?絕不!兩人其實都想盡快,逃離這艘平靜的船...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淒美愛情傳說,年代古老,更增其神秘性,兩個有情人因為現實的阻礙與命運的捉弄,而無法長相廝守,「Tristan(崔斯坦)」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就是悲傷的意思,「Isolde(伊索德)」則有被注目的女人的意思。當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偉大歌劇作曲家華格納也陷於和朋友妻瑪蒂德‧魏森東克相戀不能結合的「現實阻礙」時,激發他將這個中世紀傳說改編成一齣長達四個小時以上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
瑪蒂德‧魏東森克,也許是華格納筆下伊索德的原型 這齣歌劇推出後雖然因為其難度與驚世駭俗,所以一直無法上演,但好不容易於一八六五年初演後,其影響力迅速傳遍歐洲,這種為愛情奮不顧身的精神,啟發了音樂真正的激情,解放了存在音符表象後的心靈奧秘,讓所謂的「浪漫派音樂」進入了最後的華麗高潮,也就是所謂的晚期浪漫派音樂,還影響了後來的無調主義與現代樂派,直到現在仍未止息,堪稱是音樂史上曠世之作,但對一般人來說,似乎太難了點,但想想,「真愛」難道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呢?... 崔斯坦與伊索德點此見以上連結(僅試聽用勿下載),這是1998年的歷史名演,由祖賓梅塔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由Jon FredericWest唱崔斯坦,Waltraud Meier唱伊索德,導演則是有名的康維斯基,他的安排都能切合劇情的象徵,相當精彩且有深意。這齣歌劇的前奏曲,讓人覺得暗潮洶湧,好像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在音樂開始六度大跳後(1:34),出現的竟然是像墜機一樣的半音階下降,我先稱之為「愛的動機」,因為這正是伊索德舉起劍,要殺崔斯坦,但卻無可奈何放下的樣子,原因就是出於對他的愛,後面我會再解釋,當半音階升回去後,誕生了著名的「崔斯坦和絃」(1:43):
(對樂理陌生的朋友請直接跳到下一段無妨)這個和弦在歷史上有眾多解釋,但都沒有統一的答案,可見其詭異與複雜性,事實上就我看來,這是一個有趣的由升sol、si、升re、fa所組成的,以升sol為主音的多利安調式,因為升了第七音e(也就是Fa),所以與小調有區別,且第三音si與第七音fa形成增四度關係,是一種介於大調與小調間的曖昧和絃(雖然基本上是小調偏向的)。這也是一組未解決和絃,本來在音樂中有所謂的屬七,由sol si re fa等四個音組成,常常轉入以sol mi do為構成音的大三和絃,這樣si 及fa可以分別解決到只有半音之差的do和mi ,造成期待解決的效果。但是崔斯坦和弦卻是由升sol、升re、si 、fa構成,連sol和re都升了半音,結果也是有升到C大調三和絃的渴望,但反過來想,也有升至a小調三和絃(La Do Mi)的可所能...若把升sol變La,升re變Mi,si變Do,fa變Mi也都只有半音的距離,所以這和弦算是個絕妙的結構,可以分別以半音解決到大調與小調,但也因此不知道要去哪個調,我們好像在十字路口,你可以說它神奇,也可以說它造成了混亂與茫然,但結果呢?這兩個地方華格納都沒去,他雖然暗示將以B大調解決,但卻一直等不到這個調的主和弦。而且後來這半音以高音不斷上升,低音反而不斷萎縮,反而讓這個渴望解決的憧憬越長越大,而這B大調的解決,竟然要在全劇的最後,才得以實現...
