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霑法喜禪悅
2016/08/17 17:32:29瀏覽359|回應0|推薦0

20160730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修持-1 日誌

法友:君子、香子、雲子、蘭子(本次導讀人+紀錄)

 

從這個月開始,我們將進入慧學修持的新單元。

經上次共修的討論與決議,首先選讀的好書是水野弘元的著作,

書名《佛教的真髓》(香光書鄉出版)。

這次閱讀與討論的範圍是第一章緒論,各節內容如下――

1節:現代人的佛教觀

2節:今日佛教是否正走向衰微

3節:佛教研究的方法、事實與價值

4節:佛教與科學

 

經過導讀人要點分享後,師父針對導讀人的幾個議題給予回饋。

一、本書是否過於趨向日本色彩與形式?

無論是哪一個佛教哲學體系,對於緣起法之真理常住,都是透過歷來佛弟子之接力弘傳。或演說或立論著書,可以感性演繹,但也要能理智歸納;即使是側重實證的學者或出家人,也不宜缺少文獻與哲理的邏輯思辨。

 

二、三時(正法、像法、末法)、五五時期的推論?

1、由於當時印度沒有時間的記載,所以後來的佛弟子設法突破所知障的研究,於是經世界佛教有誼會第一次會議決議佛誕日是西元前623年;於第三次會議決議佛滅日是西元前543年。如此,佛陀住世八十載,與佛典上記載的歲數同。

2、把三時之說,拉回到一個行者的修持狀態來看,只要無論處於何時何地,維持一個正當的修學態度,就是處在正法的狀態。

3、佛陀對佛法衰敗的預說,或許是因應當時信仰環境不佳的對治說,提醒弟子不要掉入末法狀態。後世人依經解經演繹,似乎忽略了瞭解佛陀教說本懷,反而是強調了三時與五五百年之說。

4、緣起法則乃世間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內鍵密碼為「無我」(無自性)。如果硬要依經文記載計算出訂定一個末法時間,豈不違反無我的根本與立論;既然沒有固定的實體,如果佛弟子可以不斷加以善的因緣條件,就會得到愈來愈好的結果。

 

三、方便法門的運用?

如果一座寺廟僅止於舉行喪葬禮儀或現世利益的追求,表示該團體已淪於末法狀態。尤其在弘法時,對於方便法未拿揑得宜的話,恐會流於「獅子身上蟲」;為引度信眾,給予權教的善巧方便法之比例應是多少,俾使一時的感動,成為一輩子的受用,這個分際拿捏是值得探討。

 

四、七覺支法可以治療疾病?

釋尊探視因重病而煩心的均頭比丘時,便善巧請均頭以善念奉誦「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均頭在專注正念的誦讀後,七覺支法句法義照明於心,也就心生歡喜信受而且免於疾苦。所以說最勝妙藥七覺支法,並不只是表象地唱誦就能治癒病疾。

 

五、關於生命進程的檢視。

本書作者謂佛教的真理與邏輯不只是現象變動的事實(這屬於科學的),更含心理的覺受,例如生命層次的觀點,從世間總是歡樂的想法;到認知無常而欲出離輪廻;到常樂我淨的涅槃了悟;到超越生死而挺身濟眾。就這四個層次來說,我們當要清楚知道自己本身的特質與狀態處在哪一個層次。

 

隨後,大夥也一一就生活與閱讀心得作了分享。

 

蘭子:

1、因為民生慧學修持計劃,有機會在下班之後,經常到圖書館享受一段安靜的時光研讀佛法,覺得很幸福;選讀《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在「日本佛教的面面觀」的篇章,與本次共修章節對照與大家分享(導讀報告略) 

2、前一陣子工作壓力較大,又在例行身體檢查後,接獲二項陽性反應的通知,其中一項醫師告知疑似細胞病變須進行覆查是否為癌症前兆,為此心思紊亂不安,後追蹤結果為誤判,也藉此反省自我的心態,以及檢視學佛的形式與實修之間的落差。

 

香子:

開始讀《佛教的真髓》這本書時,因為作者是日本人,心裡有很大的抗拒,讀了以後還是不能完全釋懷,今日聽了師父的解說,尤其了解日本人求法的脈絡以及永平禪寺(道元禪師開創的曹洞宗的大本山)至今仍保有傳統修持的實證精神後,才發現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從表層下定論可能會有錯誤的判斷。

 

美雲:

1、如同英語是全球的流行語,但說漢語的人口卻是全球最多的;佛教徒佔有宗教信仰人口的排行並不高,但卻深入民間、尊重生命及重視民生需求,如佛教的反墮胎、倡導素食、同性戀婚禮等議題。 

2、對我而言,並不關心三時與五五百年之說的準確性,而是往後幾十年生命的提昇,這也是每次從澳門飛到台灣共修的動力,心靈獲得安頓與平穩,並且能將這份能量分享給週遭的人。 

3、過去不知道科學與宗教的關聯,看過書後才訝異原來佛教曾多次衰敗;一個宗教能經過起起落落的考驗至今仍屹立,一定有其原因及特點;於是感佩佛教界如星雲大師的發願,為下一代年輕人散播信佛的種子。

 

君子:

1、聽大家分享與自己看書的心得又不同,從小是個天主教徒,因追求平靜參加活動才接獨佛教,現在覺得很相契;認為方便利益法門是需要的,雖然也許種下的種子是在二三年後才發芽發光。 

2、分享昨日看部舞台劇(劇情略),表述人生都有第二次機會,不要因為一次的挫敗而否定自己。這兩年在工作及生活中接觸一些憂鬱症患者,每個人的貧富情形或社會地位或有落差,發現A的遭遇對B來講不是問題,但C的遭遇對A來講卻不是困擾,原因都在於把「我」的問題放大了。 

3、與師父學習後,在遇到問題時常能先把自己抽離,而對於生死、名利不會汲汲追求,現在是在一個最平衡的狀態,也認為宗教對人生的改變是很大的力量。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