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08 19:56:19瀏覽3851|回應5|推薦70 | |
7/6晚上去看了「帕西法爾」首演,在國家音樂廳。 帕西法爾是我第一齣喜歡的華格納樂劇,能在台灣首演令人欣喜萬分。因為這齣歌劇當年華格納是指定在他建造的拜魯特劇院演出,其他地方都被禁止,又是他最後集大成之作,能觀賞到是很珍貴幸福的事,但很可惜沒演出最長的第一幕,劇情沒法連貫,多少有點失望。 其實NSO不用怕聽眾久坐四個小時,因為已舉行了多場講座,還發行了專書及點讀筆,何況之前也有多場演出全本華格納樂劇的經驗了,票房也沒漏氣,如果舉行全本首演,還可讓亞洲的樂迷來朝聖,畢竟「帕西法爾」並不多見,這對票房更是一大助力。 至於預算問題,個人相信就算沒花錢去做那兩塊在天上與地上的板子,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尤其天上的那一塊,面積不夠大,顯示的也常是抽象的幾何圖形,還不如用打燈光的方式,更能展現劇中在花園裡陽光,城堡內陰暗,以及射出聖光等的效果,地上的那塊同樣也是。總之,把顯示板的預算用到演第一幕上面,會不會更好? 至於歌手體力問題,華格納在帕西法爾中有巧妙安排,男主角帕西法爾只有在第二幕相當勞累,絕不像齊格飛&崔斯坦與伊索德那樣是三幕都唱得辛苦。女主角康德麗也是第二幕累,第三幕甚至只要唱兩句,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實在沒法了解為何不演第一幕,若把預算用在找一位勝任古內曼茲的歌手不就解決了? 而演出因為是半舞台製作,並非完全的音樂會形式,所以與一般歌手在前,樂團在後的方式不同,而是樂團在前面,歌手在那斜斜的舞台上唱歌,有時歌手聲音被樂團吞沒,尤其是男女主角在低音域時,還好這次NSO仍然是以流暢性為主,比較沒刻意製造震撼力,不然被掩蓋的會更多,這樣的處理方式與在台中歌劇院演出的「尼貝龍根指環」前兩齣劇並無二致。 上面的顯示板在劇情出現迷惘時,會顯示幾何圖形的變化,好像腦波混亂。當第二幕聖矛被帕西法爾奪取時,出現了閃光,象徵他與克林索的衝突,以及聖光再現。當第三幕帕西法爾以黑武士型態出現時,又是在雲中一片黑暗,而安佛塔斯尋求一死時,則是顯示紅光象徵他的鮮血流淌。當帕西法爾成為聖杯王時,終於出現了藍天白雲,好像撥雲見日,最後就以白鴿的翅膀結束,呼應原劇中「白鴿飛舞而降,在帕西法爾頭上盤旋。」 而地上的舞台也會變色,尤其是第三幕帕西法爾講到草原的花兒時,整個變為土黃色,似乎象徵土地。而表現先王提圖爾的棺木,是在幾個椅子上覆蓋黑布,安佛塔斯的鮮血則由演出者林中光身上的紅圍巾替代,當他被帕西法爾拯救時,把圍巾脫下,象徵不再流血而康復了。而聖杯則是放在管風琴架上,還滿有氣勢,這都可看到導演的巧思。 而聖矛,帕西法爾的洗腳水也都有端出來,除此外幾乎沒什麼道具,極度簡省,大致是只有那天上與地上的兩塊,這種現代的科技設備,對比華格納歌劇中豐富的意象,像是克林索的妖豔阿拉伯花園,昆德麗出現時的花籬笆,中世紀風情的聖泉與隱士小屋,就顯得冷冰冰的,神秘感與魅惑感頓時削弱不少。同樣是半舞台製作,個人覺得去年台北愛樂「霍夫曼故事」首演就精緻多了,最少酒吧有搭出來,道具也很豐富。 歌手間的動作也非常減省,花之少女對帕西法爾的引誘點到為止,而在劇本中,昆德麗抱住帕西法爾不放,愛撫他,在他身上扭動,這樣刺激的動作也全沒表現~還是真心覺得,若能以純音樂會形式來演出全劇,豈不更好?歌手也能比較專注在歌唱上,沒有了原劇的豪華佈景,音樂就更形重要。 演唱女主角昆德麗的威瑟爾斯,感覺狀況並不是很穩定,但高音有一種放蕩感,唱昆德麗算是滿適合,中低音就比較沒那麼好,而且也有漏字,似乎是在第二幕als endlich du nicht wiederkams(你不再回來)這句,令人擔心。唱帕西法爾的哈特曼只能說漏字較少,但音準還是不夠,尤其高音,沒法讓人印象深刻。唱古奈曼茲的麥可.禮翁因為生病,唱得似乎滿小心,正經八百,也滿符合第三幕古奈曼茲給人的感覺,後來似乎因為體力不濟,換人唱了,水準得以維持,NSO這方面的安排值得喝采。 男中音林中光演唱的安佛塔斯王滿能表現他的痛苦,而且德語咬字精準(很喜歡他唱"ihm"時的子音),這個角色在第三幕戲分很少,但其實並不好唱,尤其後面的部分相當激動,還要連續唱好多高音,有坐在三樓朋友說聽得到,二樓朋友卻說被管弦樂遮蔽,可能與舞台布置有關。至於演唱克林索的吳翰衛(聽說還要唱明年的托斯卡與杜蘭朵),個人認為若多表現這個角色的邪惡與戲謔性會更好,克林索算是一個多重象徵的人物,最近看了安特衛普版的帕西法爾,只能說那位唱克林索的Kay Stiefermann,實在是太有戲了啊。 六位花之少女演唱流暢,拍子也滿精準,女聲合唱也能搭配她們的音色,而木樓合唱團男聲部很清新,相當適合第三幕的中世紀氣氛,是演出一大亮點,也有層次感,而呂紹嘉總監帶領的NSO一如前面所說,不以震撼性為主,所以像我這種聽慣唱片的人多少有些失望,像是第三幕的鐘聲就覺得不夠力(聽說是用電子鐘),銅管聲部一如以往音準問題一堆,特別在第三幕某些沉靜的和弦,還是希望能有改進。弦樂部分第二幕的斷音覺得沒有很明確,這樣起伏與對比可能不夠,而今天女主角在第二幕有些地方拖拍,讓樂團伴奏也會比較辛苦吧,至於宗教性,或是教堂聲音回響那就免了,總監的音樂一向不強調這個~但整體還是不錯的,至少能讓人體會帕西法爾獨特的音樂美感。 當天在觀賞時也有新的體悟,當第三幕古奈曼茲唱著「Mittag」(正午)時,讓我想到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正午,那正是人要變為超人的時刻。接下來的葬禮,聽到樂團奏著一個陰暗的旋律,這不就是第二幕帕西法爾懊悔自己離開家,讓母親傷心而死時,叫著「Die Mutter(母親)」的旋律嗎?可見這喪禮不只是為了提圖爾的,也是為了他母親的,這懺悔不只存在聖矛被奪走的安佛塔斯身上,也存在於帕西法爾身上。 然而懺悔結束後,一切撥雲見日,耶穌基督的受難替我們贖了罪,當迎回聖矛打開聖杯,彰顯受難的意義後,我們的心靈也因為這無我的精神,而獲得了提升,這樣看來,聆賞帕西法爾還真像個心靈的療程。最後還是熱烈希望帕西法爾全劇,能在台灣首演...經過了「體驗課程」後,還是來個「完整療程」吧。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