第一幕幕啟後,水手唱的無伴奏歌曲「吹吧,吹吧,風!悲啊,悲啊,我的女孩!」不只是所謂「海的動機」(12:03),歌詞也有深意,原本只是調戲女生的玩笑話,卻精準的暗喻了船上女主人的寂寞心境,她就是愛爾蘭公主伊索德(13:06)。前面說過,她要嫁給康瓦爾的馬克國王了,這將是人人稱羨的「世紀婚禮」,但她卻死都不願,原因只有一個,我乾脆明說好了~她心裡只愛著一個人,就是那馬克國王的忠貞朋友與得力將領崔斯坦,而這人也離她不遠,同樣在船上,準備護送她,兩人的確有段不可告人的秘密。有沒看過女鬼的電影?女鬼即使已變成一堆白骨,也要用骨架搭在心愛的男子身上,不肯放手...伊索德也是這樣,她不和自己的愛人結合是絕對不甘願的,這種願望極為強烈...這種潛藏如深淵的慾望,讓整齣歌劇險象環生。 在伊索德的侍女布蘭葛娜用水手唱的所謂「海」的動機(13:31),表達我們可以平穩到達目的地,英格蘭的康瓦爾海岸後,伊索德開始歇斯底里般的抗拒(14:03),她感嘆自己家族沒落,甚至想呼喚風雨,把自己這艘船弄沉,聽到這些的布蘭葛娜嚇了一跳(15:34),她還不知內情,只是覺得她為何一路悶悶不樂,不吃不睡...注意「家族沒落」,說白一點就是愛爾蘭在戰爭中輸給了康瓦爾,公主伊索德的命運從那時開始,就不是她自己能決定的了。 伊索德大叫:「空氣空氣!我要更多的空氣!快把窗打開!(17:13)」這段後來被尼采拿來諷刺華格納的歌劇太過濃烈。水手此時又唱著歌,伊索德以「渴望動機」,唱出了自己對崔斯坦的渴望:「那注定是我的(18:17),由我這失去的...這獻給死亡的頭,獻給死亡的心(18:52)」詭異的「死亡動機」出現,和聲比原來的全部升半音,造成懸疑效果:
這裡提到了死亡,寧願與崔斯坦同歸於盡,也不肯承受與他分離的痛苦~這是一種女鬼式的思維,其想法不是希望兩人一起當孤魂野鬼結伴,就是希望兩人一起輪迴轉世然後再聚首~這不會匪夷所思,華格納本來就受印度與佛教思想影響很大,他一直想寫一齣有輪迴思想的佛教劇「勝利者」,而在他的最後歌劇「帕西法爾」中,轉世的情節更直接出現在第二幕喔。 伊索德此時要布蘭葛娜看看不遠處的崔斯坦,「說到他啊~可是萬人崇仰的英雄啊!(19:47)」,一臉很崇拜的樣子,但伊索德認為這英雄要碰壁了...(20:11),他只能帶一具死屍給國王~那就是心如死灰的自己。然後就要布蘭葛娜,請崔斯坦來給她請安,死亡動機響起(21:33),大概知道若不能與崔斯坦在一起,就乾脆同歸於盡。 「海的動機」響起(21:51),布蘭葛娜穿過工作的水手們,到崔斯坦那裏,崔斯坦的僕從庫威納爾看到了她,示意伊索德的使者來了,崔斯坦一聽她的名字嚇了一跳~「什麼?伊索德?!...」可見他很心虛(22:22)。布蘭葛娜要崔斯坦去見伊索德(22:51),崔斯坦卻以要專心航行而拒絕了,布蘭葛娜又說這是伊索德的命令(23:31),惹得一旁的大老粗庫威納爾發怒(25:53),他說:「我們哪裡得罪妳們了?妳的主人伊索德都要嫁給我們的主人馬克王,要去當我們的女王了!」布蘭葛娜氣的走了,庫威納爾又補充說(26:43):「你們的莫洛德(愛爾蘭貴族)之前來我們康瓦爾找碴,結果被我們的英雄崔斯坦給打敗了,頭顱就掛在我們那當貢品」。水手們也跟著吆喝,覺得受辱的布蘭葛娜回去向伊索德哭訴(27:32)。 伊索德知道崔斯坦講的這些客套話後,決定向布蘭葛娜,以及困惑的觀眾們講述她心中的秘密,歷來被稱之為「生病的崔斯坦」動機由長笛與豎笛奏出,前面正是前奏曲中那上升到眩目的旋律(29:24),後面則是半音階逐步下降,這動機其實就是那「愛的動機」的變奏,不只代表生病的崔斯坦,也在伊索德回想兩人相識過程中頻頻奏出,往事開始重現...當時愛爾蘭王后之弟莫洛德來犯康瓦耳,崔斯坦雖戰勝了莫洛德,但也倒在船上(29:45),受了重傷,漂流到岸邊,是伊索德與布蘭葛娜救了他,伊索德由於繼承了母親煉藥的才能,所以得以治癒他的傷,而說到「藥」時,「渴望動機」由長笛神秘的吹出(30:07),表示這是一種神奇的藥,而在這個動機中「崔斯坦和弦」的神奇性當然也象徵「藥」的神奇性。 但...這位愛爾蘭皇后伊索德,當時可是莫洛德的未婚妻耶!(伊索德是愛爾蘭皇后的女兒,莫洛德是皇后的弟弟,所以莫洛德其實是伊索德的舅舅)...