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22 17:28:41瀏覽226|回應0|推薦2 | |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楊郁文老師,《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1-0-0涅槃道上的導師及道伴」,要點摘記:
於巴利語系《相應部55品55經》云:「比丘們!當這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入流果(初果須陀洹)的作證(自作證),哪四個呢?(1)親近善人,(2)聽聞正法,(3)如理(如法)作意,(4)法隨法行(法次法向),比丘們!當這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入流果的作證。」及漢語系《雜阿含843經》云:「佛告舍利弗: 『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1)親近善男子;(2)聽正法;(3)內正思惟;(4)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四不壞淨—清淨聖慧眼),謂:(1)於佛不壞淨,(2)於法不壞淨,(3)於僧不壞淨,(4)聖戒成就。』」
我們由此二則佛典選文可見,入聖者之流的方法,巴利語與漢語的佛典皆指出「四預流支/ 四入流分」,即:親近善知識(或稱善士、善人、善男子) → 聽聞正法(依法,不依人) → 內正思惟(依義,不依語) → 法次法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是故,走在涅槃道上的行者之首務,是「親近善士」,而且由覓道-見道-修道-證道的整個歷程(全程)是得有各階段的相應善知識作助道,所謂:「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因為,由善知識處聞正法,能聞而信仰;於聞正法後內正思惟,能思而信解;更向法-次法而行,建立因修而起的信行;並於此四分深化成就四不壞淨信而有證信,此後更加安住於涅槃道上,直到究竟涅槃、無上等正覺。
於此筆者仍得饒舌再說:一味佛法之正法要,是不分南傳、北傳(乃至藏傳)佛教的。而且,成就初果以上的聖者,更不分在家居士、出家僧的,由佛典記載那些體證解脫道果者,是遍及佛陀的四眾弟子的。
(一) 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佛弟子來說,誰是涅槃道上的根本善士、無上導師,無庸置疑,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可稱釋尊、世尊、佛陀、如來)」。為什麼我們要親近佛陀、親近善士?可以先延伸閱讀: 悟道成佛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3237915 諸佛的十號(通號)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8734889
(1)《增壹阿含44品10經》載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或譯燃燈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Dipamkara,也譯:燈光佛、燃燈佛、錠光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不知道)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2)《雜阿含1238經》載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3)《別譯雜阿含65經》載佛告波斯匿王:「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伴交遊。我於往時,在王舍城耆梨跋提林。爾時,阿難比丘獨在靜處,作是思惟:『善知識者,梵行半體(或譯 半梵行)。』阿難起已,來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非惡知識、惡伴、惡友。』我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或譯 全梵行),又,善友伴者不與惡知識、惡友、惡伴而為徒黨,何以故?我以善知識故,脫於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如是之事,應分別知,佛所說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友、惡伴、惡知識等而為伴黨。」
(4)《相應部45相應2經》載佛告阿難:「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而,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如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呢?阿難!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見;依止遠離……修習正志……修習正語……修習正業……修習正命……修習正精進……修習正念;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定。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這樣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由於以我為善友,生法的眾生從生脫離;老法的眾生從老脫離;死法的眾生從死脫離;愁悲苦憂惱法的眾生從愁悲苦憂絕望脫離。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2. 親近善士,以植福、培福,乃至得以福慧雙修,入淨信,入聖流至究竟般涅槃。
(1) 《雜阿含592經》與《別譯雜阿含186經》載 給孤獨長者與佛陀首次接觸因緣、得度證初果歷程:時,彼天神即放身光,從其城門至寒林丘塚間,光明普照,告給孤獨長者言:「汝且前進,可得勝利,慎勿退還!」時,彼天神即說偈言:「善良馬百匹,黃金滿百斤,騾車及馬車,各各有百乘。種種諸珍奇,重寶載其上,宿命種善根,得如此福報。若人宗重心,向佛行一步,十六分之一,過前福之上。是故長者!汝當前進,慎勿退還!」
(2)《增支部10品156經~166經》記載只要人親近十法(指八正道、正智、正解脫)具足者,得令己也成十法具足者而產生生命淨化、滅我慢、增長慧、積聚大福:「具備十法的人,……應該被服侍,……應該被侍奉……是應該被尊敬者……是應該被讚賞者……是有尊重者……是順從者……是成功者……他變成清淨……他征服慢……他以慧增長……他產出許多福德……。哪十個呢?他是正見者、他是正志者、他是正語者、他是正業者、他是正命者、他是正精進者、他是正念者、他是正定者、他是正智者、他是正解脫者,比丘們!具備這十法的人產出許多福德。」
(3)《相應部55相應5經》載世尊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舍利弗!好!好!舍利弗!親近善人是入流支,聽聞正法是入流支,如理作意是入流支,法、隨法行是入流支。」又《相應部55相應4經》載尊者阿難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舍利弗學友!因為幾法的具備,這樣,人們被世尊記說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呢?」舍利弗這麼說:「學友!因為四法的具備,這樣,人們被世尊記說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哪四個呢?學友!這裡,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位世尊……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對法……;對僧團……;具備聖者所愛戒:『無毀壞的、……導向定的。』學友!因為這四法的具備,這樣,人們被世尊記說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
