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怹的最後一生 (4-3)
2020/12/03 09:19:55瀏覽220|回應0|推薦1

人間歷史上的覺悟者—釋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時,三十五歲的怹,自知已把一世世以來未盡的種種生命功課,於此生一一完成、圓滿了,於是自作證自己是「貪、瞋、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的究竟解脫者。獲得完全徹底覺悟的怹,不忘尋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決自己的身心之苦,也為了協助他人解脫苦;於是,開始「轉法輪」,為人法說、義說、法次法說。

 

覺悟後的四十五年遊化人生中,不捨棄也不執著任何一個說法教化的緣起,凡所為依法依律攝眾、教化人心。成道後的短短幾個月裡,經由怹的引導而得到究竟漏盡阿羅漢者已有六十人,如鹿野苑五比丘到耶舍等六十人;此時,可以說已具足了最初佛教「住世三寶」的基礎—佛寶(以釋迦牟尼佛為主)、法寶(釋尊所說的法之內容)、僧寶(已入聖者之流的出家眾)

 

然而,北傳雜阿含1096 釋尊卻對聖弟子說:「我已解脫人天繩索,汝等亦復解脫人天繩索,汝等當遊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我今亦往鬱鞞羅住處人間遊行(優樓頻螺村,是世尊成道前,捨苦行而沐浴之尼連禪河畔聚落)。」或南傳《相應部4品5經》也如此記載:「比丘們!我已從一切天、人之網解脫;比丘們!你們也已從一切天、人之網解脫。比丘們!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你們要進行遊行,不要兩個人走一條路。比丘們!你們要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你們要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有少塵垢之類的眾生由法的未聽聞而退失,他們將會是法的了知者。比丘們!我也為了法之教導而去優樓頻螺的謝那鎮(摩揭陀國的優樓頻螺村之尼連禪河畔聚落)

 

後來,不執取(果德)也不捨棄(有情眾生)的釋尊在前往王舍城的路上,度化了「三迦葉」,迦葉三兄弟帶著近千名的弟子加入僧團;隨後,在王舍城裡,舍利弗緣於阿說示比丘之乞食威儀被攝受,而邀友目犍連及帶領著二百五十人一起加入僧團;這時,僧團的總人數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左右,這些人即是佛典中所說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亦即跟隨釋尊四處遊化的「常隨眾」。

  

延伸閱讀:

1.教化法與覺悟之道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87505908

2.求神通不如修究竟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5168020

3.勿忘緣起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6792819

 

隨著出家眾陸續加入,僧團組織也就越來越龐大。舍利弗向釋尊提請為僧團制定僧團戒規,釋尊云:「舍利弗,我此眾中,未有 未曾有法;我此眾中,最小者得須陀洹(初果聖者)。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不預設弟子將會違背清淨的修行)。-《五分律》卷一」爾後,隨著出家弟子發生與修清淨行不相應的一些事件,釋尊出面加以處理裁決這些事件,而有了「隨犯隨制」的僧團戒規;釋尊入滅後,聖弟子眾結集成逐條的共認同守的戒律。

 

戒律與僧團的功能為何?一心向道的人,自律依法而行,身心自然清淨,自然不犯戒;但道心與自律力弱者,須以他律來幫助其向道,並得以維護僧團的形象與聲譽。基本上,僧團戒規除了約束規範僧人行為活動之外,還具有三項功能:

一、堅定僧人的信仰修行:透過僧人之間的彼此學習、聆聽釋尊親自的教授與教誡等等,堅定出家眾的自我修行,以完成自覺-自利。

二、救度眾生與淨化社會的功能:向大眾宣揚佛法真理,讓人們離苦得樂,獲得社會和諧、生活幸福。

三、傳續佛法:隨著僧團組織的世代相傳,更因「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才使佛法不斷傳衍下去。

 

延伸閱讀:僧伽的意義與功能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1917842

 

釋尊在世時足跡遍及恆河兩岸,所到之處,大都有地方人士於聽聞佛法中得法喜法益,而建造能夠安僧辦道的寺院,供釋尊說法修行。《雜阿含592經》載給孤獨長者見佛因緣:「給孤獨長者聞法,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即從座起,正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但使世尊來舍衛國,我當造作精舍、僧房,令諸比丘往來止住。」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延伸閱讀:涅槃道上的導師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6462752

 

根據後世學者們的考究,佛陀住世時教化行走的範圍在恆河流域一帶,約等於現今印度的北方邦和比哈爾邦兩個省分。最北到達怹的祖國迦毘羅衛國(憍薩羅國是其宗主國;約現今印度與尼泊爾邊境一帶);最東到達鴦伽國的瞻波城;最西到達跋耆(或譯:拔沙)國的憍賞彌城;最南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其中,最主要的兩大教化傳法中心,是恆河南邊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早期)及恆河北邊憍薩羅國的舍衛城。延伸閱讀:印度歷史

 

~上文節錄改寫自:《釋迦牟尼小百科》,頁54與頁70

 

2020.12.03 茶與禪對話 雲水僧記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