命運也太捉弄人了~崔斯坦當他覺得自己被伊索德所救時,有沒嚇一跳?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呢?總之,崔斯坦覺得被愛爾蘭的人所救並不太妙,趕緊化名為「坦崔斯」(30:44),公主信以為真,也在照料的過程中愛上了他。 但冰雪聰明的伊索德很快發現,這位「坦崔斯」的劍上有一個缺口,這缺口,又剛好與插在他死去未婚夫頭上的一塊碎片相合~原來~殺他的人就是你!伊索德認為自己必須報仇,於是要把他細心照料的這個騙子「坦崔斯」殺了~但因為愛他,看到他的眼神(32:24,含情脈脈動機),劍又放了下來,「生病的崔斯坦」動機也隨著奏出(33:03),現在知道為何這動機是半音階下降的原因了嗎?再比照全劇剛開始,那六度大跳,又像墜機一般的半音階下降,不就是象徵伊索德原本舉劍,卻又無可奈何放下的樣子?這就是我將之命名為「愛的動機」的原因,因為愛,才會放下仇恨與劍。
1865年初演時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布蘭葛娜這時才恍然大悟(33:34),原來她們當時照料的坦崔斯,正是眼前這位雄赳赳氣昂昂的崔斯坦,伊索德又回想,那位坦崔斯當時不斷表示對自己的忠誠(34:01),並說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永誌不忘,但到了坦崔斯平安回國後,竟向自己的舅舅與上司,年邁的馬克國王稟明,若您要找妻室,愛爾蘭公主伊索德是最佳選擇,除了伊索德是有名的美女外,也可保證兩國間的和平,避免生靈塗炭。 這聽起來不是滿好康的嗎?...崔斯坦或許覺得這樣,是報答伊索德救命之恩的最好方式(由此可見他並沒非常愛救他的伊索德),但對深愛崔斯坦的伊索德來說,這等於是晴天霹靂,讓她後悔當時沒把崔斯坦殺了(35:50,言下之意是同歸於盡),布蘭葛娜頭腦簡單,她還是不太懂(36:06)~伊索德進一步模擬崔斯坦當時和馬克王進言迎娶自己的背叛行為(37:41),隨後情緒就爆發了~「我要復仇!死吧(38:23,死亡動機)!我們一起同歸於盡!」 布蘭葛娜大驚失色,她現在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趕忙安慰,所說內容不外乎是崔斯坦看似背叛了妳,但他其實給了妳最大的回報(39:43)~那就是嫁給人人稱頌的明君馬克王,成為母儀天下的王后。但伊索德才聽不下去~她真正的渴望是要與崔斯坦結合,如果不能在生時相愛,也要同歸於盡,她唱(42:01):「沒有愛情的婚姻...就算他是再高貴的英雄,我如何能忍受?」 不過這次布蘭葛娜說的話終於比較有建設性了~她說妳那麼美,誰能不愛妳呢(43:05)?好啦~就算馬克王真的不愛妳,我也有方法,因為王后(伊索德的母親)其實已經交代了我,代表神藥的「渴望動機」這時又神祕的奏起(44:03)~「我有一個箱子,裡面有各種藥水...」 伊索德此時如大夢初醒~差點忘了這個神奇的箱子,布蘭葛娜在美得讓人心碎的弦樂合奏中說箱子裡面有催情藥(45:44),還有可治病治傷的(現在知道當初崔斯坦的傷是如何治好的),也有解毒的,還有驅蟲的...但伊索德不要這些,她其實已經在一個瓶子做了記號,那就是毒藥 (46:35,管樂吹出陰暗的毒藥動機)!布蘭葛娜嚇了一跳... 水手們開始吆喝(47:15),原來船快要靠岸了,伊索德整個緊張起來,此時崔斯坦的侍從大老粗庫威納爾跑了進來(47:32),向大家宣布船快要靠岸了,請快點準備下船,他明朗的C大調唱段與前面伊索德的陰暗內心戲成為強烈對比,聽眾也感覺進來了一絲陽光,但卻被不和諧音所打斷(48:35)。伊索德說話了,她等不及了,表明說若崔斯坦不來這和解,那她絕不上岸,我想庫威納爾身為崔斯坦的侍從與老友,應該是多少知道內情的,於是他爽快的答應(50:20)。伊索德和布蘭葛納告別,看來是想與崔斯坦一起喝下毒藥,布蘭葛娜無法接受(50:40),但伊索德強烈要求她必須忠誠,遵守自己的命令(51:16)~去準備毒酒與兩個杯子吧!