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7 09:25:18瀏覽1312|回應0|推薦236 | |
那天,滿眼衰朽的荷塘乍然入目,心裡陡然一驚。記憶裡似乎從未見過荷塘冬景,或者該說,從來沒好好正眼瞧過冬季荷塘。慣於輪作的台灣小農,土地充份利用,池塘通常也不會閒著。如此任令滿塘荒蕪,應該算難得的奢侈。 滿塘殘枝枯葉,唔,其實風情別具。想起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但不知怎地,更想起劉伯溫的「郁離子」:
再臨 L. 189 此偈。這回上網找那誦念的男音。 I feel the Love of God within me now…… 沉穩清朗的音質固然悅耳,已非平時默誦所熟悉的「希聲大音」──嘿,自知不過是想像,或該說,是自已心音的迴盪。得承認,偏向具體化特殊化,是人性難免,即或是飄忽抽象的意或念。也因而,聲音不同,多少有助於抽離某些慣性的依賴……但凡慣性,都可能肇致停滯。不可不自惕勉也。 短短一偈,帶出連貫的理路:基於愛,於是平安,於是無畏,於是能給亦能受,於是自在自適,不凝不滯……透過這樣的信念,ACIM 對生命終歸於愛懷抱樂觀的信心。也因此在 L. 189 中,J 邀吾修練的,居然是放下一切既有的,有關於 God 的觀念想像。連同 ACIM也一併放下。單純地思索 L. 189 此偈,邀請 God,兩手空空,也滿心騰空:
所以重點就在這兒:如果一直自感未有體驗,問題應在於自己暗暗珍惜著什麼而不肯放。本來嚜。修持所專心致力的,無非只是去蔽存真。所以吾能做該做的,只是虛位以待,放空自己……包括放空自認為從 ACIM 得來的一切。果真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一無所執地來到上主面前,「祂」因在乎,自會前來引領吾。…… 何以竟敢斷言「祂」在乎?莫非一廂情願?……不用說,臭老九對此也並非未曾深省。所謂「祂在乎」,其實非關「祂」,亦非關「在乎」。或說非關人性所習熟或人類語言所能指涉的「在乎」。「在乎」,只是方便借用的詞彙。不如說,是生命本來如此,只因生生之原如此,只因愛本然的「創生」即繫乎此也…… 哎,至此其實辭窮,就閉嘴罷。 ACIM 無疑樂觀看待人性,對生命懷持肯定的信念。其終歸於一,應也肖似佛道,但此「一」即愛,則分明是基督信仰。如此說,倒不是寧有所偏……一路以來,特別該留意對治的,不正是自己對某種形式的「執」?J 一直諄諄邀吾謹記的,無非是切切不可將內涵混同於形式。但也不得不承認,較熟悉的形式,的確較容易上手上心。關注深層人性之需且對治之,不正是 ACIM 所務?也因而,不禁常懷感念感激。 對生命的終極究極懷持篤定的信心,應有益於放空。但如果放空那麼容易,早就不會(或不感)顛沛流徙了,不是嗎?吾心無遮,則行履所之,任何時空、任何際遇,都只會是「道」的某種開顯或示現。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於是隨喜不遐,又豈喟然有歎?但得承認臭老九沒事常惘然愴然,若迷若失… 其實參修至此,常感內心有股溫和穩定的力量,但這惘然愴然,竟也伴隨其間……或該說是深深的感動或觸動。但也得承認魯莽,常把心中的 J 擱在一邊或拖延著什麼,沒按照原本希望的時間來面對「他」。這麼說 J,還真是栩栩如生樣,其實內心再明白不過,那只是深心中自性 (Self) 的隱隱召喚。只因從小浸潤於基督信仰氛圍中, 已很習慣這樣的位格思考。明知是階段性的需要,仍為有此形相堪用而深深感恩。 參修到此, J 很少提醒注意該花多少時間。其實根本不再提及任何形式,連起碼早晚兩次都沒說。J 似乎已知道,來到此課的傢伙,內心會不自覺受到當日課題的牽動。所以, 雖然忙著瑣事也準備新學期,心裡總不覺升起一種難言的情緒。非關傷春悲秋,卻是深深的溫柔感與寧謐感。。。有時竟像年少時低徊的愁緒,卻深沉太多。。。。J…J…正當心中不自禁迴盪著這麼個符號,冷不妨,J 在 ACIM 某處的一句話頓然浮上心頭:你大約很難想像我……無形無相吧。…… 莫非,臭老九的惘然愴然,跟這有關?
乍臨滿塘殘蕪,「不庇其根兮,嗟嗟奈何?」還好,驚怵只在瞬間。其實凋零殘景,往往暗示生機潛藏。 徹底枯盡罷…… 繁華落盡,乃有真章。不庇其根,不必然只能嗟歎。 其實寸心明白,問題常在於老梗老根太多,而大死才有大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