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7 11:52:53瀏覽5141|回應11|推薦108 | |
「頑童與魔法」(或小孩與魔法)是拉威爾作曲的一幕歌劇,上演約要四十到五十分鐘,結合歌劇與芭蕾舞,他稱之為「幻想性歌劇」。劇本由女作家科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所寫,由巴黎歌劇院總監委託,過去是認為他直接找拉威爾作曲,但據後來研究,其實還有找過杜卡與史特拉汶斯基,但兩人都拒絕了... 作曲的過程也極不順利,雖1918年就收到劇本,但未再承諾的1920年寫完,歌劇的演出也由巴黎歌劇院轉到蒙地卡羅劇院,經理為此拜訪拉威爾,加上他之前的歌劇「西班牙時刻」1911年曾在此成功,讓他願意繼續努力,終於在1924年完成,1925年3月21日在蒙地卡羅首演,大為成功,雖然在巴黎上演後,評論兩極。 我覺得這是個滿奇特的作品,各種場景充滿童趣,甚至還有一些音響的實驗,難怪這齣歌劇雖不長,卻要花如此多的時間與心力來寫作。配器是三管編制,其實不小,加上四支法國號,三支小號與長號,低音號,一對定音鼓,小定音鼓,以及小鈴鼓,鑼,大鼓,小鼓,樂鞭,棘輪,木琴,鼓風器,鐃鈸,木琴,木魚,鋼片琴,豎琴,甚至也有鋼琴。很具特色的是使用了flauto a coulisse—這是一種滑音笛,像是有人在吹口哨一樣,用在夜晚的場面中。這首歌劇完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很明顯的傾向新古典主義,管弦樂編制雖大但多半時間都滿精簡(雖然齊奏時的能量也驚人),與同時期的歌劇如伍采克,三文錢歌劇,甚至蕭士塔高維契的「鼻子」都有某些相似之處,帶些嘲諷與幻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豐盛已過去,現在都有些小劇場甚至小酒館的情調。 主要人物有: 孩子--次女高音 母親--女中音 軟椅,牧羊女--女高音 茶杯,牧羊人--次女中音 爐火,公主,夜鶯--女高音 茶壺,老頭,青蛙--男高音 白貓,蜻蜓,松鼠--次女高音 黑貓,扶手椅,落地大鐘--男中音 樹木--男低音 劇情很簡單,在法國諾曼第的莊園,一個六、七歲的小孩不想讀書不整理家,被母親罵了,於是開始摔茶壺茶杯,把壁紙用破,把鐘擺拿掉,撕課本與故事書,戳松鼠,拉貓尾巴,這時扶手椅不想給他坐,開始跳舞,茶杯茶壺也在講他的壞話,爐火也想把他燙傷,被撕破的壁紙中的牧羊人與彼此道別,故事書中的公主也見不到王子,老頭逼他算數學,兩隻貓也唱了二重唱,在夜色中他到了花園,許多被他欺負的動物及樹木來對付他,他很害怕也受了傷,卻幫松鼠包紮傷口,動物們知道他已改過,於是一起呼喚他的媽媽,孩子就這樣與母親團圓,算是一個很有寓意的故事,也能教育小孩要愛惜物品,與愛護動物,但不是如此而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a7Es?from=search&seid=13803074791666732786 見以上著名指揮馬澤爾(Maazel)的版本,由nederlands dans theater所制作,有英文字幕,這裡只舉中總譜一些有趣的片段,剛開始的兩支雙簧管用的是四度和聲,而且完全是平行移動,又常改變節奏,句法也長短不一,相當仿古,在最後段落還會出現。