在伊索德堅定的命令,與布蘭葛娜的慘叫二重唱下,卻是由雙簧管所奏出的半音階下行(54:04)...所以劍還是放下了,伊索德真有決心要同死嗎? 庫威納爾宣布崔斯坦來了~這時由管樂所奏出的強烈旋律一般稱為「攤牌」,或「宿命」的動機(54:58),這其實是從「含情脈脈動機」而演化來的旋律,兩人終於要面對面把話講清楚了,弦樂則一下半音上升,一下下降,彷彿兩人的手足無措。崔斯坦問伊索德有何吩咐?伊索德要崔斯坦正視她(56:37,攤牌動機),崔斯坦不願,只說是因為敬畏,後來又說是因為習俗,迎親的使者必須與新娘保持一定距離,至於原因...去問習俗吧(58:09)!伊索德卻說,既然你這麼重視習俗,那我們必須和解,否則還是敵人。崔斯坦裝死,還問:「哪有什麼敵人?」伊索德反擊:「去問你的恐懼吧(58:44)!我們之間還有血債未償!(指的是莫洛德的事)」 崔斯坦繼續裝死,認為已經和解了,但執著的伊索德要的其實不是什麼和解,而是要你! 伊索德隨後又講起舊事,不意外的~那描述往事,不得以放下劍的「生病崔斯坦動機」又出現了(59:56)... 伊索德不願正面講她想與崔斯坦同歸於盡,只好又扯莫洛德(1:00:50,筆者按:當初愛爾蘭王后把伊索德許給舅舅莫洛德也是典型政治聯姻,其實伊索德對這位未婚夫並沒有真愛):「我當時是親自為他送行出征的,如今卻被你所殺,我現在要為他復仇,但以我一個弱女子,又能怎樣?」崔斯坦有點覺悟這事情必須解決(1:03:32),於是他展現騎士風度,把劍給了伊索德:「這次請拿好!不要再掉落了!」 這可是天大的好機會!但伊索德卻再次退卻了,她再次放下了劍(不意外,生病的崔斯坦=放下劍的動機又出現了,1:05:24):
她說:「還是我們和解吧!請喝下這杯贖罪的酒!」這時毒藥動機由長號強烈的吹奏,伊索德向布蘭葛娜暗示,要準備把毒藥加入酒裡,但在毒藥動機後,又是放下劍的「生病崔斯坦動機」(1:06:36)~怎麼回事?難道她又心軟了?還是...倒入酒的根本不是讓兩人同歸於盡的毒藥呢? 水手這時又吆喝起來,提醒大家要靠岸了,兩人必須快點決定要如何,不然沒時間了~伊索德以「死亡動機」(1:07:23),暗示她的目的不是靠岸,而是死亡~但崔斯坦仍然沉默。伊索德只好進一步的強調自己的委屈,又演了一遍自己下船後將面臨的屈辱,這屈辱將由崔斯坦祝福自己與馬克王的婚姻時帶來(1:09:31)。崔斯坦終於打破沉默,在對馬克王的忠誠,以及對伊索德的恩怨情仇間掙扎也很痛苦,不如就喝下這杯贖罪之酒,雖然可能會喪命(1:12:51,死亡動機一閃而過)~但還是敢做敢當吧! 然後他把酒杯奪過來想一飲而盡,伊索德怕他喝完(1:13:07),沒自己的份,也搶過來喝,「生病的崔斯坦=放下劍的動機」卻再度出現,兩人應該是不會死的!原來深明女主人真正想法的布蘭葛娜,陽惟陰奉的把別的藥倒進去了...隨後一聲不和諧的巨響(1:13:20),一連串的下降音階(劍都不知掉到哪去了...),就迎來了渴望動機,與序曲剛開始一模一樣,我們也回到了全劇剛開始的調性。一再出現的「渴望動機」表達兩人已從恐懼這枷鎖中掙脫出來,成了對彼此的渴望~原來...布蘭葛娜給他們喝的,不是毒藥,是春藥!
1916年的油畫:崔斯坦與伊索德,以及靈藥 隨著渴望動機在高音的清澈顫音(1:15:19),他們開始興奮得顫抖,不斷以半音上升,兩人終於認真對看,也象徵著之前崔斯坦的心虛,伊索德的怨念已消逝,如今他們可以緊緊相擁在一起了...隨著「含情脈脈動機」響起(1:16:19),伊索德輕喚著崔斯坦,崔斯坦也喚著伊索德,象徵兩人已然結合,但才一下下,水手又開始鼓譟起來,布蘭葛娜知道快要上岸,災難也快要來臨了...但這一對陷在熱戀中的情侶只看的到對方,在「含情脈脈動機」的變奏下,崔斯坦說:「我之前是怎麼了?為何強調自己的榮譽?」(1:17:26)伊索德也說:「我之前是怎麼了?為何只看到自己的恥辱?」~兩人接下來用渴望動機伴奏(1:17:43),以一個緊跟一個的二重唱方式互相呼喊對方的名字,造成強烈的高潮,兩人進入狂喜狀態,布蘭葛娜看要下船了,趕快給伊索德拿披風(1:18:50),水手們高喊馬克王萬歲,庫威納爾唱:「新娘要來了,國王一定很高興!」崔斯坦竟然問他是哪個國王?庫威納爾錯愕(1:19:46)...