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08 10:40:40瀏覽288|回應0|推薦1 | |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楊郁文老師,《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2-0-0見出世的聖眾」,要點摘記:
(一) 樂見賢聖,聞法正行,為離苦故。
《增支部6集30經/無上經 (莊春江譯)》云:「比丘們!什麼是無上的看見呢?比丘們!某人去看象寶、去看馬寶、去看珠寶,或去看各種不同的,或去看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這種看見是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聖的、無利益的,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即:信已住立者、情愛已住立者、已達一向極淨信者去見『如來』或『如來的弟子』,比丘們!這被稱為無上的看見。」
(二) 為究竟離苦,得見「出世的聖眾」。
1. 能指導人們「出離」有漏世間者,始名「出世的聖眾」。所謂「親近善士」,就是親近「出世的聖眾」。「出離」,是指出離內在的無明煩惱(惑)。故云:「出離有漏(有惑)的三界」或「出世間」,即:出離有漏的世間,心超出世間而安穩住。
2.《雜阿含785經》云:「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雜阿含229經》云:「云何無漏法?謂:出世間意,若法、若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
3. 出世間的諸佛皆出人間,也能引導人們於世間、出世間皆心無所著。《雜阿含101經》云:「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如是煩惱漏,一切我(釋尊)已捨,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蓮花)生。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死際,故名為『佛陀』。」《雜阿含100經》云:「佛者是世間,超渡(超越-離染)之勝名。」《中阿含92經》云:「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出離有漏的世間行),不著(不染著)世間法,所以者何?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能)出(出離)一切世間。」《雜阿含293經》云:「我(釋尊)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
(三)聖眾之類別
1. 何謂「聖」?《中阿含182經》云:「云何為聖?謂:遠離(出離) 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能導致再受生的各種雜染的有漏業行)、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為聖。」是故,聖者,即指能夠遠離-出離流轉的十二緣起之生命狀態、生活模式者。
2. 狹義的「聖者」,指佛陀。《佛說新歲經》載:「佛說是戒法品時,告比丘眾。時諸比丘……各從座起,稽首佛足,口自白言:『一切諸法,皆從佛受。聖(指佛陀)則道本,為一切護,慈愍之目,最尊殊特,聖德無上,超絕無侶,巍巍堂堂,宣布道化。』」
3. 廣義的「聖者」,指四雙八輩,十二賢聖。《增壹阿含21品4經》云:「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十二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增壹阿含23品1經》云:「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1)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2)成須陀洹乎?況(3)向斯陀含、(4)得斯陀含道,況(5)向阿那含、(6)得阿那含道,況(7)向阿羅漢、(8)得阿羅漢道,況(9)向辟支佛、(10)得辟支佛,況(11)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12)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無饜:無飽足),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4. 關於發展中佛教的「聖眾」之說:前期說「十二賢聖」,即:四雙八輩(四向四果)、向辟支佛、辟支佛、向佛、佛等廣義之說。後期則說「七賢」,即:四果、辟支佛、已發意念度一切有情的菩薩。此據《佛說恒水經》佛言:「道寶是也;一者須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羅漢,五者辟支佛,六者發意念度一切(有情)菩薩,七者佛 泥洹大道,是為七寶。
(四) 佛弟子實修過程之首務,是必須先徹底認識「說佛法的主人—佛陀」,勿輕視而荒廢這項學習!畢竟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向佛陀及其解脫法學習,又唯有正確地掌握佛陀的生命素質,才能正視那些聖化與神化的佛陀觀......
1. 為離苦故,親近善士;親近善士,得聽聞正法;聽聞正法後,而內正思惟;再依聞、思所建立的正確的知見,於日常生活上付諸實際行動修福修慧;整體生命在福慧雙修,法次法向裡,獲得安心,也漸漸能淨心。我們追隨佛陀之法跡,是希望自己也能圓滿成佛之道;佛道雖遙,但在安心淨心歷程中,生命底蘊的貪愛執取等等的繫縛力漸漸削弱,生活態度發生「質變」,生命的高度也就不斷提升;因為,專心致志於道業,就帶來必然的道果——生命進入淨信之聖流,乃至有朝一日達成諸漏盡而究竟離苦、解脫涅槃。當然,這一系列道業的生命淨化歷程之開端,始於「為離苦故,樂見出世的聖眾(親近善士)」;後續的開展是,只要能夠於見聞出世的聖眾時,先由理性上去徹底認識到出世聖眾的無量功德,之後就能夠在情感上對佛教三寶(佛、法、僧)具有信根、信力,以及意志上策發見賢思齊、從善如流、不退轉的實修力量。
2. 一起徹底認識「說佛法的主人—佛陀」,怹具有那些世間、出世間之美善素質或功德? (1) 諸佛的通號(十號)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8734889 (2) 佛的無量功德:四無所畏、八聲、十力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3207943 (3) 佛的無量功德:十八不共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8124816 (4) 佛的無量功德:相好莊嚴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9980220 (5) 涅槃道上的導師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6462752 (6) 佛陀傳典籍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1277002
二) 靜心聆聽-《阿含要略》C〈增上信學〉「2-0-0見出世的聖眾」: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第10集 (~25 : 44止)
第18集 ( 43:36始~)
二、異地靜坐 珍愛自己,日日有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令生命回到鬆、靜、平、和的狀態。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清醒的明覺狀態,令生命回到靜寂的心聖殿裡安居。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平衡、平等慧如實觀察(實觀)自身的身心,明確地體知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存在;從身心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明覺的智心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之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
三、〈寂靜之音〉回向 獻上深深祝福── 願 遠方的您與法親眷屬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之苦,心不顛倒妄想,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知正念相續,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正法緣,續修菩提道…… 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共勉:為法身慧命,各自珍重-守護根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