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1 15:15:33瀏覽1884|回應0|推薦271 | |
「理論,不過是一扇窗……透過這窗,是為了看到該看能看的風景。重要的不在窗子,而在窗外的景致。」 站在理論課程的講壇上,對著莘莘學子娓娓闡說。才思忖著如何讓年輕的心不畏怯理論,冷不妨,莊子忽焉傳音入密: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 * * 來到教研室。晨風微涼。青山含笑窗外,似近猶遠。持續靜參 Lesson 187。 I bless the world because I bless myself. 心知此課有太多值得細品靜思處。但心中仍牽掛著得完成的工作,無法一一深度整理。期待後日吧。儘管如此,仍不能不記下今晨最有所感的一句:
總之,施與受這種標籤,只是世間的知見使然。ACIM 既非二元觀,施受之分頂多只是暫時權宜,也是有機生命動態交流中倏忽的形式…而形式本身並非關鍵。形式從來只是權宜善巧方便。能分享交流的才有價值有意義。是意義與價值構成「內涵」。至於形式,本身並無法分享交流,卻往往構成妄執的障礙。 臭老九頓然驚覺:從今以後,自己所謂的「原則」,一定得注意是關乎意義與價值的原則而非形式容器的原則。能分享能交流的,愈給愈多,從不枯竭,只因關乎意義與價值。若是物質形式的分享,正因不仗恃物質形式,只是透過物質形式來彰顯意義價值,才顯出其溫暖人情與美好人性。物質形式本身是無從分享的,而有意義有價值的,從來也不在形式本身。 唉,這一課也等於剔透揭露世人陷溺於形式形像的虛妄。但 J 雖精簡犀利,卻飽含體諒與寬容,一概視為「搞錯了」(mistaken) 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罪愆,但也顯然需要重新學習。 J 要求的,也無非只是這重新學習的一點願心。經過重新學習,吾人能不執迷於有形可見的形式形像。財貨的付出因而也不算付出。角色中的責任義務承擔,因而也不算是愛的行動。重點永遠不在於有形可見的事物,而在透過這些有形事物,傳達了什麼,分享了什麼。 如果愈分享愈多,那麼怎會有所謂犧牲奉獻之說?既然樂為之,便屬歡喜做甘願受。而終極而言,人人都是行動者,都是在給,也都是在受。但即便是受,也是為了給;而即便是給,也是為了受。。。 啊,比起臭老九深陷久矣的名實之辯,這邏輯顯然有趣太多,也單純得多。漫長的案牘歲月,豈不都耗擲於茲?所謂詞物之爭、符徵符旨之議、媒介與訊息之別、規矩與道理之判、教義與信仰之分、教條與信念之辨………無非是同一回事的衍生變形而已。而這一長串還可以無窮添增,說不定還正身不由己地繼續製造中。想起來不由得冷汗涔涔。 認真細想,世間諸多學習都搞得複雜萬端,以便締造出「豐功偉業」的想像……。而吾人真正需求的其實不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隱隱然似聞莊子訕笑聲。 知命之年的此際,起碼該能不惑於理論的優雅了。猶如訂定課堂規則時,深深知道重點不在規矩方圓。但,如何讓年輕的心不畏怯理論? 「不過是一扇窗……透過這窗,是為了看到該看能看的風景。」 最起碼得讓他們明白:再優雅的窗子,仍然只是窗子。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