伊索德這時才回神,問剛剛喝的到底是什麼藥,布蘭葛娜說是催情藥(1:20:06),伊索德無言...兩人又再一次呼喊對方的名字,崔斯坦最後以死亡動機唱出:「啊!充滿詭計的喜悅!虛幻的幸福!(1:20:22)」,顯然他知道這催情藥的可怕了...水手們大喊著馬克王萬歲,第一幕以燦爛的C大調三和弦結束,但仔細看聲部配置,低音方面幾乎都只集中在C音,與高音域距離較遙遠而單薄,所以這其實是個很不豐富,表面式的音響,這兩個戀人間,其實將碰到很大的困難與阻隔。 好啦~第一幕其實就把整齣劇大部分的劇情講完了,那還有第二幕和第三幕呢?在此,兩人的情話綿綿與心靈傾訴將是最重要的,劇情敘述將只是其次,這讓崔斯坦與伊索德成為一齣很特別的戲劇,情節的精彩與聳動,都要讓位給氣氛的營造和愛情的絮語,難怪後人常說這部歌劇是浪漫音樂的極致。 愛情,其實是有點非理性的成分在裡面,第二幕裡的愛情更是熱戀,狂戀。剛開始就是一個強烈的七和絃(1:22:30),但缺第五音,音響強烈卻單薄,有人說這是「光的動機」或「白晝動機」,這旋律來自於第一幕庫威納爾稱讚崔斯坦的雄壯威武,調侃伊索德的歌最後一句,如今看來這是很表面化的東西,就像白晝所象徵的表象事實,對比於表現真愛的「夜晚」:
隨後「暫時滿足動機」出現,然後半音下降又掙扎上升(1:22:44),注意到了嗎?這其實就是「含情脈脈動機」的變奏,先稱為「憧憬動機」(1:23:13),讓這第二幕前奏曲像是第一幕前奏曲的變奏,但後來出現的狂熱音階,預示了第二幕後面兩人的二重唱。 在渴望動機達到最高,「憧憬動機」又以半音大幅下降達到高潮後(1:24:17),出現了六支法國號的吹奏聲(1:24:24),伊索德此時已經上岸見過馬克王了,兩人成婚,在優美的夏夜,伊索德在王后房間,馬克王則與群臣打獵,這些法國號則是打獵的號聲,但正如華格納的音樂都有另外的含意一樣,這個號聲仔細聽是從「含情脈脈動機」後半而來的,所以是不是也催促著奪取獵物的慾望呢?就像此時的伊索德,正熱切的盼望她真正的獵物~崔斯坦。 布蘭葛娜害怕那越來越近的號聲,也許代表馬克王他們要來了(1:26:24),但伊索德竟然把這號聲,聽成泉水潺潺(1:27:10),豎笛也奏出奇怪的音響,好像蟲鳴鳥叫,可見伊索德雖身在人間,心靈已經超脫意識之外,只掛念著崔斯坦,布蘭葛娜提醒她,那天晉見馬克王時,妳連站幾乎都站不好(1:28:42),還要人扶,國王雖然對妳溫柔體貼,妳卻不斷抱怨,我發現有個人以惡毒的眼光盯著崔斯坦,那個人就是大臣梅洛特(1:29:34)。 提起梅洛特,這人可是崔斯坦無話不談的朋友,所以很早就知道他與伊索德的秘密,這次又看到他們兩人都怪怪的,心中懷疑兩人是不是舊情復燃,在船上通姦了,而已經報給馬克王知道,但伊索德不信梅洛特會背叛崔斯坦,布蘭葛娜要她小心點,這或許是個圈套,故意說要打獵,然後等崔斯坦偷偷來到這時,他們好抓姦個正著。 伊索德還是不信,可能因為那天上岸時梅洛特對她也很獻殷勤(1:29:55),然後她要求把周圍照明的火把都熄滅(1:31:06)~這是個很怪的舉動,是否她知道崔斯坦將會趁馬克王不在,去打獵的機會,跑來這裡呢?沒錯,熄滅燈火正是兩人見面的暗號,但布蘭葛娜認為不宜熄滅光亮(1:32:15),怕無法警戒馬克王與群臣的到來,並認為是自己把酒放入春藥,才造成今天這麼多問題,但伊索德才不怪她,因為這也是她自己的意思,只是那時拍謝說出來,然後她提出一個解釋~認為這一切都是「愛情女神」造成的(1:33:35)~我們會有這些行為,都是因為愛情女神在背後指使,我們只是聽她的命令,布蘭葛娜還是勸她不要熄滅燈火,但伊索德執意如此(1:35:44),她到此已經厭惡一切光亮,她與崔斯坦的偷情,是不能見光的... 隨著伊索德聲明:「就算是我生命的火光,我也要熄滅它後」,「憧憬動機」的半音階下降到無盡之地,死亡動機則壯烈的由小號聲明(1:36:54),看來這次她真的有同死的決心了:
