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4 22:15:39瀏覽1339|回應0|推薦248 | |
連續針對愛、平安、喜樂這三大「概念」修了大約十來天了。這是蓄意以積極正向的生命思維來耕心,不正吾深心所盼麼?J 大約也料準,經過 Lesson 188-190 三課的洗禮,心識大約算預備好了,面對得了這石破天驚的一課了! Lesson 191: I am the Holy Son of God Himself 喝!說是石破天驚,一點也不為過。參 ACIM 十幾年矣,這思維當然不陌生,可這偈,若真真確確套用在自己身上…………坦白說,還真夠「天打雷劈」哩。 這天打雷劈感,當然不是參修以來首遭。有回整理這修持手扎,發文到部落格。那篇談的是「愛」 :「除卻上主之愛,別無所愛」(「愛不道斷」 Lesson 127)。當時原本引用 J 的話,「愛是上主天心,亦為聖子之心」 (Love is the Heart of God, and also of His son.) 。發文後,愈看愈覺得最後這一句不妥,結果便逕自刪去,代之以刪節號。如此做,倒不是說無法同意,而是深知個中爭議。 ACIM 所謂的聖子 (Holy Son),指的是合一於上主之愛的所有人。凡是流徙人間的眾生,最終都同歸於一,亦即所謂基督奧體 (Sonship)。此奧體無他,不過指吾人共享同一根源,同具神聖本質,如此而已。若不熟悉此脈絡,猛地一提,愛是上主天心,亦為聖子之心……豈不一頭霧水?一頭霧水還好,較根植於傳統基督信仰者,只認定 J 才配當「聖子」,至於世間眾生,包括區區你我,則不過罪孽深重,一無是處,爛得徹底且嗷嗷待哺,亟待救贖而已……。如此兩相對照,若竟公諸部落格這種半公眾領域,不自找麻煩才怪。 照這樣說來,倘已深知其思維脈絡,則面對 Lesson 191 此偈,要宣示自己這天字第一號的大 Identity,應該沒什麼難事了,不是嗎?而況經過前面三大課(Lesson 188-190)的洗禮,心理上應該順暢無礙且理所當然才對囉? 嘿,臭老九會說「石破天驚」、「天打雷劈」,豈是偶然?即使接觸 ACIM 十幾年,欲認真正視此偈且發自內心如是「認定」且「認份認命」……寸心深知,內心仍不免蟠踞著一些自慚自咎……覺得自己萬般不配!
顯然 J 也洞悉此心理糾結,於是整篇 Lesson 191 簡直是優美婉轉、音韻十足的詩篇……像是刻意要撫慰似地……但也不斷森嚴提點:What have you done….What have you done… Deny your Identity….這 Anaphora 的使用,音韻感十足,迂迴繚繞,但又在在切中吾心事……還能說啥?優美的音韻本就引人,加上切中要害,不免納悶以往何以從未感受到 J 的儒雅優雅?新約中 J 固然大抵也溫和悲憫,且也時見質樸但多半深刻的智慧,卻從沒如此音韻迷人哩。
Lesson 191 意在邀吾正視自羈自絆的幽暗意識:「世界並無所作為」,作為的從來都是我自己,包括把整個世界視同緊迫盯人的獄卒。別人的存在彷彿「我」的地獄……存在主義者不是這麼唉聲歎氣嗎?於是要到了所要。愈是認定就果然愈真。心念的力量既如此大,該留意的因而是如何善用此心念心識。若能謹記吾始終仍如上主創造原初 (I am as God created me),則一切可以歸零,真正的創意乃能萌發,真心本性才得而彰顯,而跳脫無明窠臼的契機就在其間……。 所以臭老九可以不怕大言不慚,這便了結了嗎?J 很幽默,末尾還饒上一句: Is not your heart willing to bring your weary brothers rest? 顯見,聖與愛 (Holiness and Love)是相通的,是一體兩面的。在宣示「我即是上主的聖子」 的同時,自尊自主自決固不必說,分享交流與承擔亦暗含其間。果真美學時刻即倫理時刻,亦即無從化約的靈性時刻。愛本就從不籠統抽象。愛弟兄,總是愛煙火人間、近在身邊的一個個具體的弟兄。但 J 從來只是殷殷邀請、溫藹提問,從不稍有「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的迫促與強制感。 所以搞了半天,所謂的贖世大業、救贖工程,並不是完全切割劃分的二元遊戲,把 J 視為唯一的救世主而吾只是爛透了也遜斃了的傢伙,只等著嗷嗷待哺而已。也不把世人分成「羊棧」內「羊棧」外,而我則屬羊棧中一羊,有朝一日升等為牧羊犬,要打造教會的勢力範圍!ACIM 讓信仰回歸人性的基本面,所以,聽得進的心靈只在此生活世界中自惕自勵,且學且教、亦生亦師,沒要搞出什麼人間重大名堂,卻只是素樸耕耘已飽經流徙,深感顛沛之苦的心靈,使之抒放……一切無非隨順因緣、應機隨機而已。 如此說來,「我即是上主的聖子!」意味著自尊自重與承諾承擔,而非自不量力的僭越驕矜。 還「天打雷劈」嗎?說真的,乍聞雖石破天驚,細參確深感理所當然。……但,此中轉折竟也耗了十幾年工夫……。此際,仍然深知個中爭議,卻也明白此爭議只是社會性的,不必然靈性相關,而深切領受的邀請或召喚,卻明明白白,不容折扣,且本就該坦然以對。即或不耐口舌爭議,總不該迴避。J 不正一再提醒:迴避才算驕矜,而坦然以對且慨然接納,則是謙虛。 臭老九豈敢冒此不諱?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