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根,探源
2017/05/17 12:30:18瀏覽344|回應0|推薦0

20170429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香子、端子、燕子、緹子、蓁子、蘭子、粧子、雲子(導讀人)

 

這次澳門連假期間,自己選擇飛來台灣跟大家共聚一堂共修,很開心。今天我們共讀範圍是《佛教的真髓》第9章<佛陀在原始經典中的說法態度>。以下,就順著章節次序,提出要點分享,又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無法各節細說,沒有說到的部分,請各自閱讀簡報檔,謝謝! 


壹、原始經典的內容與教範

一、所謂原始經典,所指是阿含經,是釋尊成佛後四十五年間,對大眾宣說教法的經典。經過結集與各部派傳承,直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阿含經仍大量保留了佛陀說法的風采,也成為大乘佛教教義的根源。 

二、佛陀解說各種教法的時候,是使用日常生活能體驗到的尋常事物為例子說明。諸如:土石、大地喻地大;下雨、飄雪、湖泊、河川、大海喩水大;燈火、燃燒喻火大;微風、強風喻風大。 

三、釋尊入滅後,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從專門性立場縝密的定義原始經典裡的法句法義,使得釋尊說法的通俗日常方式,也就轉變成各部派「專且廣」的探究起來,最後形成了阿毘達磨(論書)學風。譬如:原始經典中所指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在阿毘達磨中就進一步說明,眼根是視覺性的機能,而非五官外貌的眼球,因為具有視覺機能的視神經是眼睛的本質,所以,是無法從外表得見。同樣地,耳、鼻、舌、身根等,也是如此。這些五感機能無法用五根去認識,而是意識所認識的對象。 

四、佛教思想與實踐法開展到大乘佛教時期,在大乘經典中有沿用原始經典的教說,所以閱讀大乘經時仍可以看到法源。諸如:

1) 五蘊皆空,由五蘊無我轉化而來。

2) 諸法實相,則轉化自法住法界的緣起法。

3) 《大品般若經》中仍具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共法之法句法義:十善道、五戒、八齋戒、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緣起。 

五、另,作者論述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文句,值得我們三思再三思,而且可以這樣說三界中的六道情態就存在人間,如此理解似乎更貼近人間的佛陀的法教吧。下面為大家朗讀這段文句:

如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或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在原始經典中,與其說是客觀存在的空間世界,不如說是觀念中的世界,雖然那只是用以譬喻,且從淺顯的角度類舉具體客觀世界的例子,但並非佛教的主要宗旨。因為原始經典所說的三界皆指觀念上心的狀態。

換句話說,感官欲望較多的世界就是欲界;已經離欲,但仍殘存繫縛於物質()的世界稱色界;更進一步,連色的意識也脫離了的世界就稱為無色界。欲界是具有種種感官性欲求的我們這個世界,而色界與無色界是禪定的世界,且意指心的狀態,因而並非空間上的客觀世界,像「無色界」這樣不存在有物質的世界,在客觀上是無法想像的,由這點可知,無色界也是純屬心的狀態。 

三界與惡趣為客觀存在的說法,是在部派阿毘達磨研究中,具體說明貫通三世因果業報應有的情況以後,才漸漸演變形成的,這種說法在阿含經中並未提到。」

 

貳、原始佛教的無我說

一、「無我」如同「五蘊」、「緣起」一樣是屬佛教獨特用語。可以說「無我」教法是佛教獨到的見地,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二、阿含經如何解釋「無我」呢?

1) 外道認為有個自我的主體,因而有一個常住不變、實體的「我」。當然,佛教是不認同的,所以提出以「無我」為根本立場。

2) 佛教的「無我」雖然可被解釋為「沒有我 (無我)」、「不是我(非我)」兩種意思;但嚴格說來,不能說「沒有我」。因為存在著實體、本體的「我」,只是以我們的認知能力存在。因此,「不是我(非我)」是較「沒有我 (無我)」來得正確些,所以一般將「無我」解釋作「非我」。

3) 在較少提及「無我說」的印度,佛陀要對當時的大眾解釋「無我」,使他們理解「無我」,於是也就產生了第一義諦與世俗諦的法說。關於第一義諦的「無我說」僅見於漢譯《雜阿含經》33經及34經(請參閱大正藏第2冊,頁7b)。佛陀的「無我說」,由於聽者根機的不同,而對第一義諦與世俗諦的法說有不同納受。

4) 我們以實修的直接經驗開發修所成慧,終有一日能入佛知見。如何達到「無我說」的境地呢?作者詮釋《迦旃延經》要義說了這樣一段話,應當可以作為隨行法時的指導。「若於『有』、『無』兩邊都不執著而達到『無我』的境地,則苦生時任由它生,苦滅時任由它滅,心不隨之動搖,而能正確地諦觀萬事萬物的狀態。

 

叁、阿含經中第一義諦與世俗諦

1) 一乘道的修行,就是指導行者,讓他始終修行同一法門,並隨著修行的進展,其修學的內容便趨於深化,而達到第一義諦的最終目標。

2) 在巴利佛典與漢譯阿含中,都可以看到佛陀因應修學者的性格,而解說適合禪定思維的所緣。關於這些解說是哪些呢?大家可進一步詳閱讀本與查閱阿含經,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繼續用功下去……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