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04 14:46:33瀏覽531|回應0|推薦0 | |
20161231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中子(導讀人)、香子、蘭子、雲子、端子、億子、緹子、翔子、君子、粧子
很榮幸能夠為大家導讀《佛教的真髓》之第五章教化的方法與覺悟。 壹、教化的方法 提到釋尊運用種種方法引導所有眾生了解佛教,契入佛教。其教化方法大致分成二種:折伏與攝受。 所謂折伏,是使用神通力讓對方信服。這屬於非常手段,通常用於折服頑冥迷執者,因其無法以語言來教導,所以採取以神通來折伏度化,如釋尊度化從事拜火的三迦葉(兄弟三人)。平常,釋尊是禁止弟子們使用神通,這如目犍連與賓頭盧進入王舍成托缽乞食,時,見城內某一長者以旃檀木缽高掛在數支竹竿相接變長的竹竿前端,並公告若有人能以神通取此缽,就呈上此珍奇異香的旃檀木缽供養他。於是賓頭盧立刻縱身騰空取缽成功,因此長者就以此缽裝滿美食供養尊者。此事瞬間傳遍全城,當然釋尊也聽聞了。當尊者飯食畢,回到精舍,釋尊就喚來賓頭盧訶責說:為什麼為了區區木缽而展現神通呢?這種行為就像女人為了微不足道的錢,就顯露襯裙一樣。是故,嚴格禁止為了名聞利養而行使神通。 所謂攝受,是一種較溫和的教化法,用於可以使用言語教導的人。這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法教,或採次第說法,或採一乘道教導,都只為引導人們邁向斷苦的解脫。因此,可以說這是以佛法來攝受人,引導人以親身經驗實踐法教而得現世安樂,或來世生天果報,或四雙八輩,或解脫三界輪迴。而且,無論是哪一種教法,只要人能夠精勤修習,就能漸次轉凡成聖。 關於攝受的教觀內容,大致有: 一、人天三福業:布施論、持戒論、生天(修定)論。 二、捨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我見」。 三、苦、集、滅、道等四聖諦的教觀法 四、觀察五蘊之無常、苦、無我的教法。 五、一乘道的四念處、七覺支。
貳、關於佛教的覺悟 覺悟之道,可依修學者的性格而分別由不同的道路進入實修。若偏重於理論思辨者,可由隨法行契入。若偏重於依感情與意志的信仰,就由隨信行契入。無論是隨法行或是隨信行,皆可以七佛通戒偈為實修指標,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實修之法要與修行階位(果位),作者依阿含經所說的四雙八輩,參照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論書)中的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等,作了一張圖示並簡明之。此表可作為大家實修覺悟之道的地圖。為了凸顯行道之全貌,下面就改以文字做些增述,供您參酌。其中,「向」,是指邁向果位的修行階段;「果」,是指得到該修行結果的階段。 一、修學者欲轉凡成聖入者之流,首先當行四加行法: 1) 親近善知識 2) 聽聞正法 3) 如理作意 4) 法隨法行 二、見道位,斷見惑—斷除理知上的迷惑,即: 1) 斷三結 (身見、疑、戒禁取),入初果-須陀洹向(預流向)。 三、修道位,斷修惑—斷除習性上的迷惑,即: 2) 斷三結(身見、疑、戒禁取),入初果-須陀洹果(預流果)。 3) 漸除貪瞋癡,入二果-斯陀含向(一來向)。 4) 漸除貪瞋癡,入二果-斯陀含果(一來果)。 5) 斷五下分結(欲貪、瞋恚、身見、疑、戒禁取),入三果-阿那含向(不還向)。 6) 斷五下分結(欲貪、瞋恚、身見、疑、戒禁取),入三果-阿那含果(不還果)。 7) 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入四果-阿羅漢向(應供向)。 四、究竟位,斷除一切煩惱,即: 8) 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入四果-阿羅漢果(應供果)。
最後,節錄作者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佛弟子們必須要除去見惑(此時是見道位)──思想、理知上的迷惑,與修惑(此時為修道位)──習性上的迷惑。斷除所有見惑、修惑的煩惱,就可證得最高果位的阿羅漢,再進而成為一位究竟位的聖者──自發性地、無執著地做救濟眾生、慈悲利他的佛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