(4)《雜阿含95經》載世尊以偈云:「若習(習近:一再親近)善知識如來及聲聞,清淨信善逝,根生堅固力。所往之善趣,及生大姓家,究竟般涅槃,大仙如是說。」
(二) 如何親近善士呢?佛典上記載的方式,大致有:應親近、應尊重、應尊敬、應禮拜、應供養、應承事、應稱讚等等。
1.《長阿含16經-善生經》載世尊教導善生如何禮敬六方,及如何互為彼此的善士:「當知六方,云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悋。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2.《雜阿含346經》載:「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三) 如何依法奉行恭敬-禮拜-供養如來呢?佛典記載「禮拜如來-供養如來」大致可分:事禮與理禮。事禮,指以恭敬心禮拜報身佛、化身佛;理禮,指依法奉行,以禮拜法身佛。行者於事理上做到:事禮不欠缺,理禮當相應。
1.事禮上:知往詣時、著大衣、去屣、整服、偏袒右肩(表示準備奉事)、面向佛、叉手(左右手掌手指相交叉,右上左下)、合掌當胸、稽首(低首)、拜、問訊、右膝著地、長跪、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右繞三匝。
2.理禮上:當觀無常、空、無我;當平等心視聲聞、眾生;作眾生的善知識,以法供養之;正信三寶,慈念眾生;護持賢聖僧團。
(1)《增壹阿含36品5經》記載佛陀到忉利天為生母說法,返人間時,由誰先見到佛陀: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坐起,右脚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思考、考察)於無我。』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2)《增壹阿含18品8經》載大愛道(佛陀的四母-乳母、保母、養母、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ajāpatī Gotami)比丘尼拜謁世尊時,只心繫念佛陀一人:爾時,大愛道瞿曇彌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世尊長化愚冥,恒護生命。」世尊告曰:「瞿曇彌!不應向如來作是言:『如來延壽無窮,恒護其命。』」是時,大愛道瞿曇彌即說此偈:「云何禮最勝,世間無與等,能斷一切疑,由是說此語?」爾時,世尊復以偈報瞿曇彌曰:「精進意難缺,恒有勇猛心,平等視聲聞,此則禮如來。」是時,大愛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禮世尊;如來今勅 禮一切眾生,意無增減。天上、人中及阿須倫(也譯 阿修羅),如來為最上。」
(3)《增壹阿含31品2經》載世尊教誡聲聞弟子當作為眾生善知識,並把握因緣際會,盡心力以四事令有情眾生知法,如此乃以法供養三寶為最上。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惒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作為)眾生善知識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二者,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三者,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四者,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4)《長阿含2經-遊行經》載佛陀將入滅時,教誡「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子王,累足而臥。時,雙樹間所有鬼神篤信佛者,以非時花布散于地。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此雙樹神以非時華供養於我,此非供養如來。」阿難白言:「云何名為供養如來?」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佛觀此義,而說頌曰:「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阿難白佛言:云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覺華(覺悟的花朵)而為供。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5)《雜阿含1234經》載波斯匿王普設無遮大會,世尊見此以偈教示:「月月設大會,乃至百千數,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如是信法僧,慈念於眾生,彼大會之福,十六不及一。若人於世間,竟年設福業,於直心敬禮,四分不及一。」
(6)《中阿含180經》載供養僧團,即供養世尊,因世尊是僧數之一:爾時,摩訶簸邏闍鉢提瞿曇彌持新金縷黃色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慈愍我故,願垂納受。」世尊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
推薦延伸閱讀: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Y0008
二) 靜心聆聽-《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1-0-0涅槃道上的導師及道伴」:
第2集 ( 45:19始~)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二、異地靜坐
日日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令生命回到鬆、靜、平、和的狀態。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清醒的明覺狀態,令生命回到靜寂的心聖殿裡安居。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平衡、平等慧如實觀察(實觀)自身的身心,明確地體知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存在;從身心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明覺的智心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之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
三、〈寂靜之音〉回向 獻上深深祝福── 願 遠方的您與法親眷屬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之苦,心不顛倒妄想,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知正念相續,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正法緣,續修菩提道…… 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共勉:為法身慧命,各自珍重-守護根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