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0 21:40:44瀏覽728|回應2|推薦14 | |
這篇文章是為了比賽而做的,也是我第一次以文章得獎(只是入選啦)。雖然有些為了創作而創作,不過本來就是我心中的一些想法。在把為了參賽而作的內容去蕪存菁之後,留下的我想應該就是我本想表達的意涵吧。 論品格 「品格」一詞近來廣泛被人們重視並且推廣,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法則,我們可以知道,當一件事物被大家不斷的提起而成為眾人的「口號」之時,必然是在當世此物即是被大家需要卻又缺少的。例如:法國大革命當中,人們口中所需要的是「民主」;至聖先師孔子在禮教逐漸崩壞的春秋時代提倡的即是「克己復禮為仁」;而大家耳熟能詳的胡適先生也在民國初年大肆宣導當時人們最需要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由此可知這個道理古今中外都可驗證,只是此時此刻,我們所需要的變成了「品格」而已。 品格在字典中解釋為品行人格,我們望文生義試著解釋他:品乃是由三個口所組成,說文解釋為眾庶也,白話就是數量多,其當動詞用之時又有評量之義,所以我說這三個口就是眾人之口,是別人對你待人處事的評價;格有框架的意思,我們就將他視之為對自己要求的一種堅持、依據及準則。由此可知,格是由內而外所顯現出來的;品是由外而內開始包裝的。這箇中的要領正如余光中老師所創作的簡訊『私德猶如內衣,髒不髒自己明白。聲譽猶如外套,美不美由人判定。』我認為此言真是一語中的。 那麼品格又該如何塑造呢?私以為孔夫子是千古以來談論品格的大宗師,他的言論也從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給編纂成冊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人人都曾拜讀過的『論語』一書。論語當中對品格的定義當然是『仁』這個字。所以孔夫子的仁之教育,就是品格教育。我們當然要從這裡著手,只是,時代早就千移百轉,若不依著時代做出一些調整和變化,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恐怕會被名為時代的巨浪給淹沒。 所以,小子斗膽將老祖宗的學問提出新的解釋:將『仁』字拆解,變成了『二人』。此二人當中一人為你一人為我,其要旨在於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下任何決定之前都要深思熟慮,這個決定是否對你我都好?不能過於自私,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也不要完全無私,用犧牲自己照亮他人的方式來完成,這樣是再陷留下的仁於不義。保持中庸之道,若能依此下足工夫,則仁必成也,品格也在無形間塑造完成了。 然而,現今的社會,不論中外都已經意識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從新聞當中我們知道世界各國的青少年問題也不斷衍生,這使得各國政府及社會團體對於品格教育不斷提出新的看法並且提出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在我國民間的團體已經開設有讀經班及社會志工的服務,就是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