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30 19:15:18瀏覽3612|回應9|推薦109 | |
穆索斯基歌劇「霍凡斯基之亂」(或譯科凡許欽納)序曲的草稿 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未完成的五幕歌劇「霍凡斯基之亂」(Khovanshchina),是當時著名音樂評論家Stasov建議他寫的,根據彼得大帝時代的歷史故事。他到1875年完成了第一幕與第二幕,但寫作第三幕時,Stasov認為他已偏離了劇本,於是寫信要求他修改,但穆索斯基不從,最後也未能完成,尤其是第二幕與第五幕的終曲不完整,管弦樂編曲的部分也很少。 後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蕭士塔高維契等作曲家分別幫他完成了全曲,現代常演奏的是後者,雖將管弦樂擴大到三管編制,但刪節較少,除了保留五幕外,還帶有芭蕾舞表演(波斯女奴之舞),算是大歌劇的樣式,也用了穆索斯基獨特的音樂朗誦法,還有質樸民歌與頌歌式的旋律,和聲則充滿調式風格,這些都為後來的作曲家帶來啟發,尤其德布西。歌劇的歷史背景大致是描寫彼得大帝上台前的故事,1682年,彼得的異母兄費奧多爾三世逝世,他並沒兒子。彼得的另一名異母兄伊凡,雖然有更優先的繼承權,然而伊凡有嚴重的身心問題,故推舉時年十歲的彼得為沙皇。 同年四月,他的異母姐姐索菲亞煽動射手衛隊暴動,隊長正是霍凡斯基,他是東正教保守派,與當局的改革宗教方針不同。此次暴動後,伊凡和彼得成爲共同沙皇,以伊凡為長,索非亞則擔任攝政,掌握實際大權,然而沒多久,霍凡斯基又叛亂,遭到索菲亞殺害,後來彼得圖謀推翻索菲亞的統治,將她軟禁於一所修道院中,至此彼得大帝掌握大權,開始他的改革。這齣歌劇的名稱是「Khovanshchina」,其實是彼得大帝對反叛者霍凡斯基那群人的蔑稱,以下是大指揮家阿巴多與維也納歌劇院的名演,有英文字幕。 前奏曲(1:07)。原稿稱為序奏(Вступление),有個副題「莫斯科的黎明」,常被單獨演奏,充滿詩情畫意,與後來的劇情恰成對比。第一幕在莫斯科紅場,一個年輕的衛隊隊員庫西卡(6:35),與兩位隊友談笑。然後文書登場(男高音),貴族夏克洛維托委託他寫密告信(9:28,男中音),內容是隊長霍凡斯基想要叛亂,讓自己的兒子安德雷(男高音)登上皇位,後來紅場上的碑文也寫說衛隊將襲擊貴族,群眾大驚,霍凡斯基登場(27:09,男低音),說會為了正義而戰,群眾唱著「榮耀歸於白色天鵝」(28:59),這似乎是大家對他的美稱。 但他的兒子安德雷,卻想要騷擾一位德國新教少女恩瑪(30:28,女高音),還好被昔日戀人,修道女瑪爾法制止(女中音),經過她的父親,保守派領頭多西非(39:20,男低音)調解後平復,他率領東正教保守派一同祈禱。 第二幕 開始貴族哥里金(男高音,46:27),正讀著攝政索菲亞寄來的情書,他是索菲亞的寵臣。瑪爾法登場,卻用了水占,預言他將會被流放到西伯利亞(50:43),哥里金很生氣想要殺她,隨後陷入絕望中(因為瑪爾法占卜是有名的準啦),不久霍凡斯基進來(58:33),對哥里金藉著改革,要降低大貴族的地位感到不滿,兩人吵架,多西非也來了(1:02:50),對哥里金想要西化也是不爽,說要用信仰的力量改變俄國,哥里金則諷刺保守派食古不化,霍凡斯基則想用武力解決。 