隨後「暫時滿足動機」再度揚起(1:37:27),配合的弦樂伴奏有點隨興,但很快的突然風雲變幻,當「暫時滿足動機」轉為在低音翻攪時,剛剛那些隨興的弦樂伴奏卻變容為讓人神迷的半音階衝刺(1:38:13,衝刺動機),這不就是預示了終曲的愛之死嗎?原來~是伊索德熱切盼望的崔斯坦來了! 崔斯坦興奮大叫:「伊索德!」伊索德也大喊:「崔斯坦!」然後升高了半音:「我的愛人!」(1:38:38)看來是降B調,最後又以銅管強烈奏出渴望動機的半音上行到升D,結果當伊索德唱出:「你是我的嗎?」(1:38:58),卻看來是C大調,其間的落差後面將用一堆半音上行和下行而滿足,歌詞則是兩個戀人間熱愛到幾近瘋狂的囈語,「最高的喜悅!永遠!」。直到此可怕的半音階衝刺停止,「憧憬動機」落下(1:40:24),兩人才緩和下來,崔斯坦開始詛咒光亮,與白晝(1:41:17,白晝的動機),這裡「白晝」象徵的是那些生命的表象,如榮譽及倫理...等等不是出自於真心的東西,又提到往日,他正是出於榮耀的因素,才會去愛爾蘭幫國王迎娶伊索德(1:46:48,與第一幕庫威納爾調侃伊索德的歌很像),當然白晝動機也隨行。伊索德說那時你是被白晝給騙了(1:47:01)~居然要把我嫁給別人!讓我覺得多麼恥辱!我想帶你進入那黑夜,一飲而盡這永恆的戀愛,我們合為一體,一起獻給死亡!(1:49:21,死亡動機) 伊索德又說本來那是毒藥(1:50:36,渴望動機),我們可以一起死的,但因為被換成春藥,我們只好活著,從黑夜又回到了白晝。崔斯坦卻讚美那春藥(1:50:53),讓他通過死亡之門,來到永恆的愛與黑夜之國...伊索德卻說白晝會向我們復仇(1:52:06),崔斯坦要她放心,將自己獻給黑夜(1:53:08),黑夜會掩護我們,讓白晝不能再傷害我們,白晝動機想再起,卻有點無力(1:53:36),終於兩人暫時滿足,「暫時滿足動機」與「憧憬動機」結合(1:55:12),唯美的豎琴撥奏讓兩人進入夜的深處。 兩人唱著(1:56:36):「請降臨吧!愛的夜晚。忘掉我們還活著,讓我脫離這世界吧!」,拍號不斷變化,好像欲言又止,最後到達美麗的九和絃(1:58:44),好像到了新的境界,接下來他們唱的「心連心」動機(1:59:46),為死亡動機的濃縮,表明他們要一起走向死亡,布蘭葛娜以守望歌提醒兩人要當心(2:01:49),夜晚很快就會過去,她的聲音恍恍惚惚,半音推移撲朔迷離,「憧憬動機」也昇華成最夢幻纏綿的升F大調旋律(2:03:37),我認為是華格納作品裡最優美的:
隨後「心連心」動機再現(2:04:19),崔斯坦唱著「死亡動機」想要死(2:05:03),伊索德跟隨,崔斯坦還來了一段「愛與死」的辯證法(2:07:29),劇本還要求他要像頭碰著頭那樣哄伊索德:「如果我是為了「愛」而歡喜的死,那麼「愛」怎麼會和我一起死?因為愛是永恆的,不會隨我的死去而結束,(所以可得證)~崔斯坦不會因為「愛」而死去的!(哇...) 伊索德當然不會讓崔斯坦一個人因愛而死,她也要跟進...調性轉為明確的降A大調,兩人唱出(2:11:16):「那我們就一起死吧,永不分離,沒有結束,不再醒來...奉獻自己,只為了愛而活。」這也將是全劇終曲「愛之死」的旋律,布蘭葛娜再提醒了一次危險將近(2:13:13),但兩人似乎都沒聽到...伊索德唱出「死亡動機」希望死亡(2:14:10),希望白晝別來打擾,渴望動機在低音蠢蠢欲動(2:15:33),兩人以「死亡動機」唱出(2:15:45):「啊~這永恆的夜!甜美的夜」,用的是B大調,但一下就大跳來到D大調(還是主音上D漂亮的九和絃),但當崔斯坦唱出:「要如何抓住(2:16:49),如何放掉這喜悅?」時,又轉回B大調,「永不分離」的旋律再現,兩人用相同的旋律唱:「我就是你,你就是我(2:17:48)」,又以渴望動機唱(2:18:00):「無以名狀,不再分離,再度相遇,再度燃燒......永不止息,合而為一,在這炙熱胸中最高的愛之歡樂!」「憧憬動機」變容為聖潔般的旋律(2:18:12),兩人伴隨著衝刺動機,讓人目眩神迷的衝到了愛欲的高峰...(華格納還在譜上註明:兩人進入恍惚的狀態,再加上前面的衝刺,所以...) 但突然布蘭葛娜一聲慘叫(2:18:48),馬克王及梅洛特闖了進來,B大調三和絃的第三音及第五音瞬間還原,我們解決在B大調希望再度破滅,弦樂的最高音升C,與用小號加強的D音碰撞在一起,成了稀爛,愛的喜悅被打斷,他們要面對現實了...