然後是低音大提琴獨奏的泛音(7:09),聽來相當奇特,甚至會有鬼屋的感覺,好像小孩灰暗的心境,以及亂糟糟的環境。媽媽斥責她之後,就開始破壞,這裡使用了鑼,大鼓等樂器製造恐怖聲響,低音管奏出增四度音階(10:35),扶手椅開始動了,此時鐘擺被拿掉的鐘抱怨不已(12:38),然後長號滑音(13:58),出現生氣的茶杯與茶壺,他們用的是英文,與其他的法文不同,茶杯由於是中國式的,所以音樂出現滿多五聲音階(14:50),其實也是開頭長笛音階的變奏,並配合鋼片琴的聲音,由於近黃昏,孩子覺得冷,他想取暖,爐火卻跳出來想燒熱他(17:05),這是很有趣的花腔,配合木管的火光點綴,有時讓人想起華格納指環「火」的動機,兩人追逐,爐火最後因疲累而熄滅,黑夜降臨了…
在小鈴鼓的節奏聲中(19:34),牧羊人與牧羊女出現,配合男聲合唱,很有民族風味,還有綿羊與藍色狗狗等,他們因為壁紙被撕破無法相聚,在道別著,也抱怨大家在小孩睡著時守護著他,怎就被他撕破了...他們走後,豎琴奏出音階(22:38),書中的公主出現,其實孩子很喜歡她的,公主也知道,但書被撕壞了,公主可能會遭遇劫難,沒有王子搭救,孩子想當那王子,但還是被睡神與夜神給抓走了…這是全劇最抒情的一段。 當他覺得都消失了,只剩一堆教科書時,他想踢開,但書卻跳起來,隨著刺耳的小號顫音聲(29:15),數字化成了一堆小人,還出現了像老師一樣的老頭,配合鋼琴與豎琴的節奏,許多地方要用高音假聲,逼他算數學,他回答錯誤,數字們跳著奇怪的舞曲,小孩受不了倒在地上,他們才離開。
隨著低音提琴奇怪的滑音(31:04),黑貓(男中音)與白貓(次女高音)出現了,弄著小孩的頭,展開貓的二重唱(拉威爾是典型愛貓人士,俗稱貓奴 ),這也是用鼻音+滑音的方式表現「喵」的叫聲,整個管弦樂團也跟著喵了起來,並用滑音笛,與弦樂的泛音表現(33:54),然後是青蛙,蟾蜍,與貓頭鷹笑聲的重唱(在舞台後),很有意思:
又聽到樹木抱怨在痛,因為小孩刺了他,其他的樹木也跟著附和,夜鶯(37:45,女高音),與蜻蜓(次女高音)二重唱,與青蛙合唱搭在一起,小孩想起自己曾把蜻蜓釘在牆壁上…連自己都覺得可怕,他還踩死過蝙蝠,蝙蝠們繞圈圈的找媽媽…然後是青蛙舞,一堆青蛙在水池旁嬉戲,用的是圓舞曲節奏,這就是歌劇的芭蕾舞段落。 松鼠(次女高音)與青蛙(男高音)討論著籠子(40:59),這當然又是過去孩子放來抓他們的,大家都不理孩子,松鼠唱出對於自由的嚮往(42:44),這是很音樂劇方式的。 孩子覺得孤獨(43:11),大聲喊著:「媽媽!」動物們看到他,都生氣了,一個爪子一個爪子的把他丟來丟去(但在此影片沒演出來),直到舞台角落,但孩子仍然包紮了受傷的松鼠,動物們看到都很驚訝與感動(45:25),這裡是用豎笛與低音管交互演奏,用一種半說半唱的形式,在逗趣中有詭異。動物們知道他已改過,於是一起呼喚他的媽媽,並合唱稱讚他是好孩子(47:14),在多聲部模仿的合唱中,開頭的長笛音階又出現(48:53),孩子就這樣與母親團圓,最後在孩子的呼喚「媽媽」聲結束,這卻是用前面G大調的導音升F(大七和絃),相當意外,也讓這歌劇在「頑童」之外,也多了「魔法」的意涵,那屬於孩子,沒有法則,想像力無邊的世界。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