這時瑪爾法來求饒(1:09:00),原來她在回家的路上被襲擊,但被彼得大帝的軍隊所救,三人同表驚訝,此時貴族夏克洛維托進來(1:10:10),告知彼得大帝已收到密告書,開始調查他們了。 第三幕 開始時是衛隊的合唱(1:12:44),然後瑪爾法唱出對安德雷唱的情歌「少女在徘徊」(1:16:04),她已預見到自己的死亡,但被保守派教徒蘇珊娜斥責(1:19:25),說她沒捨掉世間情愛,可是被多西非趕走。 然後是夏克洛維托擔憂俄國被衛隊蹂躪的歌曲「啊俄國,你被詛咒了」(1:30:52),衛隊則隨著氣勢宏大的酒醉歌曲「起來吧,射手」登場(1:36:00,個人超喜歡這段落),夏克洛維托詛咒他們時日無多。 然後是射手衛隊之妻合唱,責怪不管家庭的隊員丈夫,隨後代書跑來(1:42:24),說衛隊的駐地已被彼得大帝的軍隊襲擊(1:46:18),庫西卡提議反擊,並向隊長報告,但霍凡斯基並不同意(1:49:28),隊員唱起哀嘆的合唱。 第四幕在霍凡斯基的宅邸(1:53:44),女農奴唱著「在草原小河旁」(1:54:37,僅是草稿形式),但霍凡斯基覺得晦氣,要她們改唱活潑的歌曲。哥里金的使者來到(1:57:26),要他注意生命安全,但霍凡斯基只是嘲笑,又安排波斯女奴之舞來享樂(1:58:59),這是把第三級音降半音,很有東方情調的曲子,也是整齣歌劇最有名的。 夏克洛維托進來(2:05:29),對霍凡斯基說索菲亞要召見他,霍興奮的準備前往,女奴唱著「游吧,天鵝」來歡送他(2:07:07),但一出去就被在門口的刺客所殺 (2:08:44),夏克洛維托大聲嘲笑,還用了與歡送旋律相同的曲調。 在莫斯科的紅場,前奏的旋律是用前面的瑪爾法預言之歌(2:09:25),是個悲壯的送葬曲,哥里金真的要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多西非慨歎萬分,瑪爾法預言保守派教徒也將被鎮壓(2:14:38),安德雷還掛記著恩瑪(2:17:22),瑪爾法說恩瑪早已回德國了,並告知他父親已被殺,安德雷還想對她不客氣(真是無用媽寶+渣男啊),然後喇叭響起(2:20:04),衛隊與他們的妻子們已被上了枷鎖,準備處刑,安德雷看了魂不附體,只好與瑪爾法逃跑,本來衛隊準備要就死的,但彼得大帝赦免了他們(2:24:04)。但彼得大帝並沒登場,原因是~穆索斯基當時正是與彼得大帝同一個王朝,所以飾演先王是被禁止的啦。 第五幕在保守派的修道院,多西非與信徒已做好了殉教的準備(2:27:13),只有安德雷不知死活,還叫著恩瑪的名字(2:37:45)...瑪爾法也只能為他祈禱,想起過去兩人的愛,唱著「哈雷路亞」(2:39:55),從此之後大多是蕭士塔高維契根據草稿推敲的創作,值得老蕭迷特別注意。彼得大帝派人將保守派修道院團團包圍,多西非,瑪爾法與安德雷都跳入火堆中自殺,在「阿門」的合唱中殉教。 這齣歌劇看似很長,但安排了相當豐富的音樂,也有像書記那樣接近丑角的角色,情歌的浪漫場景也比前作「鮑利斯‧郭多諾夫」更有說服性,越到後來更是悲壯的難以言喻,讓人好像活生生的看到「殉教」在上演,沒能完成實在可惜,但對於大指揮家阿巴多會演出這齣劇,我是毫不懷疑的,在穆索斯基的音樂中有最壯闊的歷史感,以及最真實的民眾聲音,足可讓後人心弦震動,並永誌於心。 文/劇本翻譯: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