馬克王又用七度唱:「你要說的就這些嗎?」隨後他痛苦的發表了十分鐘左右的演說,大意是你怎麼背叛了我?(2:23:44)當初可是你崔斯坦要我再娶的,我本身可沒這意思,因為我剛開始就想把王位傳給你(2:25:35),但你不要,認為我傳給子嗣比較好(馬克王目前膝下無子),所以你要我娶愛爾蘭公主伊索德,我還是推辭,因為我年紀太大了,對方只是個少女,這樣不太好...但後來你威脅我若不這樣(2:26:30),那你就要永遠離開我,我才答應的,而伊索德果然是美麗無比的女子(2:28:10),能治癒我的靈魂,讓我不怕敵人與危險,而如今竟然這樣?你的背叛讓我受到重傷(2:29:19),無法復原,原因到底是為什麼(2:31:24)?誰能告訴我?... 這演說一般稱為馬克王的獨白,很多人覺得沉悶,我倒覺得滿好聽,重點是要理解他被崔斯坦背叛的痛,與滿腦子的疑問,還順便補足了整個故事缺角的部分,那就是~馬克王原本要傳位給崔斯坦的,但崔斯坦不願意,而梅洛特看似是崔斯坦的好友,其實是野心家,他早就知道伊索德與崔斯坦的關係了,竟還要崔斯坦,勸馬克王迎娶伊索德,最後搞成這樣,原因可能就是忌妒在作祟。 但「愛的動機」響起(2:31:56),象徵著愛情的非理性,又是那「崔斯坦和絃」...崔斯坦唱(2:32:11):「喔,國王,這我沒法告訴你,這些問題,你永遠不會知道答案。」尼采後來又以這段諷刺華格納禁止別人發問。事實上這就是愛情的奧秘吧,沒有理由也沒有原因,然後「暫時滿足動機」好像要響起(2:33:32),但竟然沒解決,就直接進到剛剛「心連心」的音樂,崔斯坦又以「死亡動機」(2:34:03),問伊索德要不要跟隨他?隨後他用小調唱(2:34:35):「我要去一個黑暗的地方,沒有陽光,不見天日,那是母親生我的地方,也是她死亡的地方(崔斯坦的母親是馬克王的妹妹,生下崔斯坦後就死了)~所以對我來說,死亡才是母愛之所在(2:35:29)。」最後他問伊索德,願不願意跟隨他? 伊索德用了幾乎和他一樣的旋律回答他(2:36:38):「請你帶我到那個國度吧!我怎能從一個包含全世界的國度逃離呢?我會忠實的跟隨你,現在就帶我去吧!」崔斯坦吻了伊索德,「暫時滿足動機」又響起了(2:38:23),但很快被梅洛特打斷,他大罵這兩人是叛徒,拔劍相向,崔斯坦挺身而出,也拔出了劍(2:39:06):「梅洛特,你曾經是我的朋友,還鼓勵我勸國王娶伊索德,而伊索德啊~妳的眼神迷惑了他(2:39:50,原來梅洛特也被伊索德的美貌所迷惑),讓他生起忌妒心,而出賣了我...拔劍吧!(2:40:19)」兩人要決鬥,崔斯坦卻讓自己的劍掉落,梅洛特刺了過來,崔斯坦被刺中,倒在庫威納爾懷裡,崔斯坦這次是真的想死了,一方面也以不抵抗的方式為自己贖罪,這種光明磊落讓人佩服,但更讓人心痛,第二幕結束。
布列塔尼海岸(圖片來源:Flickr Hive Mind) 第三幕前奏曲剛開始,就出現了f小調的沉重弦樂合奏(2:42:32),這是「渴望動機」的變形,但用的不是半音,讓人聯想到眼前一片茫然的,沉重灰色大海,崔斯坦受了重傷昏迷,回到故鄉布列塔尼,忠實的侍從庫威納爾在他身邊照顧他,周圍的牧羊人則隨時注意海上有沒船過來,因為如果有,那會不會是伊索德的船呢?那一定要馬上通報。 小調的沉重開始上升,但卻是用飄的,好像靈魂離開身體,音樂一下轉為大調(2:43:20),然後卻又進到無止境的半音糾纏,這動機我稱之為「迷惘動機」,在這一幕很重要。後來又與沉重的弦樂合奏交替,英國管開始吹出神祕而悲傷的曲調(2:46:35),這是牧羊人吹的,悲傷到庫威納爾都快聽不下去,牧羊人說若看到船時,他們就會吹快樂的曲調(2:51:18)。但是...這牧笛悲傷的曲調喚醒了昏迷的崔斯坦(2:52:47),庫威納爾極為歡喜,頌讚生命之神奇(2:54:20),但崔斯坦告訴他,「我醒過來的地方,並非我留戀的地方,我究竟要去哪裡,我也無法告訴你(2:58:32)。」崔斯坦描述他要去的地方沒有陽光,也沒有景物與人民,那很明顯的就是死域! 但崔斯坦還不能去...因為愛人伊索德還沒來,還待在陽光下(3:02:11)!庫威納爾其實一直是不喜歡伊索德的,聽第一幕他消遣伊索德的歌就知道了,但此時他也認為除了伊索德外(3:05:28),恐怕沒人能醫治的了崔斯坦,因為崔斯坦受的是身體與心靈雙方面的重創。 庫威納爾說將派人帶伊索德過來(3:07:47),崔斯坦整個興奮起來,以為伊索德已經來了(3:07:55),叫庫威納爾快去看,但茫茫大海只是寂然一片,牧笛聲又響起(3:11:17),失望的崔斯坦藉由這古老的牧笛聲,想起了過去(3:12:10)~他的父親是布列塔尼的望族,當年娶了康瓦耳的馬克國王的妹妹,兩國言歸於好,但父親後來反而在布列塔尼的內戰中戰死了,那時母親已懷著身孕,因為悲傷過度,生下崔斯坦後也跟著走了,那悲傷的曲調,似乎一直陪伴著他雙親的死亡,與自己的誕生,這幾乎可以用現代潛意識的理論來解釋,這曲調毫無疑問的代表崔斯坦的出生~正如他的名字「崔斯坦」,就是悲傷之子。 隨後他開始想到過去...伊索德當時為何要把劍放下(3:17:48,放下劍的崔斯坦動機)?為何不給他毒藥,反而給他春藥?這是比毒藥更可怕的東西,讓他無止境的渴望著伊索德,解脫無門(其實我真的滿想問愛爾蘭的王后,你們家的藥到底有沒解藥啊?...)後來他認為自己正是那釀造春藥的人,誰叫自己愛上了伊索德?誰叫自己當時要喝呢?我要詛咒這人!(就是自己啊,3:21:03) 庫威納爾驚訝於崔斯坦中了藥毒之深(3:21:23),此時他已瀕臨死亡,只剩微弱的氣息,還在問:「伊索德的船呢?」(3:23:24)庫威納爾說請放心,今天一定會來,崔斯坦像是看到幻象一般,描繪著眼前至美的伊索德,憧憬動機(3:25:00)與含情脈脈動機(3:5:14)的變形在此達到抒情的高峰,幾乎讓人淚眼矇矓...然後他突然醒過來,再問:「伊索德來了吧(3:28:13)?我絕對沒弄錯,一定是她的船來了!」
果然牧羊人開始吹起快樂的曲調(3:29:01),我想不論是庫威納爾或我們聽眾,都感到鬆一口氣,但是在「悲傷的曲調」誕生的悲傷之子崔斯坦,「快樂的曲調」對他意味的反而是悲傷的終結~那就是死亡,這也能解釋他為何在迷惘動機的衝刺神迷之下,脫下了自己的繃帶(3:33:16),讓血「快樂的湧出」,這正是死亡必經的手續,也是從至悲,通向極樂的過程。 結果當伊索德好不容易趕到這裡時(3:34:00,憧憬動機與死亡動機),崔斯坦只說了一聲「伊索德」後就斷氣了(3:35:07),伊索德悲痛萬分,她的世界轟然崩塌,原本是滿懷希望來與崔斯坦相聚的,但結果竟是如此,兩人到此已無生前相戀之可能,只能期待同死了...但她突然說:「他醒了!(3:40:23)」然後哭倒在崔斯坦的身邊,由於崔斯坦並沒醒,所以合理判斷伊索德此時已因悲痛過度而瀕死了,在彌留中看到崔斯坦的靈魂。 隨後牧羊人說還有第二艘船,庫威納爾知道可能是馬克王他們,於是喚醒家僕(3:41:30),一起拿武器來對抗,布蘭葛娜衝進來要找伊索德,梅洛特則還想找碴崔斯坦,但被庫威納爾所殺(3:42:52),他因為主人崔斯坦已死,所以失去理智了,連後來進來的馬克王也想殺,但被侍衛所阻止,身受重傷的他也忠誠的隨崔斯坦而去。馬克王無比沉痛的對著崔斯坦的屍體(3:45:10),又是一堆悲慘的七度旋律,他已經知道崔斯坦是因為喝了春藥才會背叛他的,如今木已成舟,他決定成全兩人,廢除自己與伊索德的婚約,但一切都來不及了,馬克王只能抱著摯友與最得力的屬下屍體,希望他能醒來。布蘭葛娜則叫喚著伊索德(3:48:46)... 瀕死的伊索德,彷彿旁若無人般,唱出了全劇最有名的詠嘆調,一般稱之為「愛之死」(3:49:21),但華格納以為是「昇華」或「變形」,在此不管是伊索德的肉體,與音樂的動機,都將昇華到另一個世界去,音樂雖然聽來與第二幕兩人的二重唱有關,但歌詞明顯是描寫伊索德描寫已昇華了肉體的崔斯坦,她也因此而沉醉神迷,「你們沒看到他的心,在強力跳動嗎?沒看到他的唇中,溫柔的吐出甜美氣息?...還是只有我能看見?...(3:53:28,熱戀動機最後的變形)..我要深深呼吸,要傾聽,要啜飲(3:54:07),即使必須追隨著離開人世...在洶湧的波濤中,在鳴響的迴音中,在世界的氣息所吹拂的宇宙萬物中,淹沒,下沉,忘我...這無上的歡樂!(3:55:17)」渴望動機又同樣引出了全劇開頭的升sol、升re、si 、 fa四個音符(崔斯坦和絃,3:55:49),但這次保留si,升re則先到升fa,fa反而直接降兩個半音到升re,反而成了si 升re 升fa的B大調三和弦,在全劇開始的四個多小時後,「崔斯坦和弦」終於被完全解決了(3:56:01)!還是用如此莊嚴的變格終止(在古時候唱「阿門」結束禮拜時常用的和絃),死亡之所以莊嚴,或許是對於無止盡的渴望,最後的解脫,伊索德的靈魂彷彿挽著崔斯坦,緩緩升天,飄往那愛的極樂世界。
在樂譜的最後,幾個德文字寫著:伊索德就像昇華一般,倒在布蘭葛娜懷裡,然後落在崔斯坦的屍體上,大家看到無不感動萬分,馬克王為遺體畫十字... 文/劇本翻譯:夏爾克 動機命名/部分參照華格納圖書館長詹益昌醫師著作,